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9日晚上火车离开平凉的时候,我们原打算是先去白银市景泰县看黄河石林与永泰古城的。这趟车终点站是兰州,但先路过景泰和白银。一方面我看到景泰站的时间太早,清晨五、六点钟,不知当地天亮了没有呢,另一方面景泰县城离黄河石林也不近,所以我的车票就买到了白银西站。因为软卧票很少,我是提前几天买的票,但到了上车的时候看天气预报,发现未来的两三天那边都是35左右的高温晴热天气,清早列车进入景泰地界,看着车窗外一棵树都不长的的黄土山,大清早就白花花地反射着刺目的阳光,可以想象黄河石林那里一定很晒,我本来就不耐热,高温天气恐怕吃不消,于是改了主意,决定暂时放弃,在车上临时把车票续到了兰州。想过几天如果气温下降,或许还有机会回来。果然,在兰州捱过三天高温天之后,天气终于出现了转机,果断决定再北上景泰,可是,怎么去是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头疼很久了,因为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距白银70km、兰州160km、距景泰县城也差不多近70km。我们没有自驾,又不愿意跟团游,而无论兰州、白银还是景泰到黄河石林景区的公共交通都非常不方便。网上说景泰县城和白银市倒是有去黄河石林的公共交通,但班次极少,而且具体时间和地点网上信息混乱,非常不靠谱。也有人说到白银后可以包车去,可是两个人包车有点不划算,不到万不得已我不甘心。在网上筛选信息时,发现可以试试拼车一日游,在某程上查看,果然有所谓的“跟团一日游”实际就是拼车,只有司机没有导游,只管车去车回,不管其它的那种,当然费用基本上也就是车费,非常便宜,从兰州过去一日游,如果只游黄河石林的话,每人只需60元(公共交通的车费也不止这个数,还要转车),如果要加上永泰龟城(与黄河石林不在一个方向,绕一圈回到兰州全程差不多四百多公里)的话,每人130元。嘿,我要的就是只管交通不管导游的,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单了,反正我暂时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6月14日,兰州昨夜下雨了,今天早晨天倒是晴了,但有点凉。司机开了一辆商务面包车,和我们拼车的只有三位女士,听口音是来自广东。早晨八点钟从兰州中山宾馆门口出发,大约两个多小时到达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南山广场游客中心。车到半路的时候又下了点雨,不过很快就停了,地面都没湿。司机松了口气,说:“刚才下雨我还真有点担心呢,因为下雨天景区可能会关闭。”快到景区时有一段路,路上车子也极少,路况看起来也不错,却奇怪地限速40。司机说他刚开始跑这条线时,在这里被罚了好几次超速。我问司机为啥这里要限速这么低?司机说有可能是怕横风,这里每到下午就刮大风。后来,我们也终于体验到了这里的大风,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包括饮马沟(含老龙沟、豹子沟)、蟠龙洞——观音崖、地湾三个主要景区。是一座集地貌地质、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它巧妙的将古石林群、黄河、沙漠、绿洲、戈壁、农庄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观。为甘肃省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0平方千米,其中古石林群10平方公里。我们游览的是核心景区饮马沟。从南山观景廊下方坐景交大巴,经“22道弯”(这“22道弯”的全景只有无人机航拍才能看清,坐在车上没法拍照)下到西山广场,在这里需要换乘电瓶车。</p> <p class="ql-block">电瓶车穿过穿过一片枣林和庄稼地,应该就是龙湾村了。位于黄河之滨的龙湾村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已有300多年历史,小村三面环山,面朝黄河,形成了独特的“背山面水”的选址格局。村落东西南三面为垂直落差达200米的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石林群山,北面的黄河逆流向西在其前方优美地拐了一个U形弯,形成一个回水湾由南向北进入宁夏地界。村子东头窄、西头宽,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0.8公里,呈现出一个倒放的“葫芦”形状。