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3日上午,济南红色文化宣传站站长李宏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普权,蒋普权夫人李小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毛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王庆镇,济南市摄影协会会员蒋卫东,作家郭文京等在张家后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毛体书法家张全利陪同下参观了南文字村张家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南文字村</b></p><p class="ql-block">在济南市莱芜区的土地上,有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村庄——南文字村。它犹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因村庄东西各有河流一条,向南流淌,交汇于三元宫后的响水湾。村北有小北山,山前有一条宽阔的通道,象形于文字,故得名文字村。文字村有2个村庄,为了便于区分,因而分为南文字村和北文字村。另一种说法是,因村庄处在汶河、淄河分水岭,曾名汶淄限村,后演变成文字现村,自1958年改称南文字村。</p><p class="ql-block">南文字村西靠西沟崖,南接响水湾,北连北文字村,隶属莱芜区苗山镇,坐落在莱芜区东北23公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四周群山环绕,村北有著名的九十九顶摩云山,山山相连,气势磅礴;村东有大圆山等,海拔均在500米以上。村址处于盘龙河上游谷地,这里也是淄河的发源地之一 ,自春秋时期便是齐鲁两国往来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南文字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相传,武则天时期,这里曾作为莱芜县城的衙署所在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文字村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位于齐鲁边境,是两国鏖兵之地;从北魏到北宋,小村又成为赢县和莱芜县的治所 。</p><p class="ql-block">2014年南文字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为省级宜居村落,2015年入选 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省级传统文化村落。</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张家迁徙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原山张氏的始祖张权,从桓台楼子庄出发,定居在莱芜县南台庄(现今的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自此,这支家族在莱芜这片土地上扎根,历经600余年风雨,已经繁衍至二十五世。</p><p class="ql-block">因为张家台村深藏于原山之中,所以这一支张氏家族被称为原山张氏。据张家台村的碑文记载,早在明朝初年,张姓人家便迁居至此,虽然无法考证具体的建村时间,但这里曾是一片繁荣的乐土。在清朝初年,这个村庄更名为张家台,以纪念这里曾经的张姓大户。</p><p class="ql-block">明末,淄博名人赵执信祖上因南文字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曾在此置地修建宅院。</p><p class="ql-block">清初,著名文人张四教由境内南台庄(今和庄镇张家台)迁居南文字村,出资购置了赵家的宅院,并得到该村原山张氏族人的资助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后联捷进士。</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张四教的嫡孙张峦又迁居该村。张氏一族耕读继世、忠厚传家,在张四教及其后人的影响带动下,南文字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从文、从政、从军者不乏其人,受读书世家影响,张氏一族承袭世传,耕读继世,忠厚传家,几代都较富足,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张家一门三进士</b></p><p class="ql-block">据2015年第1版《山东明清进士通览》所载,莱芜在册进士明代11名,清代18名,其中赐进士出身2名,赐同进士出身27名,共29名进士。</p><p class="ql-block">张四教,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脱颖而出,被选拔为恩贡生,并前往北京国子监深造。同年,他便一举考中举人。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张四教更是一举夺得进士头衔。</p> <p class="ql-block">张四教虽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但他的学术成就和道德影响力持久不衰。考中进士后,张四教初授山西平阳府推官,后经吏部考功司主事,转任兵部车驾司主事,并晋升为兵部都捕员外郎。在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更是获得了超授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提学道的殊荣。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他进一步升任陕西按察使司副使、西路兵备道,并分巡延榆绥兵备道。然而,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张四教因无法侍奉权贵而遗憾地被罢免了职务。</p><p class="ql-block">尽管仕途坎坷,但张四教在短暂的仕宦生涯中始终秉持善政为民的理念,忠诚于职守,问心无愧。罢官后的他,选择在莱芜县城南门里居住了一段时间,最终在康熙八年(1669年)前后,于苍龙峡的乐饥斋隐居下来。这里曾是亓静初的故园,而张四教晚年购得此园,以此为避暑之所。