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5国26天之行(八)——里约热内卢

追逐阳光的人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一座海滨城市,位于巴西东南部,临大西洋,夏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在26——30摄氏度左右,降水也集中在夏季。 12月1日下午,我们结束了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的游览后,乘拉美航空飞抵里约热内卢,开始了两天的游览。 通过飞机俯瞰、大巴车上观览街景,让我感觉巴西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据导游介绍,巴西位于北部的亚马逊平原,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玉米产区。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一。 里约热内卢游览的第一站是,耶稣山。 耶稣山的正式名称是科科瓦多山,因山顶矗立着基督救世主像而闻名,是巴西和里约热内卢的象征。最早由一位神父提出,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基督像。1920年大主教再次提出,1921年庆祝巴西独立100周年时又正式提到建造基督救世主像,并在世界范围内征集设计,最终法国雕塑家保罗•兰多斯基的设计中选。成为全球十大经典雕像之一。雕像在法国雕刻好后,分块运往里约安装,工程耗时九年,于1931年完工。 我们乘坐登山小火车登临山顶。 基督救世主雕像身着长袍,面向大西洋,双臂平举张开,深情地俯瞰里约热内卢市的全景,其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云团不时飘浮在山峰之间,使雕像若隐若现,神秘圣洁。从远处望去像巨大的十字架,庄重威严。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大西洋浩瀚无垠,甜面包山似童话城堡矗立远方,海滩如飘带缠绕其中,里约热内卢在山海之间舒展,世界最大的马拉卡那体育场如巨兽盘踞,尼泰罗伊大桥似巨龙橫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磅礴伟力在此碰撞,成就一副壮阔长卷。 甜面包山是里约热内卢的主要景点,位于瓜纳巴拉湾入口处,高394米,一个像立起的面包,一个像平放的面包,山的表面光滑,好像抹上了糖浆,故得名“甜面包山”。我们坐两次缆车到达山顶。 在甜面包山远观耶稣山的基督救世主雕像。 从甜面包山下来,到了科帕卡巴纳海滩。 天由晴转阴了,我们来到海滩对面的海盗餐厅,这天安排的是自助海鲜大餐,不仅味道鲜美、食材丰富,餐厅的装饰也很有特色。 天梯教堂,是里约热内卢圣塞巴斯蒂昂主教的座堂。始建于1964年,1976年落成。教堂外观呈圆锥形,整个框架是有规则的方框构成,看似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因此得名“天梯教堂”。其造型与欧洲古典教堂风格迥异,是一座现代化的天主教堂。 内部顶端是玻璃的十字架造型棚顶,十字架四端连接着的彩绘玻璃窗,给整个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彩绘玻璃上描绘的一个个以圣经为主题的故事,从地面一直延伸到75米高的屋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讲礼台上方悬挂着耶稣受难雕像。 里约的皇家葡文图书馆建于1880年至1887年间,建筑采用新曼努埃尔设计风格,图书馆收藏超过几十万卷葡萄牙语书籍与作品,是葡萄牙以外收藏最多葡语书籍和作品的图书馆。 图书馆外墙正面有四尊雕像,分别是葡萄牙国宝级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文艺复兴科学巨匠——佩德罗•努内斯,葡萄牙史学之父——若昂•德•巴罗斯,葡萄牙戏剧奠基人——吉尔•维森特,分别代表诗歌、科学、史学、戏剧,是葡萄牙文化黄金时代(16世纪)的象征,展现葡萄牙在这几方面的贡献。 刚踏入门厅,穹顶、墙面装饰、吊灯无不尽显皇家气派。 进入阅览室,彩色玻璃圆顶色彩斑斓,四壁直达天花板的木质书架上摆满了书籍,精美的铸铁天窗、枝形吊灯、壁画、雕刻,使整个空间显得富丽堂皇。葡萄牙伟大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的雕像被安置在显著位置,以彰显其在葡萄牙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葡萄牙为什么在远离本土的南美洲巴西建这么大的葡语图书馆?据导游讲,1807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为躲避战乱,整体迁移至殖民地,并且将大量的图书等一同运往巴西。后来,大量葡萄牙移民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于公元 1837 年由 43 名葡萄牙政治移民创立了该图书馆,皇帝佩德罗二世(1831-1889 年)于 1880 年 6 月 10 日为该建筑奠基,他的女儿巴西帝国公主伊莎贝尔与她的丈夫欧盟伯爵加斯顿亲王于1887年9月10日为该建筑落成。自公元1900年起,图书馆成为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葡萄牙的历史产物,也见证了巴西殖民地时期的文化交融。 里约热内卢还有一处著名的城市地标 —— 塞勒隆阶梯。其位于里约的拉帕和圣特雷街区,全长125米,有250级阶梯。由定居于此的智利艺术家乔治•塞勒隆创作。 阶梯以巴西国旗上的黄、绿、蓝为基调,还采用了来自世界60个国家的20000多块瓷砖、陶片、镜子,历时20余年打造完成。 里约热内卢的两日行程,串联起了里约的自然奇观、宗教信仰与人文艺术。每一处都藏着里约这座城市具有的独特热情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