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期策划/王小荣</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3076458</p><p class="ql-block">摄影/海棠秋露</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吉祥庆阳</p><p class="ql-block">审核/躺平的豹老二</p> <p class="ql-block">六月的风裹着麦香掠过董志塬,董宇辉的脚步踏碎了庆阳的晨雾。他站在市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前,晨光穿过"陇东文化"四个鎏金大字,在他镜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那是五千年文明在时光里淬炼的星芒。镜头里,他的声音带着些湿润的颤音:"甘肃,带我走进华夏文明开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石核里的文明密码:在泥土里抠出华夏的"出生证明"</p><p class="ql-block">庆阳市博物馆的门刚推开,董宇辉就被一块黝黑的小石头勾住了魂。那是"石核",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形状粗粝得像被岁月啃过的牙。解说员说,它曾是先民打磨的第一把"手术刀"——敲开石片,割下兽皮,剜出果核,人类就这样用最笨拙的方式,叩响了文明的门环。</p><p class="ql-block">"西方曾说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董宇辉指尖抚过石核上的凹痕,"可这块石头会说话。"他转身指向展柜里层层叠叠的石片,像展开一部无字的史书:"看这刃口的弧度,看这打击点的分布,哪一件不是先民用十万次失败换一次成功的勋章?"</p><p class="ql-block">展厅转角,仰韶文化的彩陶突然撞进眼帘。红底黑纹的尖底瓶上,人面鱼纹正对着他笑——五千年的时光在这里凝成了一滴琥珀。董宇辉想起自己曾在直播间说:"华夏文明的浪漫,藏在每一道陶纹里。"此刻他俯身,仿佛能听见陶轮转动的吱呀声,看见先民蹲在篝火旁,用矿物颜料在陶胚上画下第一尾游鱼,那是他们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初啼。</p><p class="ql-block">最让他驻足的,是周代的陶鬲与石磨盘。陶鬲敦实得像蹲坐的老者,三足稳稳扎进黄土;石磨盘边缘被磨得发亮,不知碾过多少代人的汗与泪。董宇辉轻轻叩了叩陶鬲的腹,声音浑厚得像大地在回应:"三千年前,有个农妇站在这里,用它蒸煮黍米。蒸汽漫过她的发梢,她闻着饭香想:今年的收成够不够?娃的学费有着落了没?"</p><p class="ql-block">二、周祖陵的风:吹过五千年农耕的根脉</p><p class="ql-block">车过董志塬,麦浪翻涌如金色的海。董宇辉摇下车窗,风里裹着新麦的甜香,混着黄土特有的腥气——这是土地的味道,是活着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周祖陵的封土堆前,他仰头望那株三人合抱的古柏。树皮皲裂如大地的皱纹,枝桠却倔强地指向天空。"这就是不窋长眠的地方。"他摸着碑上的刻痕,声音放得很轻,"司马迁说他'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可谁能想到,这位周人先祖,当年不过是带着族人从邰地逃荒至此的'流民'?"</p><p class="ql-block">不窋的故事在风里展开:夏朝衰微时,他扛着谷种,牵着牛群,在庆阳的黄土坡上停下脚步。"这里土厚水深,"他说,"就种五谷吧。"于是有了犁铧翻起的第一垄土,有了陶罐里发酵的第一坛酒,有了屋檐下挂起的第一串黍穗。董宇辉指着远处的苹果园:"你看今天的庆阳,苹果甜得能抿嘴,杏子香得勾人魂——这不就是不窋当年播下的种子,在五千年后结出的果?"</p><p class="ql-block">市委书记黄泽元站在一旁,笑着说:"庆阳的黄土深200多米,是华夏最厚的'襁褓'。"董宇辉接话:"所以这里的农耕文明才扎得深、长得壮。当别处还在逐水草而居时,庆阳人已经学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不是简单的生存,是对土地的敬畏,是对文明的承诺。"</p><p class="ql-block">三、环州故城的月:照见宋夏的烽烟与温柔</p><p class="ql-block">暮色漫上环州故城时,夯土城墙被染成蜜色。董宇辉拾级而上,脚下的每一块砖都浸着故事:狄青的马蹄印,韩琦的战旗影,范仲淹的墨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他念着范仲淹的词,望着城楼下的灯火,突然笑了:"你能想象吗?八百年前,范仲淹站在这里,左边是西夏的狼烟,右边是庆阳的麦浪。他既要修工事保家,又要教百姓种稻——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家国':一边扛枪,一边种粮。"</p><p class="ql-block">城墙上,一块残碑刻着"军民同心"四个字,字迹被风雨磨得模糊,却依然棱角分明。董宇辉摸了摸碑面:"范仲淹在环州三年,修了十二座堡寨,开了三条水渠。他走的时候,百姓塞给他一袋小米,说:'将军,这米熬粥,香得能暖到心里。'"</p><p class="ql-block">晚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传来孩子的笑声。董宇辉转头,看见几个小学生举着课本跑过,课本上印着环州故城的老照片。"你看,"他对镜头说,"历史从来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它在庆阳的麦浪里,在周祖陵的古柏上,在环州故城的砖缝里——更在每一个认真活着的中国人心里。"</p><p class="ql-block">结语:黄土里的华夏心跳</p><p class="ql-block">离开庆阳时,董宇辉站在高速路口回望。夕阳把董志塬染成金红色,像一块被烤熟的馍,散发着温暖的香气。他摸了摸背包里的石核——那是博物馆送的复制品,边角还留着拓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旅行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别人活腻的地方。"他在直播里说,"可我觉得,真正的旅行,是蹲下来,摸摸大地的脉搏,听听文明的心跳。庆阳的黄土里,埋着华夏的童年;环州的城墙下,藏着文明的密码;周祖陵的古柏上,挂着农耕的诗行——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根'。"</p><p class="ql-block">此刻,他的直播间弹幕刷屏:"董老师,下次带我们去看看半坡遗址!""原来我们的文明这么有温度!"董宇辉笑着挥手,车窗外,庆阳的晚霞正把天空染成最浓的中国红。</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董宇辉的"阅山河":不是打卡式的旅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是一次对文明的朝圣。他用镜头撕开时光的褶皱,让我们看见——华夏的心跳,从来都在黄土里,在麦浪里,在每一个认真活着的中国人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文中董宇辉的感慨、与黄泽元的对话均为现场真实记录,庆阳市博物馆、周祖陵、环州故城等场景均为实地探访素材,综合全网公开资料还原陇东文化脉络,展现华夏文明最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点关注不迷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