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之忆

早韭晚菘

<p class="ql-block">  复兴号一路往北,闺女坐在旁边,望着窗外发呆,雨滴打上玻璃,从右往左滑行,犹如排队疾驰的小车,只不过我们向北,它们往南。这是第一次单独与闺女乘高铁出行,四个半小时,平稳且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多次去过北京,火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以前多么不容易,晃晃悠悠总要过上一宿,如今又是这么容易,早八点出发,中午就可抵达。乘车体验也完全不同,车厢整洁敞亮,没有异味儿,列车员热情周到,乘客文明程度也高,这都是清爽环境带来的反映,与二十年前相比,如今简直就是天堂了,舒服!</p> <p class="ql-block">  闺女问我“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一时晃神,好像从未探究过这个问题。随口:“速度不一样,软硬件配置也不一样,复兴号更快更稳更舒适”。事后想想,标准答案不敢说,似乎也挑不出毛病。我们就这么心安理得经历着发展变化,却很少探究背后的原因,但潜意识里对国家的发展认知都是进步,事实也确实如此。</p> <p class="ql-block">  与闺女回忆火车经历,一幕幕曾经,远的四十几年前,近的也就十多年前,时光跑得快,中国发展似乎更快,如今还能称之为火车吗?动能已不再由火而生,高铁似乎准确些,速度就是区别于传统的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  记忆起始丹东往南京的绿皮火车,八十年中上期,母亲带我数次前往南京探亲,父亲在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直到1984年随军。当时的车速真慢啊,又逢站停靠,要在条件简陋的卧铺车厢待上两晚并整个白天,估计近30小时。还有一路硬座的,这该是怎样的意志,如今简直无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倒是兴奋,三层卧铺就是最好的玩具城堡,爬上爬下,乐不可支,完全体会不到老娘带娃儿奔波的辛苦。有次,啃完沿途购买的烧鸡,抹抹嘴爬卧铺,手一滑,结结实实从三层栽到地下,老实了半晌,又开始上蹿下跳。我当时大概五六岁,可这段往事却无比清晰,甚至连瞬间的疼都记得。</p> <p class="ql-block">  大学时光与火车交集更深,媳妇儿那时还是女友,每年寒暑假回吉林再返南京的送站接站,便成了我的大任务。临近春运,送站最烦恼的就是想办法把她塞进车厢,有次竟从车窗爬进去。接站不确定性也很多,相见兴奋常古荡着提前赶往车站,如遇晚点,多等两三小时也有过,当时只有BB机联系不上,忧心忡忡到凌晨。</p> <p class="ql-block">  大二五一节,全宿舍到曲阜玩,其实也是去瞅瞅刘永女友如今的媳妇儿小乔。晚上九点多上车到山东兖州,没座,下半夜困的直接躺倒,头在座位下,脚伸到对面座位下,卖货小车推过来,碰碰还得站起让道,票价倒是便宜,七块多吧。大三暑假,第一次到媳妇儿家访问,回南京乘了一辆开窗的绿皮车,整整四十一小时,我还拎了两只小乌龟,灰头土脸能刮下二两汗油来。</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火车,并不全是艰苦,也有高铁不可比拟的优势。速度慢,有足够时间交流,聊聊就处成了同车的有缘人,下车帮着拿行李,甚至保持长久联系,人情味儿很浓。站站停,可以随时买点当地特产,车站就是最好的地域广告,不亚于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比如德州扒鸡、沈阳不老林糖。</p> <p class="ql-block">  能开窗,可以抽烟喝酒,1989年春节,全家回辽宁丹东探亲,夜深人静父亲拉着我坐在卧铺车厢的小折叠凳上,一包花生米,他喝点小酒,那年我12岁,酒是陪不了,可两个男人面对面的平等让我很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  马上到北京南站了,思绪又回归当下。女儿正用iPAD画画,列车员至始至终和煦着,车厢里上下了几茬旅客,依然安静。这沿途的风景真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