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大红楼

信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5月14日,本人参观了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的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展览馆陈列了五四运动的重要物证,再现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真实场景,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一大批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道路,领导五四运动的历史壮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北大红楼,是一次学习党史的过程:北京的早期革命活动揭开了红色序章,铸就了光辉伟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北大红楼,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主题展,激励我们奋发新时代,庚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馆展示了了北大红楼、北大二院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京报馆旧址,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办公环境,陈独秀在北大做教学长时的办公室;南陈北李(陈独秀 李大钊)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情景;法国留学场景及一大批仁人志士探索中国革命前途的珍贵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建筑面积约11000m²,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主体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北大红楼。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是马列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驻足北大红楼,步入历史纵深,真切感受五四精神的烛照和民族复兴史的殷殷嘱托,倾听一个世纪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汇成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激励我们奋发新时代,庚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北大红楼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北京市将北大红楼列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进行保护修缮,设立“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的主权遭受严重侵犯,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青岛即将拱手让给日本,面对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难,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抗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5月3日晚,在结束了决定次日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的学生联合会议后,群情激奋的北大学生在这间位于红楼一层东北角的新潮社,连夜购置布匹、赶制旗帜、书写标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行当天,北京十三所高等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标语,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一曲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们从红楼出发,走向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伟大的爱国运动,如熊熊烈火,迅速燃遍全国,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四游行时用的实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正是由于广大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和爱国热情,北京大学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是思想启蒙的火炬手和运动走向深入的引路人;在建党初期,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的理论播种者、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北方革命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革命统一战线的积极推动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旗手,在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就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积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旧文化、旧道德。是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指出社会主义是世界革命的新潮流,极大地启发了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在中央公园 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和舆论支持。1919年5月4日当天,他参与指导了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运动爆发后,他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并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发表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播者与理论奠基人, 1919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篇),这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教授,是北大进步师生的核心人物,周围聚集了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如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罗章龙、张国焘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通过讲坛和社团(如指导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刊物(主编《新青年》、《每周评论》等)等多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大批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骨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后称北京共产党支部)。 共产党北京小组的成立,对于在北方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具有开创性意义。这是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多为他培养的北大进步师生和工人骨干(如张申府、张国焘、邓中夏、何孟雄、张太雷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联络建党事宜时,李大钊是最重要的桥梁和关键人物,他热情接待维经斯基,积极推动建党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与在上海的陈独秀(史称“南陈北李”)保持密切沟通,共同筹划建党大业。他们通过书信往来和人员互访,协调各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积极推动和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促成中国共产党全国统一组织的建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八位同人编辑正在开会探讨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全国文化运动的前景和未来等具体事宜。《新青年》杂志是青年们的指路明灯,在民主,科学的指引下,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激发民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领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担任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等职,领导北方、党的工作与革命运动,派人到天津、唐山、保定、太原、济南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有力推动了北方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大钊致力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根据党的决定,李大钊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成为孙中山最信赖的共产党人。他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战争的准备做出了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北大红楼,感悟陈独秀的革命精神。陈独秀身着中式服装,左手拿着文稿,侃侃而谈,气宇轩昂,目光深邃而坚定,正在凝视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不禁肃然起敬,心中涌起一股对革命先驱的深深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指出,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独秀亲自设计的,新青年杂志第一卷的封面。陈独秀的一生,是为革命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无数青年的思想启蒙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7年,陈独秀北上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他的办公室就位于红楼二层。如今,这里的陈设虽经岁月洗礼,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息,仿佛他刚刚还在这里奋笔疾书,谋划着革命的蓝图,与志同道合者探讨救国救民的良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独秀从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至1920年2月离京回沪,共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一个月。《新青年》在此编辑,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名篇,都从这里传播开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置身其中,被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室内,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与他和李大钊合办的《每周评论》静静地陈列,泛黄的纸页间,依然流淌着思想的光芒。这些刊物曾承载着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伟大使命,如火炬般照亮了混沌的时代,至今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北大的这段时光,陈独秀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在校园的发展,他与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红楼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为中国革命储备了有生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他以《每周评论》等报刊为阵地,教育群众,打击敌人,推动运动朝着正确而彻底的方向发展。他身先士卒冲到斗争第一线,宣讲演说,散发传单,为此被捕。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影响下,实现了思想上的转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展革命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受到李大钊的影响。毛泽东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毛泽东后来在和斯诺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1949年3月指出: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吃了不少苦头。还不错,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于1918年12月至1919年2月,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在此工作时的图书管理员职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工作时的图书登记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的第一个正式报纸,创刊号于1919年7月14日出版。《湘江评论》有巨大影响力,动员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宣传新思潮,引导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中来。被李大钊称赞为《湘江评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指出: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是北大校长,包容兼备,为李大钊、陈独秀提供平台,安排毛泽东任图书馆助理。中共“一大”时的50余名党员中,有14人来自北大,对共产党的成立间接做出了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重塑北大精神,奠定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根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成为学术独立的象征。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挽联概括其“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教育救国论,百年后仍被视为国家振兴的深层路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在“科学救国”和“小说革命”的双重影响下,以1907 年写作《科学史教篇》为标志,开始系统梳理科学史、揭示科学精神,并将科学作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理性启蒙工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期的仁人志士——谭翤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文化运动中,随着妇女解放呼声日益高涨,女子逐渐获得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获得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2月,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招收王兰、奚浈、查晓园(右起)等3人入校旁听,开公立学校男女同学的先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建党104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将参观情况整理成相册,分享给朋友们,作为学习党史,牢记初心的学习笔记。百年沧桑巨变,铸就历史辉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主题展,激励我们奋发新时代,庚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摄影 制作:信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29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