村子里一到时节便花香、果香满园,是周边戈壁里的一处绿洲:“龙湾绿洲”,在大片的灰黄色“背景”中格外显眼,古朴润泽的绿洲与疏放干亢的坝滩戈壁隔河而望,两种生态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央视4套《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栏目播出的《祁连山:寻访古老记忆》及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播出的《黄河流过的村庄——龙湾》,都展示过龙湾村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电瓶车先抵达黄河边的“上码头”,这里有乘坐羊皮筏子的体验项目,想体验的游客可在这里下车。但是今天我们这一车人没有一个下车的,河上也没见到羊皮筏子漂流。</p> <p class="ql-block">于是景交车沿着黄河边继续前进,到达饮马大峡谷入口,游客下车检票,然后可以徒步也可以继续乘坐电瓶车进峡谷,电瓶车会在峡谷中的一些景点处停车,让游客下车步行游览,然后电瓶车在前方200米外等候。电瓶车可一直开到峡谷西口。我们的司机一直陪同我们到观光车终点站,然后他自己返回游客中心去等我们,因为后面还要去永泰古城,行程还比较远,所以司机要求我们下午两点前出来。峡谷全长约4.5公里,如果体力和时间允许又喜欢拍“大片”的话,也可以全程徒步。我们因为时间不够充足,又对拍“大片”没有执念,所以只徒步了很短的一小段,大部分是坐车观景的。</p> <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生成于4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时代,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许多高80-200米以黄色砂砾岩为主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地貌奇观。谷内陡崖凌空、奇峰绝壁,崖壑裂隙,“石柱”或亭亭玉立,婀娜秀丽,或粗犷古朴,壮观恢宏,造型千姿百态,神妙无穷。十里长峡,如同雕塑画廊,景象万千,峰回路转,步移景变。 集中展现了纯天然、大构造、多层次的地质构造,浸透着雄、奇、险、古、野、幽的原始风韵,充分体现了粗犷、雄浑、朴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景区给这些峰丛取了不少名称,比如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等,不过我懒得去一一对照,反正它们天然样就立在那儿,像什么全凭各人想象,你觉得像什么就是什么,你也可以自己给它们命名。</p> <p class="ql-block"> 在地质历史和黄河水的流逝中,黄河石林已不知存在了多少年,老龙湾世世代代的居民见惯不惊地在这千峰万壑的黄河畔繁衍生息。而人们“发现”这一奇妙的景观,并把它作为有价值的旅游地,只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1990年,核工业部地质队在龙湾村一带进行调查时,首次从地质景观的角度提出了黄河石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性,并提出了开发建议。从此,黄河石林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2000年和2004年,黄河石林先后被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作为南方人我没少看过南方的“石林”或者中原的“峡谷”,前几年也曾看过大西北新疆的库车的“天山大峡谷”和陕北的“甘泉大峡谷”,虽然同样都是峨峰接云,柱林耸奇,危崖横断,但是感觉“黄河石林”与它们也都不是同一类型。</p> <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虽然从发现之初到国家地质公园建立,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石林”,并被命名为“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但它的地貌类型和特征,实际上和“石林”这一专业术语的概念有很大不同。