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兰溪河畔求学忙,四十霜华梦未央。同耕学海三秋暖,今日重逢情意长。</p> <p class="ql-block">6月4号,我意外地接到了59班的班长—段耀辉的电话,他告知我他从美国回来了,接我和同学们在“湘爱一笙”小聚一下。那晚,大家久别重逢,那熟悉的感觉,依然如初,令人心生欢喜。然后等到同学们一 一来齐,我们开怀畅饮,共叙在兰溪五中难忘的学习与生活,往事并不如烟,经大家的畅聊,那些过去的岁月,如同一帧帧画卷,徐徐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那是一段镌刻在时光深处的记忆。青涩的我们都是1982年同时踏进兰溪五中的,只不过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兰溪镇是一座水乡小镇,因兰溪河闻名,水运发达,经贸繁盛,被称为“小南京“。兰溪五中就位于兰溪镇东侧的金塘村,当年的兰溪五中在益阳县的名气仅次于益阳县石笋一中,名师云集,师资力量雄厚,如著名的英语教师劳止定和乔淑平夫妇,地理教师权威向贤明和李景云夫妇,知名的历史老师刘光球等。</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上班或上学,可以坐船,和乘班车到学校。同学们大都来自附近的乡镇如兰溪,八字哨,羊角,羊舞岭,天成院等,也有是通过关系慕名而来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放假时,他们有搭车的,骑自行车的,甚至还有步行往返学校的。那时,住学生搭餐都是自己带米来,有些女生背不动,就由父亲或兄长送米过来。住宿条件简陋,女生都集中住在一栋两层楼的住宿楼,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的是教职员工。男生都住在一个被从金塘村划拨到五中的一个偌大的队屋,里面阴暗,当冷冽的天气到来时,寒风刺骨。晚自习后,男生们在队伍里,哼唱,聊天,有时熄灯铃后,有些男生还在寝室里放纵说笑,却被寝管老师逮个正着,批评和责罚是难免的,耀辉同学就被挨过批评,现在成为了同学见面时的趣谈。</p> <p class="ql-block">兰溪五中仅有一栋三层楼的红砖教学楼,一个年级四个班,我们那届是58,59,60,61四个教学班。第一个学期我担任三个班的高一英语教学任务,我初为人师,有点忐忑。那时,我才十九岁,学生是十五六岁左右,我生怕管不住他们,教不好他们。于是,我就精心备课,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教案做到成竹在新胸。我经常一个人跑到学校门口的田埂上去试讲,朗读和背诵课文。当年的学生朱凤章还清楚地记得我那时的情景:“在校园的田野,沐浴着初夏的暖风或深秋的晚霞,炊烟袅袅升起,落日缓缓西沉,一个单廋的身影捧着书本踽踽独行。面容坚毅,神情专注。” 我就是用这种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学生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学期开学不久,县教育局教研室宋冬喜老师率团来考察听课,我在60班上的那堂课“Look carefully”,我生动形象地演绎了课本情景,给宋老师和一同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把一堂课上得这么老道!第二学期因为同头老师曹老师因病请假,我就担任了这一年级的四个班达一学期,所以,现在这个年级的同学举行聚会时,我总是被每个班级邀请的对象,我是这四个班级群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师生关系,带着一种朴素又真挚的温度,既有课堂上的严肃规矩,又有课后如兄弟姊妹般的亲近感。后来,58班的学生蔡育明和刘晓运在同学聚会时,常回忆道“那时下课后或放学后,我们几个就经常到你的办公室聊天或问问题,或看自己考试的结果”。师生间的信任很简单,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知道该停止讲小话,而学生在看课外书的,老师发现了也只是走近去敲敲桌角,59班的李和清还很感激我对他看课外书时没有撕掉或收走,而只是敲敲桌子,让他自省而已。</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学生们都怀着跳出农门,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发奋图强。不管成绩好坏,他们都对老师和课堂有敬畏之心。 教室斑驳的墙上,记录着学子们求知的渴望;操场上飞扬的尘土,见证了他们青春的欢闹;乡间小道上的足迹,串联起他们共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四十载春秋,岁月染白了鬓角, 却带不走心中的那份纯真与热忱。如今再次相逢,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旧时光。曾经的少年,历经风雨,早已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芒,但不管身在何处,兰溪五中始终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致我们彼此不离不弃的情谊,致未来更加美好的日子!愿我们永葆初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