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盐税博物馆江苏盐税博物馆坐落于泰州古城河北岸旧泰坝衙署西南侧,由江苏省税务局和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是全国唯一一家以盐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的2000多件文物史料,诉说着江苏和泰州千余年来作为国家重要“产盐之区、运盐之道和管盐之所”的辉煌过往。</p> <p class="ql-block">我国第一条专为运盐而开凿的人工河,起初被称为“运盐河”,清朝宣统年间改称通扬运河。</p> <p class="ql-block">泰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与南岸的江阴、张家港隔江相望。周朝称海阳,战国时期楚国曾置海阳邑,西汉置海陵县。“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大清一统志》卷 67)吴王刘濞时,借助“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当时,属吴国的海陵县,为淮盐主产区,因此也是吴王富可敌国的主要财富来源之一。</p><p class="ql-block">西汉前期,邗沟以东、江淮海之间只有海陵、盐城、射阳 3 个县,所以,当时的海陵境域很大。这一带“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卷 129《货殖列传》)。因此,这里又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吴王刘濞的太仓——海陵仓就建于此。所谓“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昭明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 !”(《古文观止》骆宾王《代讨武曌檄》)均指此。秦汉时期海陵之富有,于此可见一斑。 </p><p class="ql-block">海陵仓的粮食需要不断外运,淮南场的海盐需要源源外销,吴王濞的野心需要实力支撑。西汉文帝、景帝时,通扬运河正是在这一政治经济背景之下由吴王刘濞组织成功开凿的。该河西起扬州茱萸湾,东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最初的串场河)沿海场灶,中国最早的盐运河由此诞生。因为与邗沟相通,所以也称为邗沟支道、吴王沟,还有盐运河、运盐河、南运河、南官河等名称。吴王刘濞将淮南盐场的盐通过邗沟支道水运到扬州,然后转输各地,“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书》卷 35《荆燕吴传》第五),并在公元前 154 年以此作为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经济资本。自刘濞之后,历代统治者为攫取盐税这一重大财源,又逐渐将其向东南新涨海滩延伸,最终到达南通,与长江相通。清宣统元年(1909)改称通扬运河,全长150 多公里。 </p><p class="ql-block">作为盐运和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历代王朝一直视(老)通扬运河为生命线之一,非常重视对该河的疏浚和治理,少则二三十年,多则百年,就对其整治一次,几未间断。明朝“宣德六年(1431),从武进民请,疏德胜新河四十里。八年工竣,漕舟自德胜入江,直泰兴之北新河,由泰州坝抵扬子湾入漕河,视白塔(河)尤便。于是漕河及孟渎、德胜三河并通,皆可济运矣……德胜直北新,而白塔又与孟渎斜直,由此两岸横渡甚近。”(《明史》卷 86志第 62《河渠四·运河下》)同时,疏浚古运河通江支流白塔河。“宣德壬子(1432),平江伯陈公瑄疏酾浚(白塔河)旧道,建新开、大桥、潘家、江口四闸,以蓄泄水,以便江南漕运……斯河既成,则江南漕舟出孟渎者,可径投断腰洪入夹江,三十里入(通扬)河,又四十里而达于扬境。”(明朱国盛《南河志》卷十一侍郎王璵《白塔河记》)可见,无论是北新河,还是白塔河,都要利用一段通扬运河,方能进入邗沟——淮扬运河。</p><p class="ql-block">镇江以东太湖流域与浙江全省的“下江”漕船得此捷径,就无须再经过瓜洲。从这个意义上讲,通扬运河与接纳“上江”漕船的仪(征)扬(州)运河,实为左右两翼,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通扬运河完全应当与仪(征)扬(州)运河一视同仁地作为大运河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中国盐业历史悠久,盐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矿盐四大类,不同地区的盐业发展路径和特点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1. 海盐产区</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长芦(河北、天津)、苏北(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 </p><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浙江宁波大榭遗址(约公元前2400-2100年)发现早期海盐生产遗迹,证明中国沿海地区很早就掌握了煮海为盐的技术。 </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海盐生产规模扩大,如苏北盐场(两淮盐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盐税来源,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实行“纲盐制”,盐商垄断经营,如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p><p class="ql-block">近现代:机械化晒盐取代传统煮盐,如长芦盐场成为全国最大海盐生产基地。 </p><p class="ql-block">海盐依赖海水蒸发或煎煮,受气候(晴天多、蒸发量大)和地形(淤泥质海岸)影响较大。 历史上是国家税收重要来源,如明清时期两淮盐税占全国盐税一半以上。 </p><p class="ql-block">海盐制造工序:</p><p class="ql-block">核心方法:晒盐法(取代早期的煮盐法) </p><p class="ql-block">适用地区:沿海地区(如长芦、两淮、山东、福建) </p><p class="ql-block">传统晒盐流程(以明清时期为例):</p><p class="ql-block">1). 纳潮</p><p class="ql-block">在涨潮时引入海水到盐田,利用沟渠和闸门控制水量。 </p><p class="ql-block">2). 蒸发浓缩</p><p class="ql-block">海水依次流入“初级蒸发池”(低盐度)→ “中级结晶池”(中盐度)→ “高级结晶池”(高盐度)。 </p><p class="ql-block"> 通过日晒蒸发水分,盐度逐渐提高(需3-5天)。 </p><p class="ql-block">3). 结晶收盐</p><p class="ql-block"> 盐卤达到饱和后,盐粒自然析出,工人用木耙(后改用铁耙)收集盐结晶。 </p><p class="ql-block">4). 沥卤</p><p class="ql-block">将湿盐堆成“盐坨”,沥干残留苦卤(含镁、钾等杂质)。 </p><p class="ql-block">5). 存储运输</p><p class="ql-block">装入麻袋或竹筐,通过漕运或陆路销往各地。 </p><p class="ql-block">技术演变: </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多用“煎盐法”(煮海水成盐),燃料消耗大(《天工开物》记载“一石海水得盐二斗”)。 </p><p class="ql-block">宋元以后:推广晒盐法,效率提高10倍以上,但依赖晴朗天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湖盐(池盐)产区</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山西运城解池、青海柴达木盐湖、内蒙古吉兰泰盐湖、新疆罗布泊等。 </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山西运城解池(又称“河东盐池”)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传说黄帝时期已开始采盐。 </p><p class="ql-block">周秦汉唐:解池盐成为中原王朝重要财源,唐代设立“榷盐使”管理。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西北盐湖(如青海茶卡盐湖)成为重要供应地,但因交通不便,主要供应边疆地区。 </p><p class="ql-block">现代:机械化开采,如青海盐湖集团成为全球最大钾肥生产基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湖盐天然结晶,无需煎煮,开采成本低。 历史上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资源,如解池盐曾支撑汉唐帝国财政。 </p><p class="ql-block">湖盐(池盐)制造工序:</p><p class="ql-block">核心方法:自然结晶+人工采捞</p><p class="ql-block">适用地区:山西运城解池、青海茶卡盐湖等 </p><p class="ql-block">传统采盐流程:</p><p class="ql-block">1). 引卤</p><p class="ql-block">在盐湖边缘开凿沟渠,引入高浓度卤水到人工盐田。 </p><p class="ql-block">2). 自然蒸发</p><p class="ql-block">依赖干旱气候(如西北地区),卤水经日晒蒸发形成盐板。 </p><p class="ql-block">3). 破板取盐</p><p class="ql-block">盐工用铁锹或木槌敲碎盐板,收集块状盐(俗称“青盐”)。 </p><p class="ql-block">4). 去杂</p><p class="ql-block">粗盐经淘洗、粉碎,去除泥沙杂质。 </p><p class="ql-block">特点: 解池盐因含硫酸钠,可自然结晶成“颗盐”(《梦溪笔谈》称其“不假煎炼”)。 </p><p class="ql-block">青海盐湖的盐常带粉色(因嗜盐菌作用),直接用于腌制牛羊肉。 </p><p class="ql-block">3. 井盐产区</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在四川(自贡、大英)、重庆(巫溪宁厂)、云南等。 </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四川巫溪宁厂镇(属古庸国)已有盐泉开采,传说猎人逐鹿发现盐泉。 </p><p class="ql-block">宋代:四川卓筒井(大英县)采用冲击式钻井技术,比西方早800年,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自贡成为“盐都”,井盐产量占全国1/5,支撑西南经济。 </p><p class="ql-block">近代:抗战时期,四川井盐成为大后方重要物资,日军曾轰炸盐厂以切断供应。 </p><p class="ql-block">井盐需钻井取卤,技术难度高,但不受气候影响。 四川自贡因盐兴市,形成独特的“盐帮菜”、“对骂”、“盐神崇拜”等的盐文化。 </p><p class="ql-block">井盐制造工序:</p><p class="ql-block">核心方法:钻井取卤→熬煮结晶 </p><p class="ql-block">适用地区:四川自贡、重庆巫溪等 </p><p class="ql-block">传统井盐流程(以自贡为例):</p><p class="ql-block">1). 凿井</p><p class="ql-block"> 用“卓筒井”技术(宋代发明):以竹筒+铁锥冲击钻井,深达百米。 </p><p class="ql-block">2). 汲卤</p><p class="ql-block">用牛皮囊或竹筒从井中提取卤水(含盐量约18%)。 </p><p class="ql-block">3). 净化</p><p class="ql-block">卤水经沉淀池去除泥沙,加入黄豆浆吸附杂质(明代《盐法志》记载此法)。 </p><p class="ql-block">4). 熬盐</p><p class="ql-block">将卤水倒入大铁锅(“圆锅”),用天然气或煤炭熬煮(1吨卤水需熬煮12小时,得盐约150斤)。 </p><p class="ql-block">5). 成型</p><p class="ql-block">盐浆倒入模具,冷却后形成“锅巴盐”(块状)或粉碎为散盐。 </p><p class="ql-block">技术突破: </p><p class="ql-block">宋代“卓筒井”:世界最早的小口径深井技术,比西方早800年。 </p><p class="ql-block">天然气利用:自贡盐工用竹管引天然气煮盐(汉代已有记载)。 </p><p class="ql-block">矿盐(岩盐)产区)</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在湖北(应城)、江西(樟树)、云南、新疆等地。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楚国已开采湖北应城石膏矿中的岩盐。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江西樟树盐矿开发,形成“药都+盐都”经济模式。 </p><p class="ql-block">现代:岩盐主要用于化工原料,如制纯碱、氯碱等。 </p><p class="ql-block">矿盐深埋地下,需矿井开采,但储量巨大。它是现代工业盐的主要来源之一源。</p><p class="ql-block">4). 矿盐(岩盐)制造工序</p><p class="ql-block">核心方法:矿井开采→溶解提纯</p><p class="ql-block">适用地区:湖北应城、江西樟树等 </p><p class="ql-block">传统开采流程:</p><p class="ql-block">1). 探矿</p><p class="ql-block">通过地表盐泉或经验判断矿脉位置。 </p><p class="ql-block">2). 掘井</p><p class="ql-block">开凿竖井或斜井至盐矿层(深度可达数十米)。 </p><p class="ql-block">3). 采矿</p><p class="ql-block">人工用铁镐开采岩盐矿石(需防止矿井坍塌)。 </p><p class="ql-block">4). 溶解提纯(部分工艺) </p><p class="ql-block">将矿石粉碎后加水溶解,过滤重新结晶得精制盐。 </p><p class="ql-block">特点: 岩盐常与石膏共生,需人工筛选(如湖北应城“膏盐”)。 </p><p class="ql-block">现代多采用“水溶开采法”,直接向矿层注水溶解抽卤。 </p><p class="ql-block">5. 总结:</p><p class="ql-block">1). 海盐依赖沿海气候,历史上是国家税收核心; </p><p class="ql-block">2). 湖盐天然结晶,曾是中原王朝重要财源; </p><p class="ql-block">3). 井盐技术先进(如卓筒井),支撑西南经济; </p><p class="ql-block">4). 矿盐现代工业价值高,但历史影响较小。 </p><p class="ql-block">不同盐区的兴衰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变迁,如海盐(两淮)支撑了明清财政,而井盐(自贡)在抗战时期成为战略物资。但不管是哪种盐,它们的制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盐路沿着河岸发展,和山脉,和河流,发生着紧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工序背后的科学原理:</p><p class="ql-block">1. 相变分离:通过蒸发或熬煮使水分汽化,盐分结晶析出。 </p><p class="ql-block">2. 溶解度差异:卤水中的氯化钠(食盐)先于硫酸镁(苦卤)结晶。 </p><p class="ql-block">3. 防腐作用:高纯度盐(NaCl含量>90%)才能有效抑制微生物。 </p><p class="ql-block">古代盐工虽不懂化学,但通过经验总结出“夏晒冬煎”“深井取卤”等智慧,使中国盐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直到工业革命后,真空制盐技术才彻底改变传统制盐模式,这一变革,人类用了几千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陈列的展品没有讲太多江淮以外的盐业或盐税故事,我自己在网络搜索,结合纪录片做了一直整理和比对。</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藏有一枚石权标准器,材质为花岗岩、鼓状,顶部有穿孔便于悬挂。正面标注“校准新衡器即六十八公斤 一百三十六市斤”,一侧标“癸酉年”,制作时间、重量信息一应俱全,异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馆内还有一张拓片,为郑板桥所作“高南阜先生墓”。