石林(shilin,stone forest),是创名于中国的一个喀斯特地貌专用术语,它是在研究云南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时最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地表的石灰岩层因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巨型石芽,它是喀斯特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p><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并不是喀斯特地貌,它是砾岩和砂岩等碎屑岩层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力侵蚀等作用而形成。其次,在形态规模上,它也远远超过相对高度一般最大为三四十米的石林。黄河石林分布区的低点在黄河岸边,海拔在1340米左右,高点在黄河左岸饮马沟、老龙沟上游的山顶高原面,海拔一般为1700米—1800米,切割深度可达400米左右,“石林”中单个石柱或石峰的相对高度一般都在60米—200米,比典型的喀斯特石林壮观雄伟得多。从形态来看,应属于峰丛—峰林—石柱的地貌组合。这种地貌组合可以出现在石灰岩、花岗岩、碎屑岩等多种岩石中。也许正因为此,兰州大学地理学教授张林源在最初对龙湾黄河石林进行专项科学考察的报告中,使用了加引号的“黄河石林”一词,而在1999年,也有专家曾提出以“砂砾岩峰林”来命名该地貌。虽然“砂砾岩峰林”或“峰林”是描述这一地貌更为准确的术语,但“石林”似乎是更易于公众接受和推广的名词,所以也就约定俗成地把“黄河石林”这一称呼延续了下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组合优异,动静结合,国内罕见,西北独有,是黄土高原孕育而成的美丽奇葩,堪称“中华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在景交车的终点站,饮马沟西口,也就是西山观景台的山脚,有坐驴车和骑马的体验项目,坐驴车的游客不少。韦先生对此不感兴趣,看见这里居然有个“黄河石林主题邮局”便一头扎进去了。其实所谓“主题邮局”也就是商店,老板娘顺带卖明信片和代游客寄明信片。商店旁边有一排大排档可以供游客吃简单中饭。不过这次我们自带了干粮。本来我们以往出游并无自带干粮的习惯,都是到饭点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吃,实在找不到饭店找补给驿站吃方便面也行。但是因为昨天我在网上下单时,看见计划是今天早晨7点半在中山宾馆门前集合,而我住在张掖路,离中山宾馆还有一段距离,酒店的早餐7点钟才开始,我怕来不及在酒店吃早餐,就提前买了些面包、点心之类的。结果昨晚司机打电话来沟通时说,其它游客说她们7点半来不及赶过来,要求推迟出发时间,于是改到8点钟出发。我巴不得,这样我就可以从从容容在酒店吃完早餐再出发了。于是,已经买好的干粮就只能中午当中饭了。也好,节约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的特别之处更在于,不仅能在峡谷中仰目观赏,还能爬上峰顶去俯瞰峰从。我们既然不坐驴车,就直接上山了。从山脚爬到山顶最高的观景台最近的路线总共1.2公里,不算长,但是某些路段坡度特别陡,爬起来也不大轻松,我差不多都弓腰九十度了。而且山上风大得要命,人都快站不住了,拍照手机也拿不稳。早晨出门时我在T恤外加了一件防晒服,本想着中午热起来可以脱掉,但是现在虽然艳阳高照,但风太大一点儿也不觉得热了。幸亏今天英明地没有穿裙装。山上着裙装女士现在比较尴尬,冷是一方面,还担心走光不得不用手紧压裙摆。</p> <p class="ql-block"> 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从沟谷爬上了峰端,立足放眼一望,便被眼前辽阔的天空下毫无造作、天然凝就的大自然雄浑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只见的山峰如聚,层峦叠嶂、延绵不绝,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密集的峰丛似锥、似笋、似蘑菇、似城堡、似利剑,壁立千仞、直刺青天,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石林景区有八个沟之多,是在地壳强烈的抬升之下,黄河河谷形成深切峡谷,使沟谷不断上升,狭谷蜿蜒曲折,如蛇明灭。</p> <p class="ql-block">远处但见长河抱日,河映崇山,老龙湾像一条长长的、波光粼粼的跑道,黄河拍打着细浪,从耸立的石林中,陡峭的岩石旁、绿洲与戈壁的夹缝间流过去,固执地向干涸遥远的北方挺进。绿洲在这漫无边际的苍凉中显出一片生机。狂风呼啸,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的峰岭如千军涌动,万马奔腾。其实正午阳光下拍照不出片,肉眼看到的比照片更有层次。