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日上午从大陵山下来,邓会长又引领我们到了西安鄠邑(hù yì)区祖庵镇参观“天下祖庭”“全真圣地”重阳宫。</p> <p class="ql-block">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元代,重阳宫盛极一时,在北方道教中影响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p> <p class="ql-block"> 重阳宫的主要建筑包括灵官殿:是重阳宫的重要殿宇之一,供奉着道教护法神灵官。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等重要人物。重阳宝殿: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是重阳宫的重要建筑。三清殿:重阳宫的主殿,也是重阳宫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三皇殿:供奉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即天皇伏羲先帝、地皇神农炎帝、人皇轩辕黄帝。财神殿:供奉多位民间流传的财神。天医殿:供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其他景点有重阳祖师墓:是王重阳的墓地(下有地宫可以参观)。碑林观赏区:保存着80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是重阳宫的特色区域,供游客参观。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是重阳宫的文化研究与养生区域。</p> <p class="ql-block"> 王重阳祖师主张三教合一。他强调三教同源,认为宇宙万物皆根源于“至道”而生,“道”是唯一无二的实存,儒、释、道三教皆为圣人创制,其教义、教理皆出于圣人心体实证之“道”,三教虽名称不同,但其实则一,皆本于“道”而生。他多次强调“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主张三教平等,反对三教间非要一争高低、誓分优劣之态度,摒弃门户之见,着意论述三教同源、同功,高举“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之旗帜,协调儒、道、释三教之关系。他认为三教间应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亲如一家。他实行三教并用,不仅在理论上肯认三教一致,而且在实际的修行和教化弟子生众的过程中也是杂取三教,不拘一格,实行三教并用之方法。王重阳“三教合一”的思想对后世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道教祖庭重阳宫,吃了特色牛肉汤泡馍,邓会长开车回楼观,我们一行直奔西安,在省体育馆旁边下榻。下午自由活动,我和李杰副会长一起步行到附近的密宗祖庭大兴善寺。</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逐渐形成了八大宗派,分别为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而佛教八宗中,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西安,分别为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和青龙寺。</p> <p class="ql-block"> 大兴善寺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整个寺院占地约120余亩。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等人曾先后来到长安,住寺内翻译佛经59部278卷。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公元716-720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到此传授佛教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现存寺院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十八罗汉以及地藏菩萨青铜塑像一尊,为日本国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观音殿,内供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萨一尊;东西禅堂,西禅堂壁间的大镜框内装有“开元三大士传略”,是研究大兴善寺的宝贵资料;后殿藏有唐代铜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态各异,独具风格。此殿为大兴善寺的法堂。</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有一个供游人休息的地方,免费供应茶水和善书,选了几本书带回宾馆。其中,蕅益大师讲解的《四十二章经》和宣化上人讲解的《四十二章经》里都有白马寺故事的介绍。蕅益大师用的是文言文,宣化上人用的是白话文。文中提到的迦叶(jiā shè)摩腾即前面故事里说的摄摩腾。</p> <p class="ql-block"> 宣化上人:这是佛教里最初传入中国的一部经。传入中国后,必须要有人翻译,所以在后汉时,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迦叶摩腾是一个人,竺法兰又是另一个人。他们两位都是中印度的人,一同翻译这《四十二章经》。</p><p class="ql-block"> 后汉就是东汉。汉朝有东汉、西汉。东汉明帝永平三年,这一年是庚申,汉明帝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金人,这个金人头顶上,有一种光,这光是一种圆的光。他从空中飞来,飞到汉明帝所住的殿。第二天汉明帝就问这些文武百官,这时有个太史叫傅毅对皇帝说:“我听说在西印度有一种神,一般人给这个神起个名字叫‘佛’,现在陛下您所梦见的,一定就是佛了!”这时候有个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说,周朝留下一部书,这书叫《异记》,有什么奇怪特异的事情,都在这书上记载着。在周书上说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24年),这一年叫甲寅。这时候江河泛溢,江啊、河啊,水都涨了,流到河外边去了;大地也都震动了。这是佛出生的时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动的瑞相。又有五色光,在天上有个太微星,五色的祥光,就贯这太微星。当时有个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学的,也是管算数的),他的名字叫苏由。他用《易经》来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飞龙在天”。得这一卦,他就知道这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在印度,这个圣人传一种教法,这种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会传到中国来,这是太史苏由占算的结果。这时候,周昭王就命令人把这事情刻在石头上,记载下来,并将这石头埋在城南边的一个地方,预备将来看看是不是会这样子,一千年以后是不是那种教法会传到中国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周穆王的时候,天地又都震动了,有白虹十二,十二道白虹,就是《楞严经》上虹霓那个虹。白色的虹贯日,白天有这么十二道白虹贯者太阳。佛圆寂的时候,虽在印度,但中国也都看见了。所以佛出世,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国江、河都泛滥了,水很大的,所有大地都震动了。佛圆寂的时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白虹贯日,当时有个太史叫扈多,他又用《易经》来占算,他知道这是西方印度的大圣人入灭了。周昭王二十六年,岁次甲寅出生的大圣人,现在入涅槃了,这是佛的出生和入灭,虽然印度离中国这么远,但是中国也都知道,中国人当时也有会算数的,都知道这情形。</p><p class="ql-block"> 从周穆王到后汉明帝时,大约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汉明帝作梦,梦见佛。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时候,这一年的岁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带著十八个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两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国来,这时候是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了。因为他们来的时候用白马驮经,所以汉明帝就在洛阳建白马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