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当值

同心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您好。过来活动一下?您每天都来按摩椅上按摩按摩,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年已八旬,退休前在老干部局工作,这些年她几乎每日都来活动站。</p><p class="ql-block"> “书记好,你也来活动活动?”我和王老师以前就很熟,我在老干局工作的几年间以及我退休后,王老师一直称呼我书记,我则称她王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当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我答道。</p><p class="ql-block"> “好。太好了!”王老师边说边往二楼走去。</p><p class="ql-block"> “七一”前夕,活动站组织低龄老同志党员为老同志服务的“银铃心暖党旗红”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于是积极报名参加。</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我“当值”接待的第一位来活动站活动的老同志。见面后彼此打招呼,嘘寒问暖,很是温馨。</p> <p class="ql-block">  我国老年人口已近三亿,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那么多老年人,将来由谁、以及怎样照顾他们慢慢老去,将是极大的社会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摆在了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我家小区以前有两位老太太,其中一位每天用轮椅推着另一位在楼下遛弯晒太阳。坐轮椅的比推轮椅的还年轻些,开始以为她们是姐妹。后来得知,她们是母女,推轮椅的是女儿,坐轮椅的是妈妈。再后来,坐轮椅的妈妈一个人在楼下,她说,她闺女(推轮椅者)生病了。再后来,又见闺女推着妈妈在小区遛弯,但推轮椅的女儿比坐轮椅的妈妈显得苍老多了。又后来,听邻居说,推轮椅(女儿)的去世了,留下了坐轮椅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直至养老送终,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天经地义。但如果把这种照顾的重任全部且仅交由子女、特别是中国独特的独生子女来完成,不知有多少子女会如上述我的邻居那样“子女先于父母而去”。</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这是一道“世纪难题”。</p><p class="ql-block"> 当然,并非无解。</p> <p class="ql-block">  曾经,去四川某局学习考察老干部工作。该局老干部处长介绍说,他们老干部活动站点多分散,处里人手少,根本顾不过来,就尝试让老同志“自我管理”,由低龄老同志党员每日轮流在岗值班,协助“组织老同志理论学习、收药费单据、开展文体活动,以及帮助联系看病送医”,效果很好,自愿参与值班的老同志热情高涨,活动站也管理有序。</p><p class="ql-block"> 老同志“自我管理”“低龄老同志党员为其他老同志服务”好处至少有三。一则老同志彼此相识熟悉,年龄差距不大,易沟通;二则同是老年人,管理与服务,遇到问题,换位思考,问题好解决;三则为破解上述世纪难题找到了答案线索。</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形势愈来愈严峻时,低龄老人照顾服务高龄老人,不仅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要付诸行动,并在政府支持下不断由城市扩大乡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约半小时后,又来了几位老同志,他们是约好了来活动站打乒乓球的。除了一位不太熟悉,其余几位都很熟,热聊了一小会儿。</p><p class="ql-block"> 之后,又有一个老同志电话咨询年度体检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然后,开始巡楼,多功能厅、支部会议室、图书室、棋牌室、台球室、电梯,逐一看了个遍。在局里工作期间,也来此活动站多次,实话实说,那时没有看这么认真、这么仔细。</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格外热,来活动站的老同志比平时略少,各党支部也都没有安排支部活动或理论学习,活动站总体上感觉较为冷清。</p> <p class="ql-block"> 一般,大的机关或事业单位都有一个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这是几十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大的企业也有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站、室),后来国有企业的离退休职工交到了驻地社区,单位里的活动中心(站、室)名存实亡。</p><p class="ql-block"> 还有不少单位,虽然有老同志活动站(室),但常年无人管理,老同志来了活动站没有人理没人问,久而久之,老同志不好意思来了,活动室成了摆设。</p><p class="ql-block"> 我就有这方面的实证经历。</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在一个单位当过一段时间的主官,在会议室旁边有间办公室经常锁着门。我问是谁的办公室。答曰“老干部活动室,老同志很少来。后来加挂阅报室牌子,也没人来读报,就经常锁着。”</p><p class="ql-block"> 一拨儿一拨儿的老同志,为一个单位打下了“天下” ,做出了贡献,退了休了,连看一下自己的原单位、原来的办公室都很难了。当然,这是我后来想的。</p><p class="ql-block"> 再反过来看,有老同志活动中心(站)的机关和单位,并且有人管理、有人协助开展活动,这里的老年同志岂不就是老年人中的“幸福少数”!</p> <p class="ql-block">  按照国家有关《指导意见》要求,现在社区应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不幸的是,因受场地所限,许多社区没有老年人活动设施。</p><p class="ql-block"> “我们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都紧张地不行,所以,没有地方建老年人活动室。”这是很多社区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老小区没有空房,居委会办公都在活动板房等临建里面;新小区设计时也没有考虑老年人活动场地。少数有条件的社区,后来引进社会化老年服务机构进驻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但这些服务收费较高,效果差强人意。</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社区、乡村都已经老龄化。只有以下几类地方还能充满朝气与活力:高校学生宿舍区、新开盘的城市小区、大厂周边的城中村、城市里鹤立鸡群的公寓楼。</p> <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小区近十年来就从略有活力逐步演化为老龄化社区,老年人明显多于年轻人。近两年,坐轮椅在楼下“放风”的老年人多了起来。而推轮椅的大多并非他们的子女,一半是自己的老伴儿,一半是雇来的家政。上午十点,轮椅老人们在树荫下排排坐,家政们则围在一起聊天、踢毽子。能雇得起家政的,又大多是经济条件还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随机问过一些刚退休不久的老年同志“老了、不能动了的时候怎么办”?比较多的回答是:“去养老院”“到时候再说吧”“子女靠不上吧”“不能动了自行了断”…</p> <p class="ql-block">  扯的有点远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主题上来。</p><p class="ql-block"> 我在老干部部门工作了好几年,对于低龄老同志服务高龄老同志这个话题,不陌生。在岗期间,未能积极推动实施低龄老同志志愿服务行动,有多方面原因,除了疫情影响之外,主要是思想认识上没有完全统一。</p><p class="ql-block"> 但说实话,这是具有长治久安意义、破解世纪难题的良策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低龄老同志服务高龄老同志,特别是党员同志积极行动,主动参与,示范效应更加明显且尤为重要。它既是老干部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极可能是破解老龄化社会“世纪难题”的密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