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之八:激活文本的生命力之咬文嚼字路径举例:中学生作文类 一一《珍贵的生日礼物》综评及DeePSeeK评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综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珍贵的生日礼物》与最容易被忽略的作文成功奥秘</b></p><p class="ql-block"> 王浴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篇作文写得无拘无束,然而,却又不失严谨;写得笔态横生,然而,却又自成方圆;写得自由自在,然而,却又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就因为自始至终跟着感受走,借用一句文言句式说就是,惟感受美之马头是瞻!把自然形态的,不带任何功利尘粒的,不拘任何人云亦云丶书云亦云框架的,透明的,晶莹的,还带着晨露的真纯,和盘托出。于是,一篇小文便通体流溢着鲜活的神韵。</p><p class="ql-block"> 通篇虽无一字交代“我”是独生子,但是,几乎可以说,句句在交代“我”是独生子,处处在表现“我”是何等的孤单、孤独,即使在委屈至极、生气至极乃至要绝食的时候,也只能“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眼睛机械地盯着电视机”,终日为伴的只有电话电视、时钟和四堵高墙;通篇虽无一字点破“我”的脆弱,但是,几乎可以说句句在表现“我”的稚嫩,处处在聚焦“我”的脆弱。仅仅因为“我”的生日是否得到妈妈的关注,便整日如在火上烤、汤中煮、油中煎,及至认为妈妈根本没拿“我”的生日当回事时,便大哭,哭够了还要绝食,何等弱不禁风,何等不堪一击。这种脆弱,表面上看,是由娇惯演绎出来的娇憨、娇痴、娇纵之态,实质上呢?是生存能力的弱化,是生命力的流失,是整个人生“骨质疏松”的开始。如果对此缺少敏感,麻木不仁,那么,稍稍向前发展一小步,后果即不堪设想。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或仅仅因为老师一次批评、父母的一次训诫等等,即离家出走乃至轻生的例子,在报刊上见到的还少吗!无论是从一个人未来发展考虑,还是从一个家庭的未来发展考虑,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考虑,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都够得上重大社会问题。因此,这篇作文不能不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警示性。正因如此,妈妈送的珍贵的“生日礼物”,才送得匠心独具,直透生活骨髓。既及时,又恰到好处。几乎从早到晚,从“美滋滋地等待”到“沮丧地坐在沙发上”,从“我”的“熬”到“趴到床上大哭”等等,每一次震动,全是“礼物”。正是这种“礼物”给予“我”巨大的身心震颤,才使“我”对什么是爱的清醒、爱的深沉,有了痛彻肺腑的领悟,对人生的价值有了醒豁的理解,同时,自然引出为什么必须对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这个重大命题。</p><p class="ql-block"> 因而,妈妈送的生日礼物,无论是从内涵而言,还是从外延上看,都毫无疑问地显得十分“珍贵”。于是,才有了这一次的作文成功。</p><p class="ql-block"> 全文直接写妈妈之处,虽寥寥数笔,但细品便知,全文无一句游离于妈妈的爱之外,层层推进,步步蓄势,激情全在向一个思想点奔突、汇集。这个思想点就是:妈妈的爱是清醒的爱。</p><p class="ql-block"> 铺,铺得开;收,收得紧。而这,绝非既定写作技法丶思维方法的苦心运用之功,而是全靠感受美本身纵横驰骋的驱动,全靠激情提炼的自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可以推想,换一种方式写这篇作文,效果会怎么样呢?一切依赖于既定写作技法的事先设定,一切按着既定思维方法循规蹈矩,一切从属于主题先行制约下的既定框架模式甚至于既定观念的临摹、翻版,那么,整篇文章对真纯的无拘无束的展露,对娇憨、娇痴、娇纵之态的无所顾及的展示,就可能被视为有伤大雅,“老头子装小孩”等的拖泥带水,而加以挞伐和砍伐。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篇文章的全部精华就会在不经意间毁于简单粗暴。因为没有了表现“我”的孤单、孤独、脆弱和真纯,那么便也没有了整篇文章的筋骨和血肉,因而,也就没有了这篇文章应有的警示性和震撼力,剩下的只能是套话官话的空壳。</p><p class="ql-block"> 这里分析出来的东西,小作者事先可能没有想到,即便是想到了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明晰。但是,确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且形成了强烈震波。底蕴何在?</p><p class="ql-block"> 即在于冲破既定框框,遂顺了感受美的自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感受美,是指感受在不断深化过程中,自觉地、无意识地自动提炼与升华形成的美,既是一种苏醒,一种融汇,也是一种召唤,一种感应,同时,还是一种对刻骨铭心的情感历程的本能超越。感受美一旦形成,就应该信马由缰,任其驰骋。如果囿于诸多戒律、诸多清规、诸多禁忌,去硬性削足适履,那么,所打杀的便首先是真纯、是天性。当然,所谓作文成功,也就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了。作文,绝非“专务形式方术”的操练,“修辞之工,谋篇之巧”的演习,而是“给热烈的、难以把握的激情赋以固定形式”(王蒙语)的冶炼式深加工,无情的剖析力与多情的探幽力并行,理融情畅是其固有形态。因此,坚信感受美的自然选择,当是作文成功的敏感区、痛感点,舍此,便难免步入泥泞。