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后重返石门沟学校

大山里的山里红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一转眼离开母校已经47年,同学们这几十年心心念念,朝朝暮暮都在思念的画面,今日终于如愿。</p> <p class="ql-block">  他们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大山深处走向城市经历了太多的苦与累,从懵懂少年到白发苍苍的爷爷,通往幸福路上的艰辛他们谁都不容易,不过苦尽甘来,终于有机会重返大山共续同窗师生情。</p> <p class="ql-block">  石门沟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沟沟,却养育了好几代勤劳朴实的农民。那时候陶泉人为了更好的养家糊口,有粮食吃,翻山越岭寻求土地,有这么几户人选择了石门沟,因狭窄处两边石头犹如一道天然石门,故起名石门沟,而后又分大石门沟和小石门沟,里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居住,形成好几个山村,最为典型的有柿树疙瘩,南边地等小村。</p> <p class="ql-block">人多了小村形成了,必然就得有学校小卖铺等,所有才有了几代人学文化的石门沟学校,那时候的在此学校任教的老师有王希文,韩付增,申文英,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有幸跟第五届的师生共回母校参观留念,一起追忆那段难忘的上学时光。</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中学小学都在这简朴的石头房子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山村小岭,有的甚至需要走十几里路,所以中午大家都会在学校小食堂吃早上父母让带的窝窝头,红薯等干粮,配点小米粥,在那个年代解决温饱就是最幸福的事。</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建筑全部都是周边村民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捐出来才盖起几间教室,这是这样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朴实无华的山里娃,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因时代的变迁各自安家于不同的地方,但是依然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扬着山里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的高尚品德。</p> <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承载了太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很多走出去的山里人都想着有朝一日好好翻修一下这件被历史遗忘呢石头学校。</p> <p class="ql-block">原版现场画面赏欣点击👇视频观看</p> <p class="ql-block">韩付增老师对本次聚会点评,点击👇视频观看</p> <p class="ql-block">  希望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山里娃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好好养家,多多锻炼身体,一年比一年好,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