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殊殿| MANJUSRI HALL</p><p class="ql-block">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立柱较一般构架減少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次“减柱造”</p><p class="ql-block">文殊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菩萨等塑像七尊,主像为文珠菩萨,两侧为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德五年(1430)绘制的罗汉壁画。</p><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中“减柱造”的经典代表,其结构形式被梁思成先生喻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其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唐武宗灭佛),佛教界称为称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后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其建筑特色为采用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总面积677平方米,属金厢斗底槽式结构。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内槽和外槽布局,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体现唐代建筑典型特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完整。</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唐代塑像系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寺院时所造。现存35尊塑像分布于五间佛坛,包含释迦、弥勒、阿弥陀三主佛及观音、普贤菩萨等,佛坛两端设有建殿施主宁公遇与住持愿诚的唐代真人塑像,为同期彩塑遗存中的罕见实例。</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时期兴盛,原弥勒阁毁于宋代灭法运动。现存东大殿为唐代遗构,塑像与建筑同期完成。主佛面部丰腴,螺发或直发特征鲜明,菩萨服饰繁复,胸前饰螺旋纹与云肩,天王像执剑披甲而无狞态。塑像布局因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而调整,观音骑狮、普贤乘象分列佛坛左右,未设文殊像。虽经后世补塑,仍保留了唐代造像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