尊敬的各位师友:<br>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与各位相聚,共同度过这段难忘的时光。此刻,我的内心满是激动与感恩,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的作品分享会,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br>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估计也有那么一两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平时喜欢码码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从来没有勇气出书。一个机缘巧合,我参加了一个文学大赛,作品获奖,《长江文学》系列丛书编委会,鼓励获奖作者出书,还奖励了书号和出版费,我突然心动了,咨询了陈益鹏老师,陈老师说这个机会挺好的,果断出。我没出过书,也搞不清什么国际书号,国内书号,只想着把女儿上大学期间和我的来往书信结集出一本《两地书》,出了以后才知道这是个国际书号,不过咱也不卖,就是给自己和女儿一个留念,和熟悉的朋友互相交流。结果周围的朋友对这本书还很热捧,很多人问我索书,盛情难却,我中途还加印了一次。<br> 不过我还是很自卑,在专业作家面前,我是不敢拿出来的。所以和众位主席见了数次,也不敢贸然送书,因为主席们都很忙,让大家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没营养的书上,我心中有愧。直到冯主席和几位文友三番五次给我说,在作协内部研讨一下,别有那么多顾虑。况且我也喜欢和各位师友能有机会雅聚,于是就有了这次分享会。<br> 没想到各位师友阅读后,给了这本书这么好的评价,还于百忙中写了情真意切的书评,我知道这都是对我的鼓励,我由衷地感谢!在座的师友都是文学领域的前辈,你们的专业见解和宝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在与你们的交流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道路上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br> 在女儿考上北师大的那年暑假,女儿买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自由而真切的沟通方式很让我们羡慕,我和女儿也是热爱文字之人,于是我们约定用传统的通信方式,让E-mail架起母女沟通的桥梁。在信息时代,这似乎很落伍,但文字确有恒久的温度,无形中给我和女儿留下了永远的纪念。孩子是父母终生奉读的经,我现在还在写,思考与成年子女怎么相处,书写让我冷静和理智。<br> 我也常常思考,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更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是写不出什么大名堂的,为什么还这么爱写?反复琢磨后顿悟:我的心灵需要安住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星辰大海,四季花开,宁静安适。我可以在这里散心和倾诉,在这里得到治愈和救赎。那些关于生活的琐碎,世事的思考,情感的波动,梦想的追求,都将成为我笔下的文字。那些或喜或悲、或平淡或热烈的瞬间,都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印记。回看这些,我可以踏实地说:“我在这个世界上认真地活过。”<br> 最后我想说,能用文字自由地表达情感,理性地思考现实,不同于一个吃瓜群众,无论如何也是幸运的。再者,还能用文字为在座师友的文学成就鼓与呼,能与大家一起雅聚分享,也是人生幸事!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愿我们能在碑林作协常常相聚,畅谈文学,谢谢大家!<br><b>后记:</b><br> 分享会中,好几个作家、教授给我提出把《两地书》再版,建议把此书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范本去传播推广,甚至给出了很好的推广方案。比如:开家庭教育讲坛,利用他们在学校的资源,给大一新生人手一本。对这些热心的作家,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的热情。<br> 但是我目前暂没有此想法,一是我认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家长,现在的孩子习惯了微信、视频等快餐交流,从心里抵制这种交流方式,他们不会去邯郸学步。二是我身体不好,没有精力去做这些推广,养好身体,能有更长的时间去散漫地读书,散淡地写作,就是我最大的夙愿。三是我觉得写文一旦与商业挂钩,就失去了清净和本心,对已达到经济自由的我,且固守文人的那份清高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是不想短绠汲深,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美梦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