</p><p class="ql-block">在苍龙峡的乐饥斋中,张四教过着隐居生活,他常与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一同吟诗唱和,这些珍贵的诗句为我们研究莱芜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张四教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乐于助人的性格、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深情的诗文,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张嵩,字立人,号中柱,是张四教的孙子。张四教重视教育,治家严谨,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张嵩为政清廉,重视教育。在张嵩的兄弟中,有两人考取了举人,一人考取了进士,这无疑是对家族教育的最好证明。</p><p class="ql-block">张梅亭,字雪安,号对溪,是莱芜区高庄街道曹家庄人。他出身于诗书世家,是张四教的九世孙。 张梅亭致力于学术研究,编纂县志闻名。他自幼便勤奋好学,9岁能诗作文,20岁考中秀才,30岁考中举人,并在光绪二十四年考中进士。</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张梅亭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和对教育的执着。在供职13年后,他选择挂冠归里,受聘莱芜古嬴民众学校教授古文,并设立私塾收学生教读。他治学严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赢得了乡里人的广泛敬重。</p><p class="ql-block">在花甲之年过后,张梅亭依旧笔耕不辍,著作不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考取进士并步入官场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私纂《莱芜县志》,这部县志已有二百余年未曾修缮。归隐乡里后,他更是倾注全力,反复推敲、修订旧稿,历时三四载,引经据典百余种,终成清宣统年间《莱芜县志》。该志于1922年问世,受到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张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从布局上看,张家大院呈梯形,南窄北宽,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30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约40亩地。张家大院建有四面围墙,四面均有大门。南门为“会旗”,北门为“宣盛”,西门为“瞻鲁”,东门为“齐鲁”。</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南文字全村有围墙,张家大院在围墙中又建一个小围墙,使偌大一个庄园成为城中之城。由于张氏家族大,且大多家境殷实富足,各家房屋建筑争奇斗艳,厅房楼阁各显实力,长此以往,形成了鳞次栉比的大片豪华建筑,蔚为壮观,素有“小曲阜”之称。</p><p class="ql-block">张家大院东、西两门以一条通道相连,把大院分为南北两院。东门外立有旗杆座、上马石。其大门条石基依然还在。人一般是从东门出入。门左侧还有一棵百年老槐树,足以看出此处当年的气派与繁华。沿东西通道北侧是两座大门,代表着四个大户家庭, 南侧只有小便门可通。由于张峦后辈分为四大支系,其后人相继组成新的族支,各族支在园内各有建筑,每支自成体系,但都是四合院式。现在可以看出,在这所庞大的大院里,有26处四合院落。整个大院有二层楼4座,南北两大院各有两座,有大厅房9处,大小房屋300余间,而且20多处院落全部相通,其个体与整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风格看,张家大院整体呈大的四合院式。整个张家大院的南大门是正阳门,垂珠联珑样式,雄狮把门的槽里门。正门过道后是山屏门,几乎每一个院落都有山屏门,进山屏门就进入了正院。对着山屏门的是前出厦的厅房。全大院9个厅房建筑模式几乎相同,四梁八柱高台阶,大门槛,雕花门,漏花窗,两山墙磨砖成形拼成图案。两边方砖各雕吉祥花纹。虽然建筑历经风雨剥蚀,但仍不失庄严古朴。厅房梢脊都建有烧制的各种神兽造型, 四角挑檐梢头,两梢飞龙翘首,青砖青瓦,肃穆伟岸。厅房两侧是东西厢 房,天井有的是石子铺路,有的是方砖铺路,有的是青石板镶成。各个院落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在正厅房两侧夹道都有小便门通往其他院落。在南北两大院落中的4座高楼,均为两层,高约15米,是专门用来观察情况以备不测的重要设施,常年有人居住,一遇险情可立即通报。这是在其他民居中不多见的特殊设施,也为整座庄院增添了几分神秘。 在张家大院以北有玄帝阁,内有石碑数方,在村委会大院墙基上仍保存着一块碑,上面磨光浮雕,图案清晰可辨,刻有对联一副,为“路从深处得仙境,人到过来悟化机。”从石碑工艺的精美,可见当时玄帝庙的香火鼎盛。村南有观音堂,至今保存十分完好。庙内有《重修观音庙记》石碑一块,是张四教第六代孙张峦所立,立碑时间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 碑文中说:“康熙四十有一年,余移居文字现庄十有二年矣。</p><p class="ql-block">据张全利老师介绍:张家大院鼎盛时期,曾有土地300顷,每顷100亩。张家秋后派出的收租人往往得忙活到春节前才能回来。</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四合院时看到的东厢房,当年是举办私塾的地方,房下有近1.5米高的石芯房台,门口前出一平台,两侧有阶梯,寓意起点高、基础牢(见照片)!</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南文字村,既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又充满着现代的活力。张家大院等古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历史的厚重,而村里的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p><p class="ql-block">未来,南文字村计划将村西风景优美的石峡和张家大院合并宣传,让游客既能体会传统古建筑的古朴韵味,又能感受自然风光的诗意和农耕生活的魅力,进一步带动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南文字村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它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去。</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参观了很少一部分,期望有时间再来好好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