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庙印象记

光照摄影

<h3> 我对苏州文庙闻名已久,但数次路过而未入门。这基于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我错误地认为文庙现已大多沦为摆地摊或在简易商铺里出售古玩玉石奇木旧书以及邮币卡等所谓收藏品的市场,鱼龙混杂,勾心斗角、阴谋深沉,自己在这方面的“投资”曾经吃过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不愿再涉足其中以免触景生情;其二是我知道文庙里供奉的是孔圣人,在很多年前的特定时段,由于形势所迫及少不懂事,我曾经跟在大人后面直呼孔圣人为“丘”,甚至蔑称其为“老二”,还口出狂言要“批”他,现在看来实属“大不敬”之举,在心灵深处至今仍有阴影未愈。<br> 那天,我游览完沧浪亭和可园后,意犹未尽,看看时间尚早,一时心血来潮,便来到马路(人民路)斜对面的苏州文庙转转,结果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澄清了以往的错误认知,接受了一次圣光薰陶,感到受益匪浅。回家后还专门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苏州文庙非同一般,竟然是大大地有名。<br>  苏州文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庙学合一建筑群,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范仲淹任苏州主官时,捐出南园旧址建立府学与文庙,形成“左庙右学”格局,开创了地方官学与孔庙合一的先例,被誉为“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南宋至清代历经30余次重修,鼎盛时占地约10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有“江南诸学之冠”之誉。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文庙逐渐荒废。2001年文庙与苏州碑刻博物馆一起整体升格为全国文保单位。</h3> <h3>  如今的苏州文庙,实际上已经成为集孔庙(文庙)、府学、范仲淹纪念馆、石刻博物馆、廉政文化馆、文庙国宝馆、道德讲堂、大思政课堂以及古树名木研究的综合场所,若论门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在全国同类景观中,实属罕见。</h3> <h3>  苏州文庙的最南端,有座标志性的文化墙,上面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另外,在大成殿孔子像的上方也悬挂着这四个字。在君主制时代,“万世师表”这样崇高的荣誉只有国家元首才能受之,纵观中国古代史,臣民中除了孔子,绝无仅有,可见孔子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已达至境(化境)了。▼<br></h3> <h3>  “苏州文庙管理所”不知是局级、处级还是科级单位,反正是有官方身份的。因此,苏州文庙的维护、管理、升级等事务的经费支出和运营成本应该是有充分保障的。▼</h3> <h3>  进入这个门,就是苏州文庙的内院了。虽然门禁闸口一应俱全,但纯属摆设,因为苏州文庙是免费开放的。当然前文所述出售古玩玉石奇木旧书以及邮币卡等所谓收藏品的摊位和店铺虽然也挂着“文庙”的前缀,却是不能进入内院的。所以内院是相当肃穆、庄重、静谧、安宁、祥和。▼</h3> <h3>  这两块石碑对了解苏州文庙的演变历史是有较大帮助的,我仔细观看了许久。▼</h3> <h3> 苏州文庙的建筑格局与众不同,呈现双轴线布局:<br> 左路(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向五进院落,从黉门至洗马桥院庭;洗马桥至棂星门院庭;棂星门至戟门院庭;戟门到大成殿院庭;大成殿至崇圣祠院庭,其建筑无不宏丽庄严。其中大成殿由50根楠木柱支撑,规模仅次于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棂星门属于元代青石牌坊,雕饰龙凤云鹤,体现祭祀天地的规格。<br> 右路(府学):也是南北向五进院的建筑群,以明伦堂为核心,从泮宫至礼门院庭;从礼门到仪门院庭;从仪门至明伦堂院庭;从明伦堂至敬一亭;从敬一亭至藏经阁院庭,配以泮池、七星池等,为古代讲学场所。七星池上的七孔桥象征科举七重难关。<br> 文庙内的建筑既配例对称,又井然森布。另外,亭台楼阁错落有序,校舍、池塘、假山、小溪、花木拱卫其间,形成了布局严谨、殿宇宏丽、气势磅礴的建筑特色。<br>  我一走进苏州文庙,一股无形的古韵文风扑面而至,令我不禁肃然起敬,仿佛穿越到了遥远时空,那砖瓦里写着历史,檐角上吹着清风,石刻上藏着辉煌,古树上挂满福气,连那七星池里都灌满了岁月的故事。我唯有用心灵去慢慢触摸,去细细感受,才能深刻体会苏州文庙的奥妙之处。▼</h3> <h3>  孔圣人对弟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历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从古到今,每到考试季,到文庙向孔圣人膜拜并提出有关合理诉求的考生及其望子成龙的家长众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孔圣人总是有求必应的。因此,孔子像前,献上贡品并及时提出诉求者络绎不绝,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想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及时“上岸”呢!▼</h3> <h3> 据介绍,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六间,约六百平方米,共有五十根楠木柱支撑,在全国亦实属罕见,可称之为天下奇观。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明朝中期经苏州知府况钟重修,因此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拱,鸱尾等,都带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大成殿重檐多宇,崇台列阶,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其殿堂的建筑规模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悬于大成殿正门重檐下的“大成殿”门匾。