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少年时光(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仙桥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经常跟着婆婆(奶奶)出去赶庙会,一是看看热闹,二是到神像前磕头作拜,可以得到管事的赏给神像前一些贡品,据说,敬献在神像前的糖果油膜,鲜果糕点之类,神只闻个味,然后就分给前来朝会的孩子们吃,他们说:贡品是神仙抚摸过的东西,自然也就带着仙气,能保佑孩子祛病除疾,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是家乡仙桥沟菩萨庙会的日子,过了初九这天,西南的吕家村、西北的果子李村和东边的柏家山,三个村都会派人来这里开始搭建戏台,因为这个庙址就在三村交界地地方,庙产归三村共有,可具体位置却在柏家山二队的地面上,庙前有一户李姓人家和周围地土地都是柏二队的,所以,总是以我们柏二队的人为主。</p> <p class="ql-block"> 戏台子每年都搭在河西边,庙右前方那片狭小的台地上,每晚看戏,来早的人可以就近在台下观看,来晚了的就坐在东岸上隔河欣赏。</p><p class="ql-block"> 农历的七月,骄阳似火,每到晚上,村里的人们多数都拉张苇席,在刚打完麦子的场上睡觉,可仙桥沟这儿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夜间的凉爽下山风产生的高气压,沿着上游宽阔的坡面俯冲下来,在庙南的吕家后沟这个壶部相聚,再沿河道向北,经过几十米深深狭窄沟道时产生了狭管效应,跟随着河流疾速从峡谷泻出,在庙前那片宽敞的戏台前的河床弥漫,凉风贴着地面,伴随着潺潺流淌的清冽河水轻盈地舒展开来,拂过台下每个看戏人的肌肤,柔和地滑过每一个辛劳而疲惫的身体,人们顿时感受到异常的舒适,他们似乎觉得这是神赐予劳动者的慰藉,那些入夏以来一直光着膀子的男人们似乎也享受到了神仙的待遇。如此待遇加上台上的大戏,又有谁能够拒绝这中待遇呢?因此,每年庙会,都是人山人海地,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 那高大翠柏簇拥至山巅的菩萨庙与热闹喜悦非常的大戏台,形成了仙界的清净与尘世熙熙攘攘的鲜明对照,而中间那条平静而清澈的河水,清泠泠的向北流淌着,把仙界与凡间清晰的隔离开来,河水在庙下跌落的岩石间形成了多重短小瀑布,湍急的水声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曾经与过往。</p><p class="ql-block"> 大戏开演了,印象每年都唱的是折子戏,有《铡美案》、《三滴血》、《虎口缘》、《劈山救母的宝莲灯》、《赶坡》、《血泪仇》等等,大人们都在聚精会神欣赏着变换登场的角儿们演唱功夫,有的摇晃着脑袋,有的用手打着节拍,不时发出叫好的呐喊。我们这些娃娃们对戏是不感兴趣的,也从来不会坐在凳子上,而是爬在戏台子边上。其实,对于戏我们即看不懂,也听不懂,一群孩子,各有各的心事,我最喜欢看的就是那个拉板胡的,他是个盲人,双目失明,村里的人叫他“瞎子韵”,的确,我是没有看到过他有眼睛珠子,两只紧闭的眼深深地陷在窝里,只有上下眼睑的红肉向外翻着,间歇的有汗水混合着泪水从脸上滚落下来,他全神贯注的侧着脑袋,把耳朵紧紧的贴在琴弦一侧,琴弓在两根弦间上往复的跳跃着、奔跑着,按在弦上的手指不停的忙碌着,飞上跳下,震颤着按动琴弦,那青脆的高音从最下端的“木碗”中飞出,悦耳动听,可他那从不去管脸上淌下的汗水,他只管坐在板凳上拉他的板胡,擦汗、递东西这种事儿,都是站在身旁的老婆操作。中场休息,执事会给他们送上的糖果,他摸索着抓到手里,第一颗肯定是举起手,递给站在身后老婆。有一次送上的是一碗烩菜,他夹起刚送到嘴边,闻了闻感到是一块肉,便侧过身子送到老婆嘴里,老婆一边嚼着肉,一边用蒲扇给他驱赶着讨厌的蚊虫,那种亲密、那种哑剧般的互动,我总是疑惑不解......