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街的诗匾和雕塑

顾国诚

<p class="ql-block"> 诗匾</p><p class="ql-block"> 昆明市中心南屏步行街西端水池旁,悬挂着四块诗匾,鎸刻四首昆明竹枝词,每首都是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其中一首写旧时滇池风光:“芦浦几处萃成堆,逢见扁舟柳外来。日暮泊船何太晚,太华山下打渔回” 。滇池水天一色,水域中芦苇摇曳,岸边杨柳依依,清风徐来,景色如画。傍晚时分,姍姗迟归的渔船融入垂柳芦苇和湖光山色之中,一派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雕:爷孙之乐</p><p class="ql-block"> 昆明气候温和,生活节奏舒缓,城市雕像充分体现这个特点。一位手提鸟笼的老爷爷,领着稚气未脱的小孙孙,来到昆明大南城下。儿童仰面张望,是在看飞舞的燕子,还是看顺风飘摇的风筝?</p> <p class="ql-block"> 跳海牌的小女孩</p><p class="ql-block"> 城市雕塑中,跳海牌的小姑娘引人注目。她单脚起跳,用脚内侧轻轻移动“海牌”——那可能是一块瓦片,也可能是一只铁盒。跳海牌需要平整的场地。昔日老昆明“一颗印”住宅的天井内,小巷深处红砂石过道上,均是跳海牌的理想之地。少年们用粉笔在地上画两排大方框,左边五个,右边五个,并在右边第三个方框内画线,将方框划分为四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分别标上100分、90分、80分、70分、60分等字样;又在此图形下方的方框内写上“油锅”二字,便可开始游戏了。跳海牌带有竞技色彩,对争强好胜的少年们颇具吸引力。参与游戏的人数不限,人越多,竞争越激烈。少年们顺序出场,单脚起跳,用着地的右脚小心翼翼地将海牌从左侧下端方框移送至顶端方框。不能压线,否则判为犯规。之后双脚落地,转身将海牌右移;再转身,面对写有分数和“油锅”的方框,便到了考验灵巧和运气的时候了。用右脚将海牌搓出,用力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如能把海牌准确送到写有“100分”的方格内,会赢得一片喝彩。之后转身返回,单脚跳至左边方框,俯身将海牌拾回,于是大功告成。如果用力不当,运气欠佳,将海牌误送到“油锅”里,则会引来一阵嘲笑,被取消游戏资格。如此反复运作,逐步升级,直至决出胜者。</p> <p class="ql-block"> 挑“机器水”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 昆明是最早使用自来水的城市之一。早年间,自来水被昆明人称为“机器水”,以区别于井水和泉水。机器水不能入户,一条街只有一个水龙头,于是挑水成为一种职业。</p> <p class="ql-block"> 相館中的摄影师</p><p class="ql-block"> 昔日昆明有许多家照相館,摄影师曾经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老式照相机体积庞大,拍照冲洗均需专业技能。翠湖边的“二我軒”恐是昆明最早的相館。戴礼帽的摄影师虽已成为历史,却为几代昆明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叫卖宝珠梨的小贩</p><p class="ql-block"> 昆明呈贡的宝珠梨是水果中的上品,深受老昆明人的青睐。昔日没有超市和水果专卖店,城郊的小贩便承担起叫卖宝珠梨的重任。小贩们的吆喝声抑扬顿挫,是老城的一道另类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大宅门和八仙椅</p><p class="ql-block"> 老昆明的民居多是“一颗印”建筑,即“三坊一照壁”,东、西、北为居室,南面为照壁。照壁前是天井,多设花坛,栽种花木。大门风格各异。有的低调朴素,有的张扬豪华。殷实人家多置"八仙椅”,摆放在堂屋中,用于接待贵客。</p>

方框

海牌

昆明

跳海

昆明人

摄影师

照壁

宝珠

油锅

小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