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9周末班期末剪影

天使的微笑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又到了弟子规周末班上课的时间。今天是本学期的期末汇报,家长们、孩子们总结一学期以来的成长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童蒙班诵读经典《三字经》,开头第一句话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把童蒙养正的真谛说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人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是纯善、纯净。这个善就是圣,就是圣人。所以,圣贤教育没有别的,无非教我们从习性恢复到本性本善而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超凡入圣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成圣、成贤。《朱子治家格言》有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是以前读书的方向和目标。而现在读书的目标和愿望,已经变成怎样赚钱、怎样享受、怎样取得权势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古今教育的方向跟目标,完全不相同。所以,今天讲到养正,这个[正」是正知正见,就是要把小朋友养成大圣、大贤。但是今天家长不希望小朋友作圣人、作贤人,而是希望他做大官、发大财,一家人皆获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目的在此。</p><p class="ql-block"> 所以目标不一样,教育的方向和重心就会完全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自尧舜以来,一直到清朝末年,在民间,几乎所有的父母、老师都教孩子要学圣、学贤这些观念。可是到了民国初,圣贤教诲渐渐淡忘了。到现在不过是半世纪,几乎听不到有人讲“圣贤”这个名词了,这是很值得忧心的一桩大事。</p> <p class="ql-block">  《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语道出了启蒙教育的最高目标——养正。《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童蒙”是指代幼儿迷蒙懵懂的状态特点,因此古人就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儿童刚开始的教育叫“童蒙教育”,也叫“启蒙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儿童启发教导,使其摆脱蒙昧状态。</p> <p class="ql-block">  古代又把人生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在这四个阶段中,童蒙养正,最为重要。因为在儿童的童蒙期,一片天真,未染恶习,由圣贤智慧来教育启蒙,培养他们正确的礼仪规范,优秀品质,先入为主。终身不移。</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有个非常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在他的家规里,最核心的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 还有颜氏家训、钱氏家训、诫子文、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后世子孙的遵遵教诲。</p> <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名人典故,为孩子们做出了宝贵的榜样力量。范仲淹年少时,曾问算命先生:“我能否做宰相?” 并解释道:“唯有宰相和大夫可救人。” 立下此大志的范仲淹,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地苦读,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践行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抱负。</p><p class="ql-block"> 又如诸葛亮在《诫子文》中强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孩子要在宁静中修养身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向不坚定,智慧便难以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并引导孩子阅读历史典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从古人的智慧和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鼓励孩子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所在,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志向不仅关乎个人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同学们,我们下学期再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