</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午进景区时,阳光灿烂、蓝天白云,下午果然如司机所说狂风大作,云层加厚,天空也没那么蓝了。正当我们徜徉于千沟万壑之中感受沧桑之变中不曾嬗变的原始力量,迷醉于风与水的杰作绘制了这气象万千、峥嵘磅礴、叹为观止的奇妙景观,迎着狂风感叹风吹水涮,千万年的岁月痕迹就踩在脚下时,不知不觉乌云压顶,竟然开始打雨点了。我一边怕如果打起雷来待在山顶比较危险,一边想起司机说过的下大雨景区可能关闭的,担心会有麻烦。于是冲着还在忙着录视频的韦先生大叫一声:“不好,快下山!”然后一溜小跑冲下山去,下到山脚,雨点开始加大加密,我们向百米外的景交车一路狂奔,刚躲进车里,只听得密集的雨滴“噼里啪啦”地打在车顶上,炒豆一般。和我们一样一路百米冲刺而来的一位女士坐定还未喘匀气便开始替别人操心:“哪些现在还在山上的人怎么办啊?”其实她的担心也不是多余,山上风大,伞是不可能撑的,上山前阳光灿烂,估计也没人会带雨衣上山,山上无遮无挡的,如果雨下大了,淋湿是难免的了。但身上淋湿都在其次(反正风大很快吹干),怕的是雨下的时间长,气温急剧下降。</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曾经有过惨痛教训的。2021年5月22日,“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内举行,在百公里越野赛进行中,突然遭遇大风、降水、降温天气,造成21名参赛选手因失温而死亡。</p><p class="ql-block">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对天地自然更加要有敬畏之心。所以我一见风云突变,赶紧撤退滚蛋。所幸今天的雨下的时间不长,很快就渐止了,气温下降也不是很剧烈。</p> <p class="ql-block">不过,当我们回到游客中心时,太阳又出来了,但是风更大了,还是有点冷。刚才进景区时没来得及上南山观景廊,现在上去看看。登上南山观景台俯瞰,龙湾村庄与坝滩戈壁一河之隔,屋舍错落有致,还有绵延沙丘与河心洲遥遥相望,周围峡谷绝壁凌空,构成了一幅深邃幽远、苍茫的西部风情画,峰林、黄河、绿洲、戈壁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只是大风吹得腿发软,头发狂舞,韦先生的遮阳帽虽然有防风绳,但被吹得奇形怪状早失去了“遮阳”功能。</p> <p class="ql-block">看看也快到约定的时间了,我们赶快向景区门口走去,稍等了一会儿,同车的三位女士也拎着刚买的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按时回来了。她们坐了驴车,但没有登上西山顶观景台。是啊,幸亏我们都没有体验羊皮筏子,否则时间根本不够。如果今天只玩黄河石林不去永泰古城的话或许可以多玩些时间。游玩此地如果是自驾当然最好,时间自由充足,我的感觉最好是下午来,在这里客栈住一晚,第二天上午再离开,这样早晚光线拍照比较好,感觉夕阳下会更美,晚上天晴的话还可以看璀璨星空。</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钟我们离开黄河石林前往永泰城址。沿途城镇和村庄很少,更难见到人,难怪这里公共交通不发达,没人坐呀。广阔天地间庄稼地却不多,庄稼长势也不好,虽然黄河就在附近,但这里还是极干旱。车开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才到。</p><p class="ql-block">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城一条山镇西南25公里的老虎山麓老虎沟(又名水磨沟)口的东侧,又名龟城,海拔2200米。</p> <p class="ql-block"> 永泰城址历史悠久,汉代就在此筑有城池,因建于老虎山下,故名曰老虎城。当时的永泰,处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是长安经河西通向武凉乃至西域的便捷通道,为河套、宁夏通向兰州、西宁的必经之路,它又是汉王朝与匈奴接界的屏障和要塞,具有军事战略地位。唐宋时期称之为龙沙。至明万历年间,城池破损。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松山战役以后,明王朝为了加强边陲的防御,沿长城残迹构筑一条防线——甘肃新边,从景泰的靖虏索桥开始,一直到古浪土门子,全长约400公里,同时在沿途又修了几座城堡。为了加强这一带防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请旨朝廷又修建了到达兰州一路军事运援的一个最大的堡子——永泰古城。