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城山·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复国传奇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文原创: 塞北森林</p><p class="ql-block"> 美 篇 号: 2696536</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址: 杭州越王城山</p>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萧山湘湖之畔,城山怀古牌坊码头不远处,有一处2500年前的“越王城山”,这里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站在萧山湘湖水畔极目远眺,越王城山宛如一柄青铜剑斜插时光长河,冷峻的轮廓在粼粼波光中若隐若现。晨雾如纱,缠绕着斑驳的城墙与苍翠山峦,将两千五百年前的金戈铁马、权谋恩怨悄然晕染开来。</p><p class="ql-block"> 越王城山屹立于杭州萧山湘湖北岸。历史记载显示,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命范蠡在此修筑城堡,命名为“固陵”,作为越国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据点。彼时,湘湖与白马湖所在区域构成了越国的固陵港,成为越国水军长期驻守的战略要地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越王城(即固陵城),其所指范围涵盖如今湘湖越王城山及其周边水域。</p> <p class="ql-block">  这座海拔仅140米的小山,既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更是华夏文明中"卧薪尝胆"精神的永恒丰碑——它沉默地伫立着,见证吴越争霸的血雨腥风,铭刻着勾践从阶下囚到春秋霸主的逆袭传奇。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潮湿的草木气息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在砖石与心跳间展开。</p> 一、槜李锋芒,点燃争霸烽火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的葬礼尚未结束,吴王阖闾便迫不及待地挥师南下。他以为,新君勾践立足未稳,正是吞并越国的绝佳时机。殊不知,这位年轻的越王早已在暗中筹划破敌之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槜李战场上,吴军阵列严整,刀光剑影闪烁。勾践却做出惊人之举:他命数百死囚排成三列,行至阵前,齐声高呼后自刎。这惨烈的一幕令吴军将士目瞪口呆,就在他们惊愕之际,越军如离弦之箭发起冲锋。混战中,越国将领灵姑浮挥戈斩断阖闾脚趾,这位不可一世的吴王重伤而亡。槜李之战的胜利,让勾践声名鹊起,却也彻底激怒了吴国——阖闾之子夫差在父亲临终前立下誓言:“必毋忘越!”</p><p class="ql-block"> 图二图三是湘湖畔的“临水祖道”碑亭,碑刻正面刻“临水祖道”四个阴刻红色大字,背面刻有谋臣文种的祝词。“临水祖道”是纪念公元前492年勾践入吴为奴时,群臣在固陵城水边举行祭祀路神、饯行祈福的“祖道”仪式;祝词为文种代表群臣祈愿勾践平安、早日归来及越国重振。</p> 二、夫椒之败,绝境中的抉择 <p class="ql-block">  夫椒之败,绝境中的抉择。三年后,夫差厉兵秣马,亲率十万大军卷土重来。夫椒之战中,吴军势如破竹,越军一败涂地。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山(今绍兴),背后是汹涌而来的吴军,眼前是陡峭险峻的悬崖。此时的越王城山,也笼罩在亡国的阴云之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死存亡之际,范蠡向勾践谏言:“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文种则提出更为大胆的计策:“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为求一线生机,勾践放下尊严,携妻子入吴为奴。在吴国的三年,他住马厩、喂马匹,甚至在夫差患病时亲口尝其粪便,以表忠心。这份极致的隐忍,终于换来了夫差的轻视,三年后将其释放归国。</p> 三、城山蛰伏,铸就复仇利剑 <p class="ql-block">  城山蛰伏,铸就复仇利剑。归国后的勾践站在越王城山巅,俯瞰着满目疮痍的越国大地,心中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他在山城之巅的石窟中悬起苦胆,白天与百姓一同耕作,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夜晚则睡在柴草堆上,时刻提醒自己:“汝忘会稽之耻邪?”</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后,过了这道“越王城”石牌坊,就来到了山顶的越王城了。</p> <p class="ql-block">  洗马池畔,至今流传着“馈鱼退敌”的故事。当年吴王伐越,见越地缺水,便以盐、米相馈,企图困死越军。勾践却从容从洗马池中捞起双鱼回赠,吴王见状,以为越地水源充足,无奈退兵。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尽显勾践的智慧与从容。</p><p class="ql-block"> 以下图片是越王城山上的洗马池。</p> <p class="ql-block">  在文种、范蠡的辅佐下,越国朝堂上演着精妙的权谋博弈。文种献上“伐吴九术”,其中最致命的便是美人计。范蠡在苎萝山下寻得西施、郑旦,教以礼仪、歌舞,三年雕琢后,将两位尤物送入吴王宫。夫差果然沉迷于西施的美貌,大兴土木建造馆娃宫,耗费大量国力。与此同时,越国则暗中发展军事,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虎狼之师。</p><p class="ql-block"> 下两幅图片是两千五百年前人工夯筑的沙石土城墙,外陡内缓,易守难攻,至今坚固无比,这是制高点上的一段。</p> 四、重访遗址,触摸历史脉搏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两旁的草木郁郁葱葱,仿佛在诉说着往事。古城墙蜿蜒于山脊之上,虽历经千年风雨,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气势。这些由范蠡督造的夯土城墙,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早200多年,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抚摸着粗糙的墙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的汗水,听见战马的嘶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越王祠内,勾践、文种、范蠡的塑像庄严肃穆。左侧殿内,泛黄的史册记载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复国之路;右侧碑亭中的古碑,历经战火与朝代更迭,依然倔强地矗立着。当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碑文上,那些褪色的文字仿佛重新鲜活起来,诉说着当年的权谋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下图中间是越王勾践,左侧为谋臣文种,右侧为大夫范蠡。</p> <p class="ql-block">  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地老虎洞山,距离越王城山有5.8公里。为了节省体力,我打车来到了老虎洞山景区,远眺老虎洞山,但见并不太高的老虎洞山半山腰处,有一座巍峨高耸的高塔,塔下就是莲华古寺。