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山西博物院

妮儿

<p class="ql-block">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句流传已久的赞誉,道不尽三晋大地的深厚底蕴与悠悠韵味。在五月浅夏、草木葱茏的时节,2025年5月9日我与先生一起,循着历史的辙印,共赴一场山河与人文交织的山西之旅!我们将太原定为旅途首站,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沉淀着岁月的印记,更是舅舅一家温暖的栖居之所,让此次旅行多了份亲情的牵挂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5月9日早上从南京出发,我们乘坐9:55分的飞机,于中午11:30分抵达太原武宿机场。拿好行李后,跟随接机师傅到达提前预定的酒店稍作调整。随后,生活在太原的表哥来到酒店接上我们便前往山西博物院参观。</p> <p class="ql-block">“三晋文物甲天下,半部华夏在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若想探寻千年文明脉络,那就先从山西博物院开启这段文化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馆,仿佛一脚踩进了时光的长河。那一件件沉默的文物,宛如岁月的使者,用斑驳的印记诉说着三晋大地的往昔辉煌。</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晋侯鸟尊,铸造于西周晚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大约2800年前。鸟首高昂,羽翼纹理细密,尾羽如云,器形灵动。背部还驮着一只精致可爱的小鸟,相互对视,别有情趣和温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春秋·人足方盒,1974年出土于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现藏山西博物院 。它长约15厘米、高约10厘米、宽约8厘米,造型独特,顶部有翻盖,双钮为小老虎造型,方盒四面有攀爬小龙,下承人形四足,曾用于盛放当时流行化妆品,是研究春秋时期生活、工艺的重要文物 。</p> <p class="ql-block">鸮卣(xiāo yǒu),也是镇馆之宝,出自约3000年前的商代,陈列在‘夏商踪迹’展厅。盛酒的礼器,可爱蠢萌的模样——鼓眼阔嘴,矫健粗壮,器身刻满饕餮与夔龙纹。也叫它"愤怒的小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牺盘,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牺盘以牛为造型,牛腹满饰精美的蟠虺纹,牛背立一圆柱,柱顶为圆形盘,盘边有镂空装饰,盘底与圆柱间有一人形构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研究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土鼓,1980 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通高80.4cm ,上口直径25.6cm ,最大腹径41cm 。它由陶土烧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300 - 3800年 ,公元前2500 - 前2000年)的典型器物,见证早期音乐、祭祀等文化,对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明意义重大 。</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石器时代的直口肥足鬲,属于陶制炊器,约公元前2500年,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实用器具,体现当时制陶工艺,见证先民生活与文化,其袋足造型独特,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兽形觥,为商代晚期青铜酒器,1976年出土于山西灵石县旌介村 。通高21.7厘米等,造型独特,器腹椭圆,器盖前后为兽面,器身布满云雷纹、夔纹等。兽面纹象征斩妖除魔,夔纹寓意权威,出土墓还含其他青铜器,墓主或为商晚期戈方国宗室贵族,是身份地位象征,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p> <p class="ql-block">“佛风遗韵”展厅中,石佛静坐如思,残缺之中依旧安详自若。</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石雕佛头,具有典型的隋唐佛造像艺术特征,如发髻样式、面部线条等,是研究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宗教文化及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见证了当时的艺术审美与宗教信仰 。</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的北朝佛造像碑,雕刻有众多佛像,展现北朝佛教造像艺术风格,是研究北朝宗教、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见证当时宗教文化与艺术水平,承载岁月沉淀的历史价值 ,属于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常作为山西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相关展示内容 。</p> <p class="ql-block">这是邓峪石塔,为唐代石塔,塔身有佛像等雕刻,是研究唐代佛教建筑、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展现当时宗教文化与工艺水平,见证岁月沉淀下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也有说法称其可能与燃灯石塔等相关,是古老石质佛塔代表,承载千年宗教与文化记忆 。