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上送别:长江紫砂画面石的诗意美学</p><p class="ql-block">文/与石相拥</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画面石的天地中,《送别》以独有的艺术语汇,演绎着古典诗意与天然意趣交融的美学篇章,成为赏石文化里一段动人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面纹理,是天地绘就的奇妙长卷。白色石底宛如素净笺纸,悠悠铺展间,紫色图纹似神来之笔,悄然勾勒出人物轮廓。无需刻意标注,观者凝视间,一位一袭白袍、身姿高挑婉约的女子已鲜活呈现:她立于石面,白衣胜雪,身姿因天然纹理而显高挑曼妙,仿佛微风拂过便能轻盈摆动;双手合于胸前,似满含不舍与祈愿,将送别时的缱绻深情,凝注在这无声的姿态里。而那即将远行之人的轮廓,与她相对,于石上共同书写着离别的故事。这是天然纹理的奇妙巧合,恰似天地这位无形画师,以亿万年时光为墨,将人间送别情事凝于一石,尽显 “天工造物” 的神奇魅力,让每一眼凝望,都似与古老而神秘的自然创作对话。尤为奇妙的是,白色底色中融入紫砂色,紫砂色里又以白色空白构图成白衣女子,这般天然的色彩交织与留白艺术,成就了女子独特的动人风姿,宛如从古典诗画中走出的仙子,意外栖身于石间。</p> <p class="ql-block">配座设计,是人文创意与石韵的精妙契合。创作者因李叔同《送别》中 “长亭外,古道边” 的诗意联想,在石下底座、人物身旁置一亭景。这小小的亭子,不只是简单的造型补充,更是诗意的具象延伸。它将石面抽象的送别场景,锚定在古典送别文化的典型符号 —— 长亭之上,让平面的石面纹理,借由底座的立体构造,生发出空间叙事。观者目光所及,从石面人物到座上亭台,仿佛踏入 “长亭送别” 的传统意境,实现了人工巧思与天然石趣、古典诗意与现代赏玩的完美交融,让石头有了更丰满的文化羽翼。</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蕴层面,它是古典送别美学的当代传承。从《诗经》里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的依依惜别,到李叔同《送别》中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的怅惘哲思,送别,始终是中国文化里承载深情、传递哲思的永恒母题。此石以天然之姿,承接这一深厚文化脉络,将无形的别离情愫,化为可视、可感、可品的石上图景。当观者赏石,那些藏在文化基因里的送别意象与情感,便随石面纹理、座上亭台悠悠散开,让审美体验与文化传承相遇,触碰传统文化温热的脉搏,品味东方美学独特的含蓄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这枚长江紫砂画面石,以天然纹理为骨,人文创意为翼,古典意蕴为魂。在赏石艺术的天地中,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送别。它让我们于石上观自然妙笔,于画中品人文深情,领略天然造物与人文情怀交融的独特美学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自然与人文的诗意媒介,静静诉说着石头里的中国美学故事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宋勇,笔名与景相拥、与石相拥。系中国观赏石协会鉴评师、四川省观赏石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画面石专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赏石艺术评论专委会主任,2017年旺苍县“双十大文化名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