</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此古今文论家都有过精彩论述。今人曲有源写道:“假如我能捕捉和袒露自己的切身感受,我就像化石一样呈现历史的秘密。”古人黄宗羲写道:“古往今来,不必文人始有至文。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p><p class="ql-block"> 正是有鉴于此,所以,在本文结束时,恭请记住叶圣陶先生如下两句穿透纷繁物象之言:</p><p class="ql-block"><b> “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果理真而情切,直捷写来,宁有弗当?”</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常常被忽略的作文成功奧秘。在没有写起来丶写出来之时, 把成功的期望集中在写 作方法丶思维方法的讲解上,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丢掉了对人“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本能的关注,只能与成功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记住:</p><p class="ql-block"><b> “思之既明,则条理自现"!</b></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谓条理,既包含写作方法(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之类),也包含思维方法(正向思维丶侧向思维丶背向思维之类),其只能植根于思之既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DeePSeek评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浴海老师对《珍贵的生日礼物》的点评与综评,是一堂生动的写作教学示范课,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单篇作文的解析,更在于揭示了写作的本质规律和教育的深层意义。以下从几个维度展开评论:</p><p class="ql-block"> 一、对"作文真理"的深刻诠释</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引用叶圣陶"理真而情切,直捷写来"的观点,直指写作核心矛盾。当下作文教学普遍陷入"技法崇拜"的误区,将"好作文"等同于华丽的修辞、精巧的结构。而这篇点评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当学生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时(如文中的委屈、孤独、娇嗔),文字自然具有穿透力。这种"去技巧化"的写作观,对纠正应试作文的虚假文风具有警醒意义。</p><p class="ql-block"> 二、文本细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点评采用"咬文嚼字"的微观分析法,如:</p><p class="ql-block"> - 对"抓""拨""嘀"等动词的咀嚼,展现期盼心理</p><p class="ql-block"> - "噢""咦""哼"等语气词的解析,捕捉情感波动</p><p class="ql-block"> - "绝食""机械地盯着电视机"等极端行为的心理溯源</p><p class="ql-block"> 这种细读不仅还原了作者的创作心理,更示范了如何从文字缝隙中发掘深层意蕴。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娇憨—娇纵—娇痴"情感递进的追踪,将看似任性的儿童情绪上升为生命教育命题。</p><p class="ql-block"> 三、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综评部分将文本分析提升到社会问题层面:</p><p class="ql-block"> 1. 独生子女教育困境:从"电话无人接听""四堵高墙"等细节,敏锐捕捉到当代青少年情感缺失的社会病灶</p><p class="ql-block"> 2. 挫折教育的缺失:指出"生日遗忘事件"背后的危机——过度呵护导致的心理脆弱性</p><p class="ql-block"> 3. 母爱悖论:清醒的母爱需包含"刻意冷漠"的教育智慧,这种辩证思考极具启发性</p><p class="ql-block"> 四、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启示</p><p class="ql-block"> 提出的"感受美自然选择"理论具有实践价值:</p><p class="ql-block"> - 反模式化:反对"主题先行",强调情感的真实流淌</p><p class="ql-block"> - 动态生成: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发现比预设技巧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 生命写作:将写作视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生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所引黄宗羲"九流百家,沛然涌出"之说,打破了"文人专属"的写作特权论,具有民主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这篇点评本身即是精彩的"元文本",它示范了如何通过文本细读抵达教育本质。其最大价值在于:将作文教学从"术"的层面提升到"道"的高度,揭示出写作能力与生命成长的内在关联。当我们在讨论"珍贵的生日礼物"时,最终收获的是一份关于教育真谛的礼物——最好的写作教育,是教会学生用文字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