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展现礼乐文脉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灭商后,对殷商祭祀、礼制、乐舞文化等进行借鉴和改进,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的铜鼓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造型古朴庄重,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鼓身横置于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3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的铜鼓存世仅两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已出土甲骨16万余片,其上的文字记载了商王室和贵族祭祀占卜的内容,涵盖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等。展览中除了刻有正式卜辞的甲骨,还有一片殷墟出土的习刻甲骨。商代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初学者需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练习内容主要是常用占卜术语,练习材料多用废弃的牛骨或龟甲碎片,部分用专门准备的“练字板”。考古发现的少量习刻甲骨,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艺传承及早期书法演变提供了关键实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电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览特别设置“彩蛋”环节,展出了《哪吒2》里人物和道具的文物原型。影片中的两只结界兽令人印象深刻,其造型灵感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色。它们所用的武器造型融合了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早期虎纹钺和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锯齿镰形器。东海龙王敖光手持的龙牙刀和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玉刀相似。玉刀仿同时期铜刀形制,刀刃两面磨制,较锋利,背部镂空,刻8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刻6个鸟纹。此外,还展示了乐器铜铙、酒具陶觚和形似玉虚宫天元鼎的变形虺纹铜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