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文慧行】教育精神 知行合一——晏利红小学语文行知工作室读书笔记(第十三期)

行知工作室

<p class="ql-block">在书中,不仅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好书,像师长,淳淳教导</p><p class="ql-block">像朋友,心心相印</p><p class="ql-block">像阳光,滋养身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名楼与诗词:文化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区远洋学校 钟泳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蒋军晶《诗词大发现》第一章,深感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紧密联系,二者相互成就,跨越千年,散发着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介绍了众多中国名楼,它们常与名篇、名句相伴,让楼阁闻名于世。这些楼多建在风景秀美的大江大河旁,是当时的地标和景点。文人雅士登楼远眺,感怀抒情,留下众多诗词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鹤楼是其中典型。它始建于三国时期,原是军事瞭望所,唐代成为文人墨客登高吟诗之处,历经毁建,如今的建筑是 1985 年重建的。黄鹤楼外观五层,实为九层,暗含 “长久” 之意,其建筑精美,由 72 根圆柱支撑,黄琉璃瓦覆盖,60 个翘角舒展,象征飞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鹤楼的闻名与崔颢的诗密不可分。他的“黄鹤楼”笔锋一转,由写景抒发思乡之情,这首诗让黄鹤楼声名远扬,也让崔颢名垂千古。李白也与黄鹤楼渊源深厚,虽因崔颢之诗搁笔,但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样成为经典,还有其他诗人也为黄鹤楼赋诗,但崔颢之作影响最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还提及鹳雀楼等其他名楼,它们与诗词的关联同样紧密,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独特景观。这些名楼与诗词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情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传承与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这些名楼与诗词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和文字,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一个个时代的缩影。这些名楼与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读史养风骨,故事伴成长”课例阅读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市东区柏苑中心小学 王晓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跨学科融合:让历史与语文碰撞出火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课例最打动我的是打破了学科壁垒——以历史人物故事为载体,将语文的文本解读、表达训练与历史的人物分析、时代认知深度结合。比如学生梳理岳飞故事时,既需要提炼语文中的语言描写来还原人物形象,又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精忠报国”的时代意义,这种融合让知识学习变得立体鲜活,也让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与现代儿童对话的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创意表达:让历史人物“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例中“创意讲述”的设计堪称亮点。无论是演讲、短剧还是插画,都让学生跳出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印象很深的是学生用戏剧表演重现文天祥拒降的场景,他们通过设计人物对话、神态动作,不仅还原了历史情境,更将“风骨”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这种方式让我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表达与创造,当历史人物通过孩子的创意“复活”,知识便真正内化为了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德育渗透:在故事中播撒精神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例没有生硬地灌输价值观,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到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学生通过梳理故事脉络,自然提炼出“爱国”“坚韧”等品质。这种“润物无声”的德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让我反思:语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更要像课例这样,借助文本让学生与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对话,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教学启示:给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点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任务驱动是关键:课例以“故事讲述大赛”为任务,让学习有了明确目标,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分层指导要落地: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持,比如给基础薄弱学生故事模板,避免了“学困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因能力不足而掉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延伸学习需拓展:课后让学生撰写小练笔、制作手抄报,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能深化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个人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课例让我看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找到学科间的“连接点”——如本课以“故事”为纽带,将语文的“表达”、历史的“认知”、德育的“育人”功能融为一体。在今后的教学中,或许可以尝试更多元的融合形式,比如结合科学探究历史人物的发明创造,或结合艺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真正实现素养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撰稿:钟泳绮 王晓玲</p><p class="ql-block">美篇:莫家敏</p><p class="ql-block">一审:钟泳绮</p><p class="ql-block">二审:晏利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