我循着导航,沿着蜿蜒曲折的登山曲径,不一会功夫就来到了莲华寺。莲华寺大殿巍峨,按着标识牌指引,迂回曲折,终于登上了老虎洞山,湘湖全貌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往老虎洞山顶的土路陡峭如梯,这条土路狭窄崎岖。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后生们,连跑带颠就攀爬上了山顶,把我远远的甩在身后。越往上走,坡度越陡,有些路段近乎80度,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当翻越癞子山和华眉山山顶时,回望山下,湘湖的平静与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古今交融的景象令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莲华寺。这座旧称莲花庵的古刹,面朝湘湖,镶嵌在老虎洞山坳之中。虽历经战乱与重建,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韵味。寺内众多书法精湛的匾额,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老虎洞山一座巍峨宝塔,左侧就是莲华寺,古寺为近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  老虎洞山巅的老虎洞,是悬崖峭壁向下延伸的一个狭小洞穴。洞内空间逼仄,仅能容下一人蜷缩而入。峭壁上“虎洞山”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旁边的老虎塑像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这个非常不起眼的洞穴,就是昔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处,实在难以想象,越王勾践当年在这里蛰伏,卧柴草,尝苦胆,立志复国,受了多么大的委屈。</p> 五、笠泽决胜,终成春秋霸业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精锐北上黄池会盟,勾践趁机倾国而出,攻破姑苏城,斩杀吴太子友。这一记重拳,让夫差慌忙回师求和。但此时的越国早已今非昔比,勾践采纳范蠡“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的策略,厉兵秣马,等待最后的决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8年,笠泽之战爆发。越军以“左右句卒”战术,深夜分兵渡河,击鼓佯攻,吴军大乱。勾践亲率中军主力突袭,一举击溃吴军主力。公元前473年冬,姑苏城破,夫差绝望地向勾践请降:“孤臣夫差,敢布腹心……愿复会稽之和。”勾践念及旧情,曾一度动摇,范蠡却厉声劝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最终,夫差自刎于姑苏台,吴国版图尽归越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城山顶上的古养鱼池,是谋臣范蠡所建。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越王句践的助手和谋士。吴越相争,越国失败后他随同句践到吴国当人质,历尽艰险回国后,辅助句践励志图强,终于灭掉吴国。</p><p class="ql-block"> 范蠡所著的《养鱼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养鱼文献,建池养鱼是范蠡辅助越王句践增强国力的策略之一,也是范蠡隐居后发家致富的方法。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成为很富大商人,他乐善好施,三散家财。</p><p class="ql-block"> 下两幅图片是越王城山上的古养鱼池,在当年起到了后勤保障作用。</p> 六、精神永存,山城见证传奇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湘湖泛起金色的涟漪,越王城山的轮廓被染成暖色调。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现代都市与古老的城墙,一种时空交错的震撼涌上心头。这座承载着复国传奇的山城,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坚韧与智慧的象征。每一块散落的城砖,每一株扎根岩缝的草木,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槜李之战的锋芒初露,到会稽之困的隐忍蛰伏;从“伐吴九术”的精妙谋略,到姑苏城破的辉煌时刻,越王城山见证了一个越国民族精神的觉醒。昔日的越国范围,大致在今天的萧山和绍兴一带,而昔日的吴国,大致在苏州太湖一带。</p><p class="ql-block"> 佛眼泉位于越王城山山顶越王祠后方岩石上,泉眼圆形,直径35厘米,水质清冽,常年水量稳定,取之不竭。它承载着丰富传说:一是吴越交战时,泉水在困境中出现,解决越军饮水难题;二是与寺中僧人取水经历相关,僧人认为是佛显灵。佛眼泉既是越王城山历史文化的见证,关联着吴越争霸往事,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越王城山曾有明清时期演化而来的城山寺。咸丰年间,城山寺毁于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萧山市文物局在原址上建起了“勾践祠”。祠堂前建有碑亭,亭内矗立着一通古石碑。</p><p class="ql-block"> 图二是越王祠前的门楼,匾额上几个烫金大字“大禹遗烈”,两侧楹联“七策运筹兴越、廿年雪耻吞吴”。生动描述了越王勾践与范蠡文种两位谋臣寄人篱下,逆风翻盘复国历史故事。</p> 七、越国遗韵 城山怀古 <p class="ql-block">  站在越王城山遗址前,斑驳的点将台依旧气势雄浑,仿佛还回荡着越王勾践振臂一呼的铿锵号令,千军万马的激昂气势扑面而来。山城前的古老城墙,历经岁月侵蚀,砖石间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吴越争霸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越王山城脚下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的石板路面,承载过无数将士匆匆的脚步,见证过旌旗蔽日的壮观场面。如今的这些遗迹,如沉默的智者,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让人在抚今追昔中,感受历史的深沉与厚重,领略岁月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 图二是越王城山的“越甲池”,是当年山城守城将士们的蓄水池水源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越王山城广场上的古代攻城武器抛石机,是“发射石球”的攻城武器,古称“抛石机”“砲”或“霹雳车”。投石机通过杠杆原理将石弹、重物等抛射出去,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攻城器械。</p><p class="ql-block"> 吴越争霸时期(春秋末期)已出现早期投石机,《范蠡兵法》等文献中曾有相关记载,而到唐宋时期技术更为成熟。越王城山作为吴越争霸的历史遗址,还原了当年攻城利器抛石机,让今人直观感受到冷兵器时代攻城武器。</p> <p class="ql-block">  当我走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在探访历史遗迹,更是在触摸一种精神——那种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在屈辱中积蓄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光,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