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金华,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婺州,承载着厚重的人文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逐步推进,许多承载着历史与传说的老街、地名正悄然消失。高楼林立之间,西峰寺背却仿佛被时光遗忘,静静伫立在城市的角落,诉说着一段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关于西峰寺背,许多金华人或许并不熟悉,甚至从未听闻。但提及“西峰寺”,却有不少人耳熟能详。据传,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光化二年至唐天佑八年(公元899—911年),在老一辈金华人口中,至今仍流传着《聊斋志异》中聂小倩与宁采臣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据《金华府志》记载:“西峰寺在县治西一百八十步,亡创始年月。”它曾坐落于金华古城西门外不远处的小山脚下,距城不过数百米。如今,西峰寺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唯留“西峰寺背”这一地名,默默见证着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西峰寺背”之名,源于西峰寺。关于古时西峰寺背的风貌,史书无载,传说亦少。可以确定的是,先有西峰寺,后有西峰寺背。所谓“背”,应作金华方言理解,意为“上面”或“后面”。昔日的西峰寺背,不过是金华城西兰溪门外的一片不是很髙的小山,静默地守望着那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西峰寺就建在如今的西峰寺背,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婺州古城原有诸多城门,其中西门为兰溪门。从兰溪门出城,行约一里,便到了如今的西峰寺背,与《金华府志》中“西一百八十步”的记载不符。而据老一辈人的记忆与民间传说,西峰寺应位于金华女子学校(今金华第四中学)对面的西峰旅馆附近。其理由有三:其一,从地理位置看,此处地势平缓开阔,适合寺庙建造;其二,当地流传着众多倩女幽魂的传说;其三,西峰寺附近曾有一条名为“回溪”的小溪,自北山蜿蜒而下,流经寺旁,最终汇入婺江,便于僧人取水。综上所述,西峰寺应坐北朝南,背靠青山(西峰寺背),东临溪水,西通大道,南望婺江,地理位置极为优越。</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西峰寺背,原是一片荒山野岭,杂草丛生,树木葱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位姓冯的木匠师傅因金华人民广场建设搬迁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视野开阔、离城不远,遂在南坡择地建屋,成为最早在此定居的人。此后,陆续有来自东阳、义乌、永康等地的经商或务工者在此安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小社区。</p> <p class="ql-block">西峰寺背的居民多为手工业者,房屋多以土墙与木结构为主。所谓土墙,即以泥土为主料,掺入石灰或石灰渣,倒入墙模中夯实而成。这种建筑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但也有明显缺点——怕水易化,维护不便。</p> <p class="ql-block">屋顶防水最初多采用茅草覆盖,俗称“茅草屋”。到了六十年代初,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使用砖墙土瓦或洋瓦。至八十年代后期,一层平房已基本被二三层的砖瓦房取代,昔日的茅草屋逐渐成为记忆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老墙斑驳,岁月留痕。轻轻抚摸那些风化的墙面,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那时的我们,三五成群,在巷弄间追逐嬉戏,玩捉迷藏、打弹珠,一同上学、一同放学,笑声回荡在小巷之间,温暖而真实。</p> <p class="ql-block">西峰寺背,沉淀着久远的历史,看似荒芜,却弥足珍贵。那些老屋,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许多故事从这里开始,却未曾画上句号。斑驳的墙面、破旧的屋顶,都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那条用混凝土铺设的小路,虽已不再留下行人的足迹,但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些熟悉的身影依旧清晰:步履蹒跚、裹着小脚的保卫奶奶,邻居德海和他的娘,慈祥可亲的玉花阿姨……每当想起他们,记忆便如昨日重现,仿佛那些远去的人,从未真正离开。</p> <p class="ql-block">随着金华城市发展的推进,西峰寺背必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不使这段承载着文化与记忆的过往被后人遗忘,我写下此文,愿为后人留下一丝念想。虽是一家之言,但也愿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这段历史得以延续。</p> 风儿2025.6.29 <p class="ql-block">附部分西峰寺背的照片,以作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