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千秋风华

李长在

<p class="ql-block">时值盛夏,烈日高悬,火辣辣的太阳将无尽的光与热倾洒而下,炙烤着世间万物。我怀揣着满心的敬仰与期待,踏上了前往花洲书院的旅程,去拜谒尊崇已久的范仲淹老先生。</p><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坐落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它犹如一颗隐匿在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这座书院的缔造者,乃是北宋时期声名远扬的名臣范仲淹。范仲淹,这位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曾任参知政事,其职位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副总理,位高权重,肩负着辅佐朝政、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一心想要推行的庆历新政,却因触动了众多保守势力的利益而遭遇重重阻碍,最终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的,便是他被贬为邓州知州,就好比从国务院副总理一下子降为省辖市市长。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落差,恰似从云端陡然坠落。</p><p class="ql-block">在邓州的三年时光里,范仲淹展现出了卓越的执政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始终秉持着爱民如子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邓州的治理当中。在他的努力下,邓州这片土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物资丰富,百姓生活富足,社会风气良好,甚至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他把邓州作为推行新政的试验田,革故鼎新,大刀阔斧,身居高位时没有实现的理想,在邓州这块土地上实现了。</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在邓州留下众多遗产,其中,创建花洲书院无疑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善举。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总会来到书院,亲自讲学授徒。书院里,他那饱含智慧与激情的声音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吸引着众多学子前来聆听教诲。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大批兼具治国之才与治学之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好学之风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成为邓州独特的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与范仲淹同期被贬的,还有他情谊深厚的好朋友滕子京。滕子京被贬到岳阳任知州。范仲淹在邓州干得风生水起,他的好友滕子京在岳州也干得相当出色,把岳阳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p><p class="ql-block">滕子京的一大善举便是重建了岳阳楼。新建的岳阳楼气势恢宏,美丽壮观,成为当地的一大胜景。滕子京常常邀请三五知己,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畅谈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p><p class="ql-block">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为了让这座名楼能够被更多人知晓,他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滕子京信中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同时他还请画家精心绘制了一幅画。随后,他派人带着这幅画以及自己的亲笔书信,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从岳阳来到邓州,恳请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p><p class="ql-block">范仲淹没去过岳阳,自然也从未亲眼见过岳阳楼。但他凭借着手中的一张图画,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一挥而就。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岳阳楼记》出自范仲淹之手,但许多人却不知道这篇传世佳作实际上成于邓州,更确切地说,是诞生于花洲书院。</p><p class="ql-block">如今,我终于站在了花洲书院的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照壁,上面刻着《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几个字笔锋刚劲有力,气势磅礴,乃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抚摸着这冰冷而又充满历史韵味的石壁,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康熙皇帝对范仲淹这种伟大精神的高度赞赏与推崇。</p><p class="ql-block">照壁的背面,则是清代大家张照所书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与正面的名句相互呼应,共同诠释了范仲淹一生所坚守的为官之道和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一篇《岳阳楼记》,不仅成就了范仲淹的文学盛名,更激励着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与花洲书院一墙之隔的,便是邓州一中。这所学校在花洲书院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以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作家。他们在文学的领域里辛勤耕耘,用手中的笔书写着时代的篇章,而他们的成功,无疑也受到了花洲书院文化底蕴的滋养。</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在书院讲学,绝非仅仅局限于教人写记作文,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做人做官的道理。他的学生贾黯考中状元后,即将踏上仕途,特意来到书院向老师请教为官之道。范仲淹只教给他两个字:“不欺”。这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不欺君,下不欺民,外不欺人,内不自欺。贾黯将老师的教诲牢记于心,并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始终奉行“不欺”二字,最终官至开封府尹,成为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的一代名臣。</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花洲书院,我来到了范仲淹讲学的春风堂。这里,曾经留下了二月河读书的身影。二月河本名凌解放,老家陕西。他父亲是个老革命,解放后在邓县人武部当政委。凌解放和母亲随军来到邓州,成了邓州人,小时候曾在花洲书院读书。如今,在二月河读书处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书写的《谒花洲书院有感》:“溪径老塘犹存,残城草树相抚,春风阁前,明月清新,百花洲上,斜阳迟暮,四十载烟尘如昨,八百年游子归路,指点少小新学生,知否知否,此是范子情断处”。</p><p class="ql-block">读着这首诗,仿佛能看到二月河当年在这里读书时的情景,也能感受到他对范仲淹的深深敬意和对花洲书院的独特情感。那字里行间的韵味,竟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了李清照的婉约与细腻,同样是对时光流转、历史兴衰的感慨,却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圣地,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显得庄严肃穆。它见证了范仲淹的辉煌与落寞,也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成长与辉煌。站在这里,我仿佛穿越千年,与范仲淹等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