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魏巍蒙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缠雾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秀美沂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如诗如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蒙山沂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高水长</h3> <p class="ql-block"> 沂蒙,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我们有“红嫂精神”,拥军支前,军民鱼水情;和平时期,我们有“厉家寨精神”,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毛泽东亲自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改革开放后,我们有“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前进。特别是新时期,沂蒙人民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终于使原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全国所有老区中率先整体脱贫,全民致富,沂蒙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再一次感动了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沂蒙天蓝水碧,物阜民丰,到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人们的幸福指数空前提高,一个大、美、新的沂蒙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举国瞩目,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沂蒙精神是随着时代的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沂蒙,曾诞生过两首传遍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沂蒙山小调》和《跟着共产党走》。大家有没有想过:全国这么大,为什么在我们这小小7的沂蒙山区竟能诞生这样名扬全国的歌曲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诞生在陕甘宁边区,《十送红军》诞生在江西井冈山,《东方红》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诞生在陕北……,这些经典歌曲的诞生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沂蒙之所以能够诞生出这样著名的、经典的革命歌曲,是因为战争年代,我们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色的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八百里沂蒙,永远都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一、山东“小延安”</font></b></div> <h3></h3><h3> 在莒南县城北15公里的大店镇,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庄氏庄园,那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大学都长期驻扎在这里。在沂蒙山区的其他地方,山东省战工会、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山东省新华书店、山东画报社、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都诞生或驻扎在这里;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肖华、谷牧、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沂蒙这块土地上战斗过、工作过。</h3><h3><br></h3><h3> 一句话,我们沂蒙山区曾是全省党、政、军的指挥中心。所以,当时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二、红色歌曲《沂蒙山小调》、</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h3></h3> <p class="ql-block">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在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农家草舍里,十八岁的八路军女战士阮若珊和她的战友李林,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 歌曲一经诞生,便在根据地广为传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沂蒙山小调》已经唱出中国,走向世界,它已经与《茉莉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千千万万首歌曲中能够脱颖而出,被世界教科文组织选中,既要内容健康,又要旋律优美,还要被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普遍接受和喜爱,那得多难啊!作为沂蒙山人,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在1940年,为了向建党19周年献礼,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干事沙洪和文工团副主席王久鸣满怀豪情,各自用10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词、曲的创作,从此,《跟着共产党走》这一革命歌曲就在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著名的红色歌曲,充分表达了沂蒙根据地抗日军民饱满的抗战热情和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这天,这首歌曲在沂南岸堤开始传唱,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气,此后,许多进步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走向了抗日杀敌的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在《义勇军进行曲》响过之后,军乐队接着奏响了《跟着共产党走》,全场万人齐唱这首歌,雄壮的歌声响彻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p> <h3> 被命名为“红色旋律传播基地”的沂南县孙祖鎮东高庄村是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跟着共产党走》词作者沙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三、闻名全国的战役</font></b></h3> <p class="ql-block"> 在沂蒙这片热土上,曾发生过无数次的战斗,其中闻明全国的就有:孟良崮战役、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渊子崖保卫战等。</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1、孟良崮战役</font></b></h3> <h3>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h3><h3><br></h3><h3> 1947年,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将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层层包围,于5月13日至16日,经过三天三夜的喋血鏖战,以3:1的代价,将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3万2千余人全部歼灭,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创造了“虎口拔牙,龙腹掏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光辉战例。<br></h3><h3><br></h3><h3> 这场规模空前的山地运动战异常惨烈,敌我双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整个孟良崮被染成了一个血山。</h3><h3><br></h3><h3>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沂蒙人民全力支援前线、配合解放军,军民共同谱写的一曲人民战争的壮丽凯歌;它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它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在人民战争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孟良崮战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孟良崮战役前夕,陈毅(左)和粟裕(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亲临前线视察炮兵阵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被我军击毙的国民党最精锐的王牌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h3> <p class="ql-block"> 击毙张灵甫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2、大青山胜利突围战</font></b></h3> <h3> 大青山胜利突围战纪念碑</h3><h3><br></h3><h3> 1941年11月29日,我抗大一分校和八路军115师、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纵队、姊妹剧团等多个后方机关,在费县大青山被侵华日军及伪军从北、东、南三面包围。 </h3><h3> <br></h3><h3><font color="#010101"> 敌人炮火轰鸣,弹飞如雨。我方近6000人中只有不足600人的武装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担负掩护突围任务的抗大一分校的勇士们利用山石作掩护,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战士们在弹尽后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肉搏战,一批批战士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草坡,染红了白沙,整个战场血肉横飞,惨不忍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战友们赢得了突围的时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方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汹涌澎湃潮水般声势浩大的突围大军,也震慑了凶恶的敌人。有一处的敌人竟然误认为是我方援军到了,竟飞速撤离阵地,向着西南方向狼狈溃逃而去…… </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这次突围,成功地保卫了山东党政军机关,几千人胜利突围,转危为安。但我方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近千人壮烈牺牲,尤其是牺牲了我党我军众多的领导干部,其中有: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陈明、波兰记者国际友人汉斯·希伯、115师敌军工作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蒙山支队政委刘涛等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突围战,被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称为“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青山保卫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青山胜利保卫战广场雕塑(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青山胜利保卫战广场雕塑(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青山胜利保卫战广场雕塑(三)</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血染大青山》电影海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3、渊子崖保卫战</font></b></div> <h3> 渊子崖保卫战烈士纪念塔</h3><h3><br></h3><h3> 1941年12月20日,一千多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莒南县渊子崖村。</h3><h3><br></h3><h3> 英勇的渊子崖村村民在年仅19岁的村长林凡义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等这些最原始的武器,与武装精良的日伪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村民林老七抡起铡刀接连砍死了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h3><h3><br></h3><h3> 太阳偏西的时候,敌军终于拥进了围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誓死不降,与穷凶极恶的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h3><h3><br></h3><h3> 这次战斗,渊子崖村民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121名。这是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农民自发组织的一次最激烈、最悲壮的浴血保卫战,更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h3><h3><br></h3><h3> 渊子崖民众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事迹传到了延安,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高度评价渊子崖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其事迹被载入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渊子崖抗日楷模村村民被民政部授予“抗日英雄群体”荣誉称号。电影《渊子崖保卫战》于2017年3月在全国公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渊子崖保卫战(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渊子崖保卫战(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英雄向孩子们讲述渊子崖保卫战</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渊子崖保卫战》电影海报</h3> <h3>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无数中华优秀儿女英勇地牺牲在沂蒙这块英雄的土地上 。</h3><h3><br></h3><h3> 为了缅怀先烈的功绩,弘扬光大他们的浩然正气,1949-1950年,由华东局提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沂蒙人民在临沂城兴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纪念塔手书“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h3><h3><br></h3><h3> 现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屹立</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沂蒙红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请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我的另一篇美文《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红嫂的故事》,步骤:长按选中——网页搜索。</span>https://www.meipian.cn/1cmat7xn?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97603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