兵备副使邢云路督工建造,于万历三十七年(1608年)夏落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明时自兰州以北,常为寇冲,往往设置重兵驻于此(即景泰),保障西陲”,印证了明时景泰一地戍边防务的重要程度。</p> <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是“城里”不是山顶,但是风大的程度一点儿也不比黄河石林的山顶逊色,人被狂风吹得张不开眼,站都站不稳,时刻要用手捂住帽子,一不留神帽子就被吹飞。常年在这里生活真难以想象。韦先生说,小孩子们会不会被吹跑?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第一眼看见永泰古城时还是被它的苍凉感震撼到了。那残破却顽强伫立荒漠中的黄土城墙,仿佛将千百年的岁月,一刹那凝固成永恒。感觉这次没白跑这么远来看它。</p> <p class="ql-block"> 永泰城墙以黄土夯筑,周长1710米,高12米,城基宽约六米,城区南北长520米,东西宽460米,占地总面积约22.9万平方米,城墙东、西、北三面筑有半圆形封闭月城,南门为正门,筑有瓮城,开内外城门两道,内门稍偏西。有大小城门之分,内城门(大城门)高13米,面阔12.6米,进深16米,曰“永泰门”;外城门(小城门)高13米,面阔9米。进深12米,曰“安宁门”。</p> <p class="ql-block">北门的月城形状大体还完整,但城门已经破败,看起来像个“洞口”。</p> <p class="ql-block">而东门只剩一个大豁口,城门和月城都已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西门我们是从城墙外围路过,月城轮廓还在,但城内西门我们没走过去看。</p> <p class="ql-block">整个城池形状酷似乌龟,故名“永泰龟城”。</p> <p class="ql-block"> 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宽6米,深1~2.5米,长2公里。2017年12月,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文物保护技术学院联合考古勘探发掘小组经勘探和发掘情况表明,永泰城本无全环绕的封闭性护城河,只有东西两侧的护城“防洪沟”设施,南北两端均空出一段三角地带且无护城河。据初步推测,防洪沟可能是一种干壕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南山坡下来的洪水或雨水,同时也可防止马匹践入。</p> <p class="ql-block">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原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渐次远去。从水磨沟向东延伸,每十里一墩,俗称十里墩、二十里墩…直抵媪围古城(今芦阳镇东),是汉代峰烽燧 。北城门外设有碉堡,俗称“墩”,距城北二公里为头墩,再二公里为二墩,再六里为三墩,再北二公里为沙河墩,直抵三眼井,与长城相接,为明代烽燧。环永泰城有十二座炮台 ,其台与城墙紧连,且突出于城墙外侧,可侧击攀城之敌;台上有小屋供守兵侦察之用。此外,在城外东南部有500亩之大的校场,供部队训练用。城南八里之外的官草沟村,是当年永泰岳营的储草之地。那儿的山梁上建有墩台,高约五丈,上为瞭望台,下为寝室。明时,苟时进将军的后裔就此驻扎落户。此城被称为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永泰古城虽然主要是屯兵用的军事要塞,但古城内世俗生活该有的设施都有,庙宇尤其多。古城南北东西城门上原各建有一座高耸的城楼,城中心有一座四层高楼,曰钟鼓楼,又名玉皇阁,是永泰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城内的原来的古建筑还有灯山阁、新戏台、关帝庙、大佛寺、马祖庙、四圣宫、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原为明代按察使行辕,俗称察院)、永泰学校等。 清雍正二年,清代名将岳钟琪(清朝中期名将。南宋名将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回乡祭祖,于城内东西街并北角,设五眼井,以作五脏,又于北角设一大池,曰甘露池,合诸井,并名六腑。寓意“龟城”的“五脏六腑”。5眼水井通过地下暗渠相通,连成一线,井水相汇流入城南外涝池,为城内人、畜解决了用水问题。还有涝池共三座。一座位于南城墙外,两座位于城内北侧。城外涝池与城墙同时期修建于明代,名为“汲海”,又名“太极圆池”。寓有洛龟奔海福寿绵长之意。 