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蓬莱仙阁式的空中道观庙宇,像一幅淡妆浓抹的壁画挂在悬崖峭壁。唐朝诗仙李白一生云游天下,一千多年前,李白到此一游,只是在悬空寺下的岩石上由衷赞叹题写了“壮观”两字。</p><p class="ql-block">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恒山日记》描写悬空寺: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徐霞客惊异写下“天下巨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到此一游写下“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古代旅游达人都发出如此震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五千年历史华夏文明古国,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山西之行,探访了广胜寺色彩斑斓的飞虹塔、应县无钉无铆千年不倒的木塔、大同武州山千姿百态云冈石窟石刻石像,这一朵朵盛开在三晋大地原汁原味古代建筑艺术瑰宝,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初夏的季节,山西气候昼夜温差大,晨雾没有完全消散,旅游大巴载着众游人直奔大同市浑源县,兴趣盎然造访悬挂在悬崖峭壁上悬空寺。跟团旅游,俗称傻子观光,一场没有思想的旅行。不像自驾游,要做足攻略,为什么到此一游,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寄情山水。旅游大巴快到了悬空寺,导游开始介绍悬空寺,在没有出游之前,也大致了解一下悬空寺基本情况。昨夜没有睡好,昏昏沉沉闭目养神,没有在意导游喋喋不休重复千百遍陈词滥调,当导游话锋一转,说道因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每天限定攀登悬空寺参观的人数,今天所有人只能进入景区观景台打卡处观赏悬空寺。我惊讶睁开眼质问导游:为什么不提早给大家预订攀登悬空寺的门票。导游耐心解释道:悬空寺每天限定人数和分时间段登临,全团人要排队大半天才能全部登临参观悬空寺,下一个景点就错过了。我不甘心又问:不能登临,可以放无人机航拍吗?导游马上告诫:所有古建筑寺庙没有经过官方批准,都不容许私自放无人机航拍,否则,后果自负。</p> <p class="ql-block">无可奈何,也只有接受了跟团旅行没有自由的现实,旅游大巴泊车悬空寺停车场,导游牧羊似带领众人进了悬空寺景区,一通过关卡,众人作鸟散,每个人四处寻找最佳角度打卡拍照。我出门携带了单反相机,既然不能飞无人机,总可以拉近距离拍摄悬空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太阳破雾而出,天气晴朗明丽,气候宜人,不冷不热。悬空寺观景台处在空旷的丘陵地带,与峡谷对面悬空寺隔谷相望。我端起相机隔空几十米高空拉近了焦距,远远望去,悬空寺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建在悬崖绝壁半腰间的表面岩层断裂所形成凹陷之中,悬空寺当初距地面百米之高,漫长岁月,山谷堵塞,地面逐步升高40多米,现在距谷底也就60米左右。建筑群体沿山峰的南北走向逐步升高,整座寺院浮在自然凹突的千仞绝壁,如同一艘行驶惊涛骇浪中巨大仿古木船,仿佛随时都有被狂风巨浪颠覆的危险。三座悬空寺院楼台之间,仅靠一条狭窄栈道相连。栈道外便是悬崖万丈,倘若一步踏空,便坠入万劫不复深渊。</p><p class="ql-block">单反相机的镜头清晰观看到悬挂半空庙宇楼台里人影绰若,游人战战兢兢走在栈道如履薄冰,而那些长期生活寺院的僧侣如履平地行走在空中栈道。此刻,太阳高高悬挂在东边的绝壁之上,艳阳高照,清晰透视出木质结构朱红色古寺庙,底部仅靠十多根胳臂粗细的壮木桩支撑整座楼院,褐黄色的崖壁上飞檐层叠,岩石嶙峋,尽显岁月沧桑烙下斑驳印迹,苍劲勾勒出一幅轮廓分明深山古寺的西洋油画。无怪乎,徐霞客细腻描写到“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经胜”。</p> <p class="ql-block">是谁巧夺天工?把一座寺院庙道观悬挂在百米高空陡峭崖石之侧。</p><p class="ql-block">传说当年天师道长冠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言“建一悬空之寺,上延霄客,下绝嚣浮”。</p><p class="ql-block">这位道长在北魏时期改革原始的道教,宣传儒家的“佐国扶民”思想,得到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以天师兼为国师,太武帝发起灭佛运动,冠谦之反对太武帝灭佛活动,冠谦之本是道教天师,却要要建一悬空之寺。玄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基础,主要调和儒道两家思想,形成独特的形而上学的体系。玄为天道,空为地道。“霄客”指代得道的仙人,“嚣浮”指代浮躁的灯红酒绿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灭佛,冠谦之反对灭佛,统治者灭佛,也有可能灭道,许是惺惺相惜,道教天师冠谦之留下遗训。弟子遵照师傅意愿,千难万险,历时43年,公元491年,一座空中飞来的道观寺院落成于唐峪河西岸陡峭的翠屏峰岩壁上,犹如佩戴在刀劈斧削的山崖腰间,面朝东方日出,仰望恒山主峰天峰岭,取名“玄空阁”。</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玄空阁宛如悬挂于深渊峭壁上一幅巨大的壁画,精雕细琢在半山腰上的一组高屋建瓴的浮雕艺术巨作。悬空寺超尘脱俗,上延仙境,下绝红尘,连走南闯北旅游探险家徐霞客惊呼“层楼高悬,仰之神飞。”让人心生敬畏如临深渊,似有悬崖勒马之警示。</p><p class="ql-block">相机聚焦李白在底部岩石题写“壮观”两字,朱红低色“壮”字两横之间,竟然画蛇添足地多点了一个圆点,难道李白写下壮观两字意犹未尽,比别人看到的壮观,还要更多那么一点。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到此一游,竟然没有写诗言志,是叹为观止,还是多那么一点,留给后人回味无穷的悬念,未免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李白题“壮观”两字“壮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直到一千多年后,一个名不见传的清朝诸生邓克劭,游览恒山悬空寺后,欣然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美诗,弥补了李白无诗之不足。