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四艺》之【画 】

laogao(拒私聊)

<p class="ql-block">距今约一万年前的蒙古高原,生活在阴山脚下的原始先民们,在岩壁上使用尖锐石器凿刻描绘日常所见:奔驰的野牛、群鹿,狩猎的人形以及神秘的符号。画面多表现狩猎场景、动物图腾与生殖崇拜,既是对自然敬畏的记录,也蕴含祈求丰饶的原始信仰。</p> <p class="ql-block">约八千多年前,生活在贾湖地区(今河南舞阳)的先民在陶器上进行简单刻划。</p><p class="ql-block">至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上刻画的图案更为丰富多样,有几何纹,鱼纹等等,已表现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原始朦胧的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岩画作为最早的绘画形态,于山崖石壁之上,以粗犷的线条和质朴的色彩表现狩猎、祭祀等原始生活场景,奠定了中国画 " 观物取象 " 的写实基因与象征性表达传统。彩陶图案则是通过几何纹饰、鱼纹、人面纹等,强化了线条的韵律感与色彩的装饰性特点,形成了 " 以形写意 " 的早期雏形,黑、白、红三色的对比运用,成为后世中国画色彩观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后世的中国画,继承了原始先民岩画和彩陶的精髓,以毛笔、墨彩为核心,将岩画的 " 象形精神 " 转化笔墨意象,将彩陶的 "装饰韵味 " 升华为写意美学,最终形成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独特体系,贯穿原始到文明,共同塑造了中国绘画重意境、尚笔墨、求神韵的艺术品格。</p> <p class="ql-block">原始岩画及彩陶纹饰虽然具有绘画原素,然而并未形成独立画种。</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出现的帛画(造纸术尚未出现),《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己具备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以毛笔绘制,线条造型为主,注重神韵表达。汉代画像石、魏晋卷轴画等进一步发展,至唐宋趋于成熟。</p><p class="ql-block">据此,中国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其艺术范式的确立则是在汉唐之间逐步成形。</p> <p class="ql-block">秦汉以后,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迎来快速发展,也对中国画的演进带来机遇。</p><p class="ql-block">自秦汉实现大一统,之后多个朝代政治相对稳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魏晋时出现的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生活于东晋,有 " 才绝、画绝、痴绝 " 之称。其绘画题材涵盖人物、佛像、山水等。人物画成就斐然,注重表现人物精神气质,提出 " 以形写神 "理论,强调描绘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更要传达出内在精神,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顾恺之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洛神赋图》根据曹植同名文学作品创作,将文学意境巧妙的转化为绘画语言,线条连绵流畅,人物气韵生动,他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绘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唐代吴道子,以 " 吴带当风 " 的飘逸线条著称,人称 " 画圣 " ,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p><p class="ql-block">张择端,北宋风俗画大师,代表作《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赵孟頫," 元人冠冕 ",书法绘画皆精,代表作《鹊华秋色图》。</p><p class="ql-block">黄公望," 元四家之首 ",代表作《富春山居图》。</p><p class="ql-block">徐渭,明代 "青藤画派 " 创始人,大写意花鸟画大师,代表作《墨葡萄图》。</p><p class="ql-block">董其昌," 华亭派 " 领袖,提出 " 南北宗论 ",影响明清画坛,代表作《秋兴八景图》。</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朱耷,清代写意花鸟画巅峰代表,画风冷峻孤傲,代表作《荷石水禽图》。</p><p class="ql-block">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画大师,擅画虾蟹,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p><p class="ql-block">这些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理论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物质根基,深刻的影响了其艺术形态与审美内涵。毛笔的柔韧与弹性催生了 "骨法用笔 "。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构建了 " 计白当黑 " 虚实哲学。宣纸的渗化特性强化了水墨交融的偶然性,推动了写意精神的发展。墨汁的研磨过程暗含文人修心的仪式感,四者相揉共同塑造了中国画的独特品格。</p> <p class="ql-block">以最简省的笔墨,承载最丰沛的精神,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超越视觉再現的层面,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当西方绘画还在追求透视光影时,中国画早已参透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的真谛,在虚实相生间构筑起了一个气韵流动的审美宇宙。</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不追求逼真的再现,而是在虚实相生中营造意境。几笔勾勒,远山如黛。淡墨晕染,流水生烟。从工笔的细腻精致,到写意的洒脱奔放。中国画始终以 "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 为精神内核。以笔墨为语言,在尺幅之间寄托情怀。或抒写胸中逸气,或观照天地万物。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形成中国乃至东方特有的审美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绽放出不可替代的绚烂光彩。</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对历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是文人们表达思想,寄托情怀的载体。中国画的审美追求,塑造了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境界。通过绘画修身养性,在笔墨中寻求心灵慰籍,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映照。</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人对中国画的发展同样也影响深远,魏晋起文人参与绘画,提升了其文化内涵。文人追求自我表达与精神自由,借绘画抒发情感,寄托志趣。文人总结绘画理论,为中国画创作与品鉴提供准则,推动了中国画朝着注重意境,追求笔墨情趣的方向不断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常以梅兰竹菊等象征高洁坚韧的君子之风。其意义在于以艺术修身,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表达情怀,同时也承载着儒家 "成教化,助人伦 "的社会教化功能。</p><p class="ql-block">中国画是 "君子四艺 " 中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与琴、棋、书并列,共同构成文人的精神修养体系。中国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人精神品格的映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