拓片为高家后人手拓。泰州乔园曾被称为“三峰园”,因高凤翰购得三支石笋置于园中而得名。“南阜山人”便是他的号。高凤翰是扬州八怪之一,和郑板桥是挚友,他曾任职泰坝掣盐,现在衙门大堂上悬挂的“盐津总会”便出之于他的笔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盐税历史悠久,是古代至近代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发展脉络可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1. 先秦时期:盐税起源</p><p class="ql-block">夏商周:盐业生产初具规模,但尚无明确盐税记载,可能以贡赋形式存在。</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齐国管仲首创“官山海”政策(即盐铁专卖),由国家垄断盐业,间接征税,成为国家财源。</p><p class="ql-block">2. 秦汉时期:专卖制度确立</p><p class="ql-block">秦朝:沿袭商鞅变法,实行盐铁官营,重税以支撑战争和工程。</p><p class="ql-block">西汉:汉武帝时期(前119年),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完全由国家控制生产和销售,利润归国库。</p><p class="ql-block">东汉:专卖时松时紧,后期允许私营,但征税仍重。</p><p class="ql-block">3. 魏晋南北朝:专卖与征税交替</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战乱频繁,盐税多为地方割据势力掌控,曹魏、蜀汉均实行专卖。</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北方政权(如北魏)一度开放私营,南朝则维持专卖。</p><p class="ql-block">4. 隋唐时期:从免税到复征</p><p class="ql-block">隋朝:短暂废除盐税,鼓励经济恢复。</p><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前:盐税较轻,私营为主。</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758年):第五琦推行“榷盐法”,恢复专卖,盐价暴涨,税收占比达半数。</p><p class="ql-block">刘晏改革:改进专卖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兼顾效率与税收。</p><p class="ql-block">5. 宋元时期:专卖强化与细化</p><p class="ql-block">宋朝:</p><p class="ql-block">实行“钞引法”,商人购钞(许可证)贩盐,税收制度化。</p><p class="ql-block">盐税占财政收入60%以上,成为军费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元朝:延续专卖,但腐败严重,盐价高昂,引发民间私盐泛滥。</p><p class="ql-block">6. 明清时期:制度变革与盐商垄断</p><p class="ql-block">明朝:初期实行“开中法”,商人运粮换盐引(专卖凭证)。</p><p class="ql-block">后期改为“纲盐制”,盐商世袭垄断,盐税腐败严重。</p><p class="ql-block">清朝:</p><p class="ql-block">延续纲盐制,盐税沉重,催生私盐(如太平天国曾以反对盐税为号召)。</p><p class="ql-block">晚清(19世纪后):因战争赔款,盐税抵押外债,西方列强控制盐务。</p><p class="ql-block">7. 民国时期:改革与终结</p><p class="ql-block">北洋政府:盐税被军阀截留,仍为重要财源。</p><p class="ql-block">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颁布《盐法》,试图“就场征税、自由贩运”,但因战乱未彻底推行。</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盐税支撑战时财政,但通货膨胀导致实际收入下降。</p><p class="ql-block">8. 新中国成立后:盐税消亡</p><p class="ql-block">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盐务工作的决定》,保留盐税但逐步降低税率。</p><p class="ql-block">1994年:盐税并入资源税和增值税,千年盐税制度终结。</p><p class="ql-block">2017年:全面取消食盐专营,盐业彻底市场化。</p> <p class="ql-block">无论制度如何变化,私盐问题始终困扰着历代政府。唐代规定盗卖盐一石者处死,私盐贩往往武装对抗,王仙芝、黄巢等唐末起义领袖都出身私盐贩。明清时期,权贵世家常通过行贿获取盐引牟利,"官私不可缉"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状况在南方更为严重,因其水网密布,稽查难度更大,而北方因地形开阔,管控相对容易。</p><p class="ql-block">盐税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财政资源的掌控能力,也体现了商品经济与专制权力的博弈。南北差异则源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商业传统的不同,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近代乃至现代。