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展: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冯铮

离开香港艺术馆时已经要一点,我在弥敦道找了一家饭店用餐,餐后想着要去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来时就已经了解那里有一个《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的展览。<br>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西九龙文化区,紧挨着维多利亚港湾,于2019年4月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在2022年5月竣工。整个建筑揉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现代建筑,香港现有的城市景观这三大元素,呈现出贯穿古今、融汇中西的独特风貌,既彰显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厚底蕴,又展现着作为国际都市的创新活力,让传统与现代在建筑艺术中完美对话,成为香港文化地标中一抹璀璨夺目的亮色。<br> 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总体呈现“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造型,像一个我国古代的“鼎”,有一种庄重的气质。正门的颜色为朱红色,呼应着紫禁城的红墙;外墙的颜色以土黄色为主,配以米黄、深红及冷灰色,显示出一种庄重和威严。红色大门的每扇门上仿效北京故宫的门钉装饰分布着九行九列81颗玻璃门钉(九是皇室的尊称,所谓九五之尊),并加入了现代元素,在不同的光线下能变幻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正门外广场上排列着20多块有弧度的透光玻璃板,形似故宫门前的金水河。整个建筑有着故宫的神似和气概。<br> 博物馆内有常设故宫展,展品都是由私人捐献的个人收藏,专门有个捐赠说明。另有两个展厅就是《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的展览,要另外购票或购买套票才能观展。 <h5>《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展览视频海报</h5> 中央电视台在多年前录制过一部电视片《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介绍了紫禁城和卢浮宫内的一些文物,现在也时不时的会在央视的各频道播放,我只要知道且时间合适都会观看,从中可以欣赏两座宫殿内的许多珍贵的收藏和历史故事。现在香港的故宫博物馆引进凡尔赛宫内的一些馆藏和博物馆的常设故宫展相结合,用《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为名展出,呼应了央视的《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让观者通过欣赏两宫的收藏这种比较文化了解在17、18世纪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哲学思想、工匠工艺等领域的成就,共同书写中法两国互鉴的精彩篇章。<br> 本次展览由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法国凡尔赛宫联合主办,展览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辖下的“文化艺术盛事基金”的资助,国泰航空为首席赞助,承乾基金和美国运通Centurion为主要赞助,150件展品主要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香港海事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亦提供了部分展品。<br> 紫禁城和凡尔赛宫这两个中法宫廷,虽相隔万里,但在17、18世纪,是中法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两国宫廷的主导下,以法国传教士为桥梁,开启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六位科学家到中国,于1688年到达北京。他们带来的西洋天文仪器和图书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有的留在宫中供职,成为康熙皇帝的科学老师,为皇帝讲授西方数学及天文知识。 <h5>17、18世纪中国的清代皇帝世系图</h5> <h5>17、18世纪法国的君主世系图</h5> 从上面两张由展馆提供的17、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皇帝和君主世系图可以看出,自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开展两国的政治文化交流,都经历了3位皇帝和君主,这是不是历史的巧合,耐人寻味。<br>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推进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带来了法国的文化艺术繁荣;康熙皇帝即位后,在文化建设领域重视教育,引进西方科技,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在这种背景下,两国开展的文化交流,将两个国家、两座宫殿、两种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向了空前的高度。 <h5>亚森特·里戈 《路易十四加冕礼服像》1701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是法国画家亚森特·里戈在1701年画的《路易十四加冕礼服像》。路易十四是法国波旁王朝显赫一世的君王,在位时间长达72年又110天,以"太阳王"自居。在他的统治期间,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凡尔赛宫也成为欧洲宫廷文化的中心。<br> 这幅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法国宫廷的艺术审美取向。路易十四身披的蓝色长袍是他的加冕袍服,腰上佩着加冕宝剑,手中握着倒置的百合花造型的权杖,表现出一种王者风范。背景中红色的帷幕、金色框架的靠背宝座,营造出庄重的氛围,突出了宫廷的富丽堂皇。这是大量的路易·十四画像中较能体现出其王者风范的一幅画。 <h5>《路易十四的宝座设计草图》 1680~1715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是一张路易十四国王的宝座设计草图,草图中央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打败九头蛇的海格力斯英雄,上面手持天平称的正义女神,隐喻国王伸张正义的治国策略。两位天使手托皇冠,法国王室纹章百合花围绕在皇冠的两边,象征着君权神授。这张草图画得非常精致,细节清晰。<br><br> <h5>弗朗索瓦·休贝特·得鲁耶《国王路易十五像》1773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幅有着明亮的色彩搭配、画框装饰华丽的具有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特征的画画的是路易十五。路易十五是一位热衷于艺术的君王,在位期间维持了法国的稳定与繁荣,延续了路易十四时期的辉煌,使法国宫廷成为欧洲的文化时尚中心。他扩大了和中国的文化经贸,促进了两国多方位的交流。但在后期由于国内矛盾的加剧,国力受损,埋下了大革命的隐患,中法交流一度受到挑战。 <h5>安东万·弗朗索瓦·卡莱《国王路易十六加冕礼服像》1779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是路易十六的加冕礼服像,和路易十四一样的姿势,可见在法国皇室加冕时的造型有统一模式。路易十六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尽管他在位时试图通过改革缓和国内矛盾,但由于波旁皇朝的君主分封制度属性和日益恶化的阶级矛盾决定了他回天乏力,最后爆发大革命。于1793年,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判为叛国罪而推上断头台。9个月后,皇后玛丽·安东尼也以叛国罪被推上断头台。路易十六在位时,继续推动着中法的交往,使法国宫廷和贵族中的“中国风尚”热度不减,但随着波旁皇朝的覆灭,中法宫廷交往中断。 <h5>佚名《1782年的法国王室家庭成员》1782 凡尔赛宫收藏</h5> 路易十六和玛丽·安东尼在1770年成婚后,一直盼望着生个儿子,直到1781年的10月22日才迎来了“法国王太子”路易·约瑟夫·泽维尔·弗朗索瓦的出生。画中表现的是法国王室成员围着王太子的画面,包括画面左侧的国王弟媳、普鲁旺斯伯爵夫人,背景中穿绿裙的国王妹妹伊丽莎白夫人等,好不热闹。看着这幅画,我想起了2024年在上海东一美术馆看《最后的贵族》的画展,其中有两幅画印象深刻,也是画的王室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画面。一幅是荷兰裔瑞典--奥地利画家马丁·范·梅藤斯在1756年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哈布斯堡家族的玛利亚·特蕾莎与其十三个子女的肖像》,画中一共出现了15个人,皇帝夫妇俩和13个儿女;另一幅是奥地利画家威廉·伯兹在1781-1782年画的《托斯卡纳大公彼得罗·利奥波德家族肖像》,画中一共出现了12个人,同样表现的是王族一家和和美美的场景,看得使人暖意融融。<br> 这位皇太子虽出生在凡尔赛宫,而且以约瑟夫二世命名,但这些并未给他带来好运。在他五岁起就常常发烧,直到1789年的6月4日,因肺结核病逝在默东城堡,只活了7岁半。<br><br> <h5>(传)皮埃尔·丹尼·马丁《在凡尔赛宫、橘园和百步阶梯前的狩猎情景》1695-1705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幅画的作者不详,展方认为传说是法国画家皮埃尔·丹尼·马丁,因为他出生于巴黎,擅长历史、战争、狩猎题材及皇家宫廷等景观的绘制。整幅画呈现了一个狩猎和宫廷相结合的宏大场面,前景是一群穿着色彩各异的狩猎的贵族,中远景是绿树成荫和规整的宫殿,层次丰富;天空中白云轻移,与地面的景致相互呼应,增添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真实感。 <h5>《云龙纹座屏》乾隆年间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座屏风出自清宫廷造办处,以龙纹象征皇权的威严和尊贵,以云纹营造神龙遨游天际的意境,见证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文化及审美。<br><br> <h5>路易十四致中国皇帝的信</h5> 这是一封路易十四致中国皇帝的信。1688年,路易十四再次派遣使团出使中国,并写了一封信给康熙皇帝,由于种种原因,这封信最终没能到达康熙手中。