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时间”?看了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就会陷入云里雾里的思维混乱。霍金认为时间起源于宇宙奇点的大爆炸,随着宇宙逐渐膨胀,才有了持续的时间概念。从广义相对论的角度看,如果人类能赶上光的速度,时间是真的可以变慢下来。这些大道理太烧脑了,我想还是回到人类意识中的时间概念上来吧,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时间概念上去探讨。</p> <p class="ql-block"> 人们在快乐的时候,总会觉得时间消逝的很快,如果人们处在难熬的期待之中,就会觉得时间过的真慢。其实我们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却只会选择最关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更多的信息则会被忽略掉,信息被大脑关注的越多,就会形成越深刻的记忆,最值得回忆的那个时段,在个人内心中的时光记忆最美好,我们想象中最美好的日子可能是我们心理上最长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人类目前的技术,尚无法改变时间的长短,“时间”,暂时还是不可逆的变量。可是在图片摄影上,我们却通过不同的手段去尝试着压缩时间。</p> <p class="ql-block"> 日本有个著名的摄影大师杉本博司,在探索时间和存在的观念上做过很多尝试。他拍摄的剧院系列,就是让相机的曝光时间和影片的播放时间一样长,最后拍到了清晰的影院细节,银幕却是一片空白,他认为此时的照片已经收入了影院两个多小时时空变化。杉本博司号称是把哲学思想融入摄影的现代艺术家,他尝试把时间具象化,去探索存在、记忆、永恒这些命题如何在影像中呈现。</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无法欣赏杉本博司拍的图片,因为他拍的不是独特的光影,也不是在记录社会现象,更不是通过图像践行审美观,他在拍观念,把哲学思想融入摄影,在他拍摄的图片里,没有了所谓的“决定性瞬间”,也没有了我们对奇特光影的审美,更没有了针砭时弊的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揭露。观念摄影是没有标准的,那也就失去探讨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国内很多摄影师在利用长时间曝光拍摄图片,或者说慢门拍摄,在风光摄影上应用最多,主要是通过长时间曝光,让流水、云彩、车流、人流等运动主题产生模糊,形成动感。通过长时间曝光,水面会形成雾状形态,车流也会形成光的痕迹。现在还有很多生态摄影师用慢门拍鸟,俗称“拉丝”,把飞行中的鸟拍成动感模糊,画面有朦胧的艺术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长时间曝光拍摄,也算是把时间压缩进平面空间的一种看得见效果的技术操作,但跟杉本博司相比,就可能太具象化了,所以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手段,越不具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摄影方面,操作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还有很多技巧,比如说堆栈拍摄,跟长时间曝光又有很大不同。堆栈拍摄也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拍摄多张照片(几十上百张),然后通过软件整合成一张照片,把每张照片中的不同地方都做了融合处理,理论上也是把一个时间段里的物理变化都压缩在一张照片中呈现,这就有别于所见即所得这样的即时记录照片了,跟我们眼睛看得到的映像有了较大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最流行的是延时摄影。也是在几十分钟或者再长的时间里按设定的间隔时间段拍摄的照片,通过短视频方式,按照人眼观看习惯做成每秒二十四帧图像的视频。同样都是记录一个时间段拍摄对象的物理变化,长时间曝光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浓缩成静止的图像,而延时视频却是浓缩成了动态加速的影像,只是加速了时间和存在的关系,动态效果更好。</p> <p class="ql-block"> 摄影,原本就是记录特定时间下的物质存在的影像,现代摄影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传统文化摄影带来很多变化,越来越多的相机有了多重曝光功能,摄影者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变化存放在一张照片之中,给肉眼营造一种空间跳跃式变化的幻象,也有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 当然,刚才所讲的摄影技巧,只是人为地在人类的视觉效果上对时间和存在做出改变,实际上,没有影响任何时间进程,欺骗的只是我们的视觉系统。</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时间”?我们以为自己都懂,“昨天”、“今天”、“明天”,或者是:“过去”、“现在”、“未来”。其实就在我们思考的当下,秒针已经走过了十几格,在我们回答的时候,秒针可能又走过了五格,“时间”从来不理会我们的召唤,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时间”才是最无能为力的、最无法左右的那个主宰世界的“王者”,“时间”没有回放键,“时间”甚至可以摧毁一切存在,一起敬畏时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