直到多少年后,知道人间有爱情的时候,回想起来,才懵懂地意识到,也许那就是他们的爱吧!</p><p class="ql-block"> 回看几十年后人人说爱的今天。我才深刻地觉得他们间的爱竟是那样地深沉,那样的实在,那样的入微!那是不言不语的、实实在在的爱,令人泪目,也令今人汗颜啊!</p> <p class="ql-block"> 每到中场的时候,我们一群孩子总是回过头,仰着脑袋,注视着那翠柏掩映下的庙堂,咂巴着嘴,望着那庙前的香火映照下若隐若现的贡品。</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庙会,我总是从头看到尾,有次回来的路上,我问婆婆,这庙为啥要修在这么远的地方?还要修在那个孤零零的山头上?婆婆就给我讲起了这里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条发源于新凯山北坡下的溪流,一路接纳了多条小溪,来到庙前人们都叫他仙桥河。这河是因经过“仙桥”而得名,这是一座只有三个“桥墩”而无桥面的“桥”,中间的“桥墩”是一个孤零零的山头,山头上有一座菩萨庙,庙的左右垂直于河道有两个貌似预桥墩子般的石头梁,两端梁顶与庙底相平,若把这三点连起来看,酷似一个拆了桥面的三个桥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的奇迹,人们无法解释它的奇妙时,无不与上古时期神的传说相联系。</p> <p class="ql-block"> 婆婆说,听当地的老人讲:传说上古时期,这里的河水汹涌,两岸老百姓往来极不方便,于是菩萨从天而降,用衣襟盛了些砂土,准备给此地架一座桥,恰好,她见一村翁在田间种地,便走过来问道:“我想用这些土给这儿修一座桥,你说成不?”村翁笑道:“这河水汹涌,凭你这点土,那肯定不行!”听罢,只见那人舒展衣襟,抛下砂土,乘风而去,那些砂土忽然间在河道上生出了这三个“桥墩”。村翁见状,惊恐不已,顿感是神仙下凡,忙跪倒叩首拜谢,同时也为自己的失言而后悔不已,自此终日难眠,萎靡不振。有一天,遇见一个行者,见他闷闷不乐,便问其故,村翁便一一道来,行者听罢言道,我有一法可保你无悔。村翁忙问:“有何妙法?”行者道:“你何不在中间那孤山上修建庙宇,供奉菩萨?以慰心安。”村翁听罢,忙起道谢,并联络左村右邻的村民,在此修建了菩萨庙。也怪,自从菩萨庙落成,这汹涌的河水便平缓了许多,从此再没有暴涨,两边村民涉水往来,永世平安。</p><p class="ql-block"> 听罢婆婆的讲述,心想那失言的老翁,该不是住在庙前那户人家的什么人吧?倘若那老翁赞同的话,菩萨在这里架起一座凌空横跨的桥,那该多美,肯定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啊......幼稚的童年,就在这种可笑的想象中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想起当年的情景,想到庙周围环绕的翠柏,潺潺的河水,柏家山、吕家村、果子李三村人欢聚在庙前搭台唱戏,好不热闹的情景,想到那对恩爱的患难老夫妻,还有那舒心的风凉,心中便升起一阵感动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仙桥沟,在当地有几个名字:有人叫他三桥沟,是说这里有自然形成地三个处在一条线上,又酷似三个桥墩地岩石构造;还有人叫他三条沟是因为这里是两条溪水在庙前汇合芷阳河地缘故,而更多的人叫他仙桥沟,在我看来,最后一个名字比较适当,因为他更符当地地貌,并与当地人口口相传,流传久远地这个传说故事相吻合。朋友,您认为呢?</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仙桥沟,周围的农田和庄稼都被漫山遍野的石榴树所取代,石榴花簇拥着仙桥沟菩萨庙,更为壮观美丽。不管怎么称呼他,都不影响他的仙姿、她的美丽、她留给我童年那些神奇与敬仰。仙桥河,我们家乡神仙永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