信中是这样写的:<br><br><div> 1688年8月7日写于马利<br> 至高无上,最为优秀,最为强大,最为宽宏大量的君主,我们极亲爱的好友,愿上帝给您带来圆满的结局,为您的伟大增添光彩。得知陛下希望身边及国家内拥有大量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六位我国臣民、造诣高深的数学家前往,向陛下展示科学中最奇特的发现,尤其是由我们位处美丽的巴黎市的著名科学院所获得的天文观测成果。然而,横亘我们与贵国之间的大海海难多发,远航耗时且颇为危险。为满足陛下您的愿望,故我们采取另一计划,派遣其他耶稣会神父,同时也是我们的数学家与叙利伯爵一起,取道更短、危险性较小的陆路,这样将成为第一批面见陛下的人,这也代表了我们对您的珍重以及我们之间的超凡友谊。如此一来,当叙利伯爵回来后,我们便可忠实地发表您一生中最令人敬仰和卓越的事迹了。再次,我们向上帝祈祷,想求他给您带来幸福的结局,为陛下的荣光再添辉煌。 <div> 您最亲爱之好友,路易<br><br> 路易十四在1685年派遣第一批六位使节前往中国,由于路途遥远,于1687年到达中国的浙江宁波,康熙皇帝于1688年在紫禁城接见了他们中的五位(有一位在途径泰国时被泰王留下),并将其中的白晋、张诚留在身边,向他们学习数学和几何。由于当时信息传送的滞后,所以路易十四误以为这批人可能遭遇海难,遂再次派遣使节前往并致信康熙。可见当时中法两国的交往之深。</div></div> <h5>(开光山水花卉纹壶)凡尔赛宫收藏</h5> 这把藏于凡尔赛宫的银制水壶是中国的工艺品,制于1680年,通过贸易销往暹罗(今泰国)。1686年,暹罗使节出使法国时作为礼品送给路易十四。经过法国的两次颁布销毁银器的法令后,这把水壶尚得以保存至今,足见法国宫廷对中国工艺品的喜爱,也显得极其珍贵。<br> 这把水壶是一个六边形的造型,银质錾刻鎏金工艺,体现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技艺。高浮雕镀金图案雕刻着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常见的装饰题材。此壶在被凡尔赛宫收藏后,壶底添加了王室盾形徽章。<br><br> <h5>亨利·特斯特朗根据查理·勒布朗草图作《科尔伯向路易十四介绍法国皇家科学院成员》凡尔赛宫收藏</h5> 路易十四根据首席财政部长让·巴蒂斯特·科尔伯的建议,于1666年创建了法国皇家科学院,科尔伯负责组织和管理相关事务。图中坐着的是路易十四,站着穿黑衣服的是科尔伯,在向路易十四汇报。众人中还有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和光波动学说的荷兰籍科学家克里斯提安·惠更斯以及对木星和火星观测成果闻名的意大利籍科学家、巴黎天文台首任台长 乔瓦尼·多梅尼克·卡西尼。 <h5>允禄1766年编撰《皇朝礼器图式》(仪器)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部由允禄(庄亲王)主持编撰的《皇朝礼器图式》是清代官方修编的一部重要典制文献,在 “仪器”篇中,收录了官方使用的各类科学仪器,包括法国等欧洲的重要科学仪器,特别是用于测量天文、计时方面的仪器。统一了这些仪器的形制、用途、规格及适应场景。图像对应文字,清晰易懂。这一切彰显了清代官方对科学仪器的认知、制造水平及礼仪制度中的科技应用。书中强调“皇权天授“,融入了中西科技的交汇和发展,制定了标准化和图谱化。是一本中国古代科技“礼制化”的典型范本,它对研究18世纪中西科技交流、宫廷文化和推广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可以比肩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 <h5>路易·沙皮托《“沙皮托”款提环赤道公晷仪》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是一款由法国仪器制造商路易・沙波托用黄铜制造的《“沙皮托”款提环赤道公晷仪》,仪器的子午圈上镌刻有“CHAPOTOT A PARIS“铭文,表明其品质。这款仪器是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6位法国科学家来中国晋见康熙皇帝时奉上的30件见面礼中的一件,可以通过日光测出时间。 <h5>(南怀仁款浑仪)故宫博物院收藏 </h5> 南环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学知识的启蒙老师,比利时人,是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为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康熙皇帝很是赏识他,命他执掌“钦天监”,这个部门相当于现今有关天文历法的观测、编制、发布和教育的综合性部门。这款仪器用于演示太阳、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等天体运动。 <h5>约瑟夫·马利·维恩《聖方濟各•沙勿略乘船抵達中國》1753 凡尔赛宫收藏</h5> 图中画的是圣方济各·沙勿略在1551年登陆中国广东省台山市西南部的台山上川岛时的情景。1540年,作为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的方济各·沙勿略受葡萄牙国王奥若三世派遣,以罗马教宗保禄三世的名义前往亚洲传教。先后抵达印度、新加坡、马六甲、日本,1551年登陆中国台山上川岛,因当时明朝海禁森严,未能进入内地,于次年病逝在岛上。想想当年那些西方的传教士跋涉千里,传播宗教和科学知识,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不朽的贡献,最后客死他乡,真是蛮感动的,这或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h5>折射望远