</p> <p class="ql-block">唐代菩萨立像,有着“唐代维纳斯”之称,展现唐代佛造像艺术风格,是佛风遗韵展厅代表文物,对研究唐代宗教、雕塑艺术意义重大,见证当时审美与工艺水平 。</p> <p class="ql-block">金代董明墓戏台及杂剧砖雕。 金代戏曲艺术有发展,砖雕呈现当时戏台与杂剧表演场景,人物、建筑雕刻精细,是研究金代戏剧史、建筑史、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展现金代民间艺术与丧葬文化融合的风貌 。</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博物院,与日升昌不期而遇。这座“中国第一票号”,曾以“汇通天下”之姿,书写晋商金融传奇。从票号文物里,窥见清末商业脉络,触摸先辈智慧,历史的厚重与晋商的气魄,在此交融 。</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彩轴塔式罐</p> <p class="ql-block">明代绿琉璃贴塑香炉。琉璃工艺在明代有发展,此香炉以绿琉璃为材质,有贴塑装饰,造型独特,体现明代琉璃制作水平与宗教(或祭祀)用器特点,对研究明代工艺、宗教文化等有价值 。</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山西博物院藏的明代彩塑人像,背景是相关壁画,它们展现明代彩塑工艺与宗教造像风格,是研究明代宗教艺术、服饰文化等的重要实物,见证山西地区宗教艺术传承,呈现古人在雕塑、绘画艺术上的精湛技艺 。</p> <p class="ql-block">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西周):这组玉佩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制玉水平。</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对钱</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的窑变釉贯耳方瓶,藏于山西博物院。窑变釉是瓷器在烧制中釉色自然变化产生独特效果,此瓶造型规整,釉色绚丽,体现清代乾隆时期制瓷工艺水平,是研究清代陶瓷艺术、宫廷用瓷等的重要器物 。</p> <p class="ql-block">彩绘雁鱼铜灯(汉):这件工艺考究、造型生动的彩绘青铜雁鱼灯,它的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不仅能挡风、调节灯光射向和强度,而且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并能拆卸清洗。这盏科学实用的灯,说明中国古代人就有环境保护意识。</p> <p class="ql-block">胡傅酒樽(汉):腹部装饰有三只兽首衔环,器底有三只虎形足为支撑,通体鎏金,肩、腹部有骆驼、大象、老虎、羊、兔子等动物造型</p> <p class="ql-block">北魏陶镇墓兽,1981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师院2号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它造型奇特,头、身、足和身上纹饰取自不同人和动物,人首面容安详,肩负镇守阴宅职能,是北魏时期丧葬文化及艺术风格的体现 ,对研究当时丧葬习俗、造型艺术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雕柱础。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用于柱子底部,起防潮、承重、装饰作用。此柱础雕刻精美,有莲花、龙纹等,体现唐代雕刻艺术水平与建筑装饰风格,对研究唐代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北魏):北魏时期的漆画屏风,绘有彩色的《列女传》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齐按盾武士俑,藏于山西博物院。北齐时未完成汉化,有鲜卑族士兵形象,厚唇人物俑是北朝特点 。北朝胡服俑大量出现,反映汉族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六镇起义”后胡风回潮、胡服流行,北齐等朝代服装胡汉交织,这类武士俑是当时时代风貌与民族交流融合的体现 ,也展现了北朝陶俑的艺术特色 。</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齐镇墓兽,出土于北齐娄睿墓,现展陈于山西博物院。镇墓兽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用于镇守墓葬、驱邪避凶的冥器,北齐镇墓兽造型独特,体现当时雕塑艺术风格,对研究北齐丧葬习俗、艺术审美等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北朝(北魏)的彩绘胡人骑骆驼俑,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胡人骑骆驼俑体现了当时民族交流、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场景,反映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是研究北朝社会、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石椁(隋):石椁内外都有浮雕,内容具有浓郁的波斯及中亚风格,展现了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外来文化背景,是北朝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意犹未尽,也心有不舍。山西博物院里藏着万年文明的光辉,也藏着我此行的回味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从山西博物院岀来,我们驱车前往永祚寺!欲知详情,请关注美篇 山西之行~永祚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