池旁有龙王庙(原明万历三边总督李汶公馆改建)、娘娘庙、风神庙、二郎庙、老君阁、行官殿。水磨沟口有水龙王庙。上世纪新中国建立初期,永泰城及其内外古建筑基本完好,古色古香,宏伟壮观。但可惜的是自五十年代中期直至"文革"中,永泰城内外的古建筑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南北城墙部分被破坏,城外的墩台、烽燧、点将台、校场、李汶将军公馆、太极圆池(汲海、涝池)等也都荡然无存。只能从城里的标识牌上的图片和博物馆中的复原模型看到它们当年的形态。现在城里唯有城门、大部分的城墙、古民居若干、五眼泉和永泰小学等少量古迹尚存。北城外距城墙约20米,还有一大墩,墩的南北侧有小墩五座,呈“一”字形排列。</p> <p class="ql-block"> 永泰小学,位于永泰城址的中心区。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公共建筑。也是已知全国保留完好的民国时期三所小学城校之一,是中国近代初级教育的重要见证。据《景泰县志》记载,清代永泰城曾办有义学,辛亥革命后改为红水县第二高级小学。校址原为把总府,民国二年(1913年)把总府裁撤,由红水县劝学所申请变买为第二小学校址,民国七年(1918 年),邑人李善澈主持筹款重建新校,民国十二年(1923年)集资创建这处校舍。学校占地面积9543平方米,建筑面积 798 平方米。校区坐北朝南,校门为青砖拱洞式大门,顶部有砖雕“海潮托日”。</p> <p class="ql-block">建筑分前后两院,均有月亮门相对呼应,取“蟾宫折桂”之意。</p> <p class="ql-block">前院南北长24米,东西宽23.4米;后院南北24米,东西35.5米(均不含房舍用地)。前排一栋7间,中间为大门,门向朝南,拱形顶,门洞高3.40米,门口底宽2.5米,内宽3.8米。中排中间为月亮门,直径为2.08米通后院,后排7间礼堂。三栋教室模式相同,中式大屋顶,砖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两坡水,哥特式门窗,为中西合壁式建筑,时代风格比较明显。前院东西两面宿舍为一坡水廊房结构。3 栋教学楼次第排列,前院校门两侧和北侧一排为教室,东西两厢为教员办公室,为廊房式建筑,后院北侧建筑,其中间部分原为会议室,东西两侧为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2014年,由于生源缺乏,这座百年小学不再办学,改为永泰城址博物馆。里面用图片、文字、模型和部分实物展示永泰古城的历史。我们没有无人机,看不到完整的永泰古城的“龟形”,正好小学里有模型和航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恰逢一所小学的学生来此参观,孩子们的喧闹声使原本孤寂冷清的昔日校园仿佛“活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永泰小学,城内竟然还曾经有过一所女子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三月,受全国兴办女学思潮的影响,红水县知事(县长)胡云梯在永泰创立红水县第二区第一公立初级女子小学校,即永泰女子小学。建校之初,校长由县知事兼任,后由女校教师﹣﹣晚清秀才、国子监太学士崔守城(字至言)担任。学校租用崔守城家城南临街的三间闲置商铺作为教室,根据学生年龄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上课,开设修身、国语、珠算、唱歌等课程。国语课教识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千字文》等;高年级讲《论语》《修身》《笠翁对韵》等。同时,也讲历史、地理知识。永泰女子初级小学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停办,共办学二十二年,毕业六届学生,首任校长崔至言,最后一任校长是永泰人石凤岗先生。该校毕业生现已全部作古,但他们遗留下的证件让后代作为历史珍品保存了下来,见证了古城女子教育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 城中原有岳府,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城内西北角,今永泰小学北侧,占地约2000平方米。整个府邸砖木结构,分东西两院,属坐西向东的四合院式建筑。板装府门,中间为正门通道,左右边间为门房,是家丁和仆人的住所;前院为正宅,是主人会客、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内外明柱、起脊翘角、两坡流水后院是家眷生活住所。