</p><p class="ql-block">近现代盐税制度的变革与南北差异</p><p class="ql-block">进入近现代,中国盐税制度经历了从传统专卖向现代税收体系的转变,这一过程伴随着外国势力的干预、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财政需求的变革。民国时期的盐税改革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税制调整,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延续了历史上形成的南北差异。 民国时期的盐税制度(1912-1949)</p><p class="ql-block">北洋政府时期的盐税制度承袭清制,实行"引岸制",但税目税率极为混乱。1913年,北洋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以盐税作抵押,导致盐税主权部分丧失。同年12月颁布《盐税条例》,规定每百斤征税2.5元(后改为3元),试图统一税率。根据盐务稽核所统计,盐税收入从1914年的6686万元增至1919年的8750万元,但各省军阀相继截留盐税,并增加各种附加税。</p><p class="ql-block">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改革盐政。1931年5月公布《新盐法》,确立"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原则,规定每百公斤征税5元,渔盐0.3元,工农业用盐免税。但由于专商阻挠和财政顾虑,这一进步法律迟迟未能实施。盐税收入从1927年的8524万元增至1937年的2.29亿元(东北除外),占财政总收入的22.9%。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于1942年改征盐税为食盐专卖,1945年又恢复征税。</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盐务管理机构也频繁调整。1927年财政部设盐务处,同年11月改组为盐务署;1929年成立盐务稽核总所;1936年盐务署改组为盐政司,稽核总所改组为盐务总局。1945年盐政司与盐务总局合并为盐政局,1947年复称盐务总局。这些机构在产盐区设管理局,销盐区设办事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盐务管理体系。</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的盐税调整(1949-1994)</p><p class="ql-block">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盐务工作的决定》,保留盐税但逐步降低税率。盐税占国家税收比重从1950年的5.49%持续下降,到1985年首次降至1%以下。1994年税制改革中,盐税不再作为单独税种,并入资源税和增值税征收。200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降低盐资源税标准:北方海盐暂减按每吨15元征收,南方海盐、湖盐、井矿盐暂减按每吨10元征收,液体盐每吨2元。这一差异化的税率体现了对南北盐业生产成本差异的承认</p><p class="ql-block">生产模式差异:</p><p class="ql-block">北方以海盐为主(如长芦、山东盐场),生产集中,规模大</p><p class="ql-block">南方多井矿盐、湖盐(如四川自贡、江苏淮盐),生产分散,规模较小</p><p class="ql-block">税收负担差异:</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北方盐区税负相对较轻,因靠近政治中心,运输成本低</p><p class="ql-block">南方尤其偏远地区盐税常因运输困难而变相加重</p><p class="ql-block">管理难度差异:</p><p class="ql-block">北方地势开阔,易于稽查,私盐问题相对可控</p><p class="ql-block">南方水网密布,地形复杂,私盐贩卖更为猖獗</p><p class="ql-block">机构设置差异:</p><p class="ql-block">北方盐务机构层级较少,管理直接</p><p class="ql-block">南方盐务机构设置更密集,如两淮盐区机构庞大</p><p class="ql-block">经过长达15年的酝酿,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决定从2017年1月1日起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领域,批发企业开展跨区域经营。改革旨在打破食盐划区经营,促进市场竞争。然而改革落地初期,贵州、河南、江苏等多地出现扣押外省食盐的"罗生门"事件,反映出地方保护与利益博弈的激烈。</p> <p class="ql-block">到盐税博物馆,还有一块专门展区不得不看,非常有趣。这属于国内所独有的清朝历代皇帝收到的密折和皇帝的批复。</p><p class="ql-block">最久远的一封来自于李煦,密呈给康熙皇帝,汇报的是扬州泰州的流民问题,尤其强调“泰州文武官员竟不差兵役救护”,简直是明晃晃告御状了!</p> <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满清大厦将倾的前夜,周馥同时向皇太后、皇上汇报泰州等地的收成等问题。这位末代两江总督说“…均因上冬雨雪稀少 本年春夏阴雨连绵 麦苗未能畅茂 收成减色…”。周馥的职务太多,顶戴花翎、兵部尚书、署理两江总督…,密密麻麻的,但又怎么样呢,回复还是三个字“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曾经泰州的过往,就这么静静展示在盐税博物馆内。几多悲喜,几多唏嘘,还有几多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