高3米,宽2.2米,雕刻精美,九龙戏珠用白云烘托,龙的造型姿态生动,云的雕刻线条精细流畅,“大成殿”三个金字为清世宗御笔。蓝底金字,光彩夺目。▼</h3> <h3> 据传说,宋代名臣范仲淹任苏州主官时,有风水先生建议他建一座自家庙堂,以佑本门子弟后辈兴旺发达。但范仲淹认为与其个人安佑,不如兴建文庙,让治下百姓都能得到惠泽,带来好运。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和高瞻远瞩,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苏州文庙得以在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址上正式创建,文庙即为府学,时称州学,是一座庙学综合体。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被称为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有着“江南诸学之冠”之美誉。有人分析,这组数据有两层深意:其一,如此大手笔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对人才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二,这个“仅次于”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对曲阜孔庙的崇敬之情,绝不可高大于孔庙,其分寸恰到好处,实在是高明之举。<br>  提到范仲淹,苏州人对他有特殊的好感,如果您是资深旅行家,可以在苏州多处觅寻到他的遗迹,听闻他的轶闻趣事,政绩斐然,安世济民,实为有宋一代“为人民服务”型的“黄堂”!<br></h3> <h3>  文庙里的明伦堂于同治年间重建,展示范仲淹与府学历史,也是纪念范仲淹的专门展厅,正厅上方写着“一世之师”四个字,两边楹联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起,形成了范仲淹完整的思想体系。主厅两侧高高悬挂着范仲淹的诸多生平故事,另有手迹遗墨等,给时人和后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道德遗产。我在内转过来又转过去,反复看了好几遍,深受感动。▼</h3> <h3> 位于七星池边的“瑞石”和“廉石”,形态独特,寓意丰富,非常遂人心意,两石与廉政苑遥相呼应,成为众多游人拍照打卡的热地。<br> 苏州文庙里的这块“廉石”,有两米四五十高,厚约六七十厘米,不足二米宽,属于极为普通的花岗石岩。石上镌刻有两个斗大隶书字“廉石”,红色镶嵌。另有落款:“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夏六月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常府监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据有关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读书人陆绩(187- 219年),字公纪,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通天文、历算,著述颇丰。后放任外乡为官,官至郁州(今广西玉林)太守。陆绩博学多才,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称赞。陆绩为官多年,职位也不低,却是正直不阿,两袖清风。待到郁州任期满,卸任回归故土吴郡时,除简单行装和数箱书籍外,竟然并无东西可带,以至于因船轻不胜浪,难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际,陆绩让人随意搬去一块石头镇压于船,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吴郡。陆绩家住在临顿里,他回到苏州便把这块石头放置在家中的庭院里,留作纪念,因它是郁林郡带回来的,所以就命名为郁林石。陆绩返乡不久,32岁年纪就去世了。但这块镇船石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世纪沧桑,相传到了明朝,陆绩的故居早已变为民居,郁林石因年代久远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监察御使樊祉来苏视察,在陆绩故居看到郁林石,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场建亭保护,亲自提名“廉石”,以为纪念。据说,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听闻“廉石”的故事后,曾对当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这块石头。一块极普通的石头,跨海过江,几乎经过了半个中国的海域,其间又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仍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世。<br>  提起陆绩此人,如果您读过《三国演义》或看过同名的电视剧,可能会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中遇到他。当时他“怀橘”的旧事曾被诸葛亮讥笑,殊不知,此真是陆绩的孝义之举。现在苏州文庙里专门辟有廉政教育场所,其中受表彰、追捧的主人公就是陆绩。▼<br></h3> <h3>  综上, 苏州文庙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儒家文化、科举历史与廉政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展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传承。文庙本身作为一座基源深厚、高光远照、鼻祖式的高等府学,也是历代思想文化教育的高雅圣地。苏州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无论是科举时代还是近代、现代、当代,知识阶层里的卓越人士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所以,苏州文庙现今仍深受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