邓克劭矗立在悬崖千仞悬空寺,会当凌绝顶,居高临下凌空写下“岑楼缀远天”五个字,将“壮”字多出的一点“缀”得如此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p><p class="ql-block">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p><p class="ql-block">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p><p class="ql-block">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克劭开篇即以陡峭山势和凌空古寺构成震撼人心的画面,石壁如屏高达千仞,古寺仿佛悬浮半空,凸显出自然之雄伟与人文之奇巧。又通过空间转换展现多层次意境,近处是超脱尘俗的佛门净地,远处楼阁与天际相连。岩边弯月与寺院壁画禅意相映成趣。诗人从俯视的视角度画龙点睛,大千世界行人如蚁渺小感,反衬出诗人凌空欲仙的超脱心境,从而完成了具象描绘到精神升华的飞跃,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天衣无缝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全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幽静的山水禅意画卷,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实景与禅意交融,营造出空灵玄远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山水诗审美追求和佛教"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北魏时期千年古刹,静静肃立在峭壁一千五百多年,随着历代的扩建改造形成了“一院两楼”共有四十间殿阁。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 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成为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建筑群。五百多年后,金代开始儒、佛、道三教在此合于一体,方改名为“悬空寺”。“悬”通“玄”字,源于道法,“空”字则对应佛理。这座寺院楼阁不仅是古建筑,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画卷。</p><p class="ql-block">走下观景台来到谷底,靠近悬空寺底部,举起相机镜头聚焦悬空寺三教殿,悬空寺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教主供于一殿共聚一堂,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楔进绝壁中漫长时光的印迹,依然悬挂在恒山翠屏峰的怀抱里,用千年不倒姿态,诠释悬与空的禅机。儒、道、佛本是三种不同的哲学观,甚为诧异三教在漫长历史中,竟能求大同存小异和睦相处,演绎三教合一兼容并包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儒家入世哲学核心理念以“仁”为本,主张通过“礼构建伦理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现实社会是个人实现价值的舞台,需通过道德完善推动社会和谐。倡导建功立业,通过“忠孝信义”实现社会大同。</p><p class="ql-block">道教避世哲学以“道”为宇宙本源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认为人类需顺应自然规律,回归本真以维持生态与内心的平衡。追求内在平和与养生,主张“知足常乐”,反对功利束缚,以自然之道养身心。</p><p class="ql-block">佛教出世哲学基于“缘起性空”,即万物皆因缘和合,本质为空,主张通过修行断除欲望以脱离轮回,追求涅槃解脱。现实是“苦”的投影,需超越世俗幻象证悟真如。以“慈悲度众生”为本,强调因果轮回,通过行善积德超越生死痛苦。</p> <p class="ql-block">远在几百前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师慧远驻锡在庐山脚下东林寺,广为流传虎溪三笑的故事。慧远主持东林寺立誓送客不过虎溪。有一天,陶渊明、陆修静造访东林寺,三人畅谈忘情,慧远送客时不觉越过虎溪,忽闻虎啸警示,三人相视大笑而别。</p><p class="ql-block">东晋高僧慧远(佛)、诗人陶渊明(儒)和道士陆修静(道)三人,皆因谈兴浓厚而意外打破界限,又相视大笑的故事,其历史真实性十分存疑。慧远与陶渊明时代相近,陆修静年龄相差慧远半世纪,但作为象征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经典故事,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与艺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虎溪三笑”成为佛、道、儒思想交汇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仰望悬挂在绝壁上的悬空寺,惊叹悬空寺“奇、悬、巧”。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在山势陡峻如斧劈刀削般的悬崖上,巧借岩石暗托,半插飞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虚实相生,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当地民谣描述其险峻之态: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p> <p class="ql-block">临危崖,悬空挂,如此让人心惊胆颤的空中楼阁,在这峭壁之上风雨不动安如山,见证了北魏灭佛时的惊险藏匿,承受上个世纪初浑源县两次六级以上地动山摇的大地震,悬空寺在地震中安然无损,从骨子里透射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壮观,巍然屹立了一千五百多年,这不得不敬佩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无怪乎,李白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诗句,面对悬空寺,却惊讶作不出一首诗来。</p> <p class="ql-block">在导游规定的时间返回了旅游大巴,没有亲身体验登临悬空寺“飘然意欲仙”禅境,心中万分的遗憾,也只有翻开手机百度,查看这座悬空的寺庙到底暗藏什么玄机?悬空寺《寺志》留下耐人寻味神韵:悬则危,空则妙,似危实安,似虚则实”居安思危哲理理念。豁然所悟,这也许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核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儒、道、佛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奠定今天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舟自横文</p><p class="ql-block">舟自横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