岳镇邦(岳钟琪之祖父)、岳升龙(岳钟琪之父,四川提督)、岳超龙等久居于此。康熙二十五(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一代名将岳钟琪出生在这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岳钟琪家族入籍四川后,岳府留有看守人员。雍正时,岳钟琪被削官夺爵、贬为庶人,永泰城内岳府很可能遭到了抄封。当时城内的百姓都害怕清政府残酷的株连罪,不敢到岳府进出串门,从此,门庭冷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岳府逐渐变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宅,后因一场火灾而变成了废墟。今天,城内居民仍把此处叫岳家巷子。</p> <p class="ql-block"> “安家大院”位于城内东南角,坐北向南,南距城墙一马道,院门上了锁,无法入内参观,只能透过铁栅栏“偷窥”一下。看其门口的标牌上介绍说,前拔檐砖木结构门楼面南而开,门道深6米,通铺木地板,三间土木结构前拔檐南主房,板装修门面,虎张口大方窗,棕下有各种木雕,西边为3间虎抱头厦房,西南角为两间顶前方厨房,东院开有小门,院内有菜园、草房、牲畜圈等。1936年11月9日,红四方面军过河部队在景泰竹子拉牌、红豁岘、福禄水、锁罕堡等地集结完毕,兵分三路向河西挺进。当夜,红五军抵达永泰城,军长董振堂借宿在原红水县商会会长安国正家中。红军在永泰进行了政策宣传,并在下街新戏楼墙上写下了"北上抗日"的红字标语。城内群众积极给红军战士筹备军粮、缝补军衣,捐赠16块银元,30多条羊毛毡,18升炒面。第二天,红军离开永泰城时,给居民王世义家留下了一口大铁锅,永泰人把这口锅取名为"红军锅"。由于此锅铁厚口深容量大,城内人家过红白事情,都借用红军锅烧水做饭,此锅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完好无损。1999年,王世义的长孙王育才把此锅捐赠给了景泰县档案馆。红五军夜宿永泰城,给沧桑古城烙上了红色印记,留下了红色故事,红军故事至今在城内口口相传。</p> <p class="ql-block">城里的民居大多已破败或废弃,但还有少数居民在此生活。街上很冷清,零星的游客之外,只偶见羊群还有停在巷子里的几辆车。</p> <p class="ql-block">城里的路面多为碎沙石,很费鞋底。狂风吹过飞沙走石。</p> <p class="ql-block">但也有十字交叉的两条相对宽阔的大路是用大石块铺就的比较平整,也许从前是城里的“主干道”吧。</p> <p class="ql-block">几乎已成“遗址”的永泰古城,居然还有客栈,不免联想到“龙门客栈”。很怀疑真有客人来这个荒凉的地方过夜吗?不由得联想到“龙门客栈”。我想如果我晚上住在这里,听荒漠中狂风呼啸,会不会瑟瑟发抖?</p> <p class="ql-block">永泰城郭俨然,龟形别具,为全国少见。近三十多年来,香港及国内十几家影视公司,络绎不绝地在这里拍摄影视剧目几十部。2006年,永泰城被国务院批准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永泰城址对于研究明代边防军事防御体系和古代城市选址和布局模式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不过,由于长期受祁连山脉风沙侵蚀,城墙和建筑逐年坍毁。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城内的房屋大多只剩断壁残垣,但尽管当地也在尽力保护,但是看看当地的自然环境就知道古城的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p> <p class="ql-block"> 也许要不了多久这座“黄土城”就将彻底“风化”了。另外,网上传言,黄河石林景区未来也可能因建黑山峡水库(尚存争议,还未开建)或水位上涨面临“消失”的风险。所以,今天参观的这两处景点,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茫茫皆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离开永泰古城,晚上快八点钟才回到兰州,不过,反正当地天黑得晚,八点多钟才吃晚饭也正常。今天这一趟绕了四百多公里,但因为不需要自己操心交通问题所以也不算累。除了黄河石林景区玩的时间略显紧张一点之外,基本上还是满意的,幸亏没有放弃。</p><p class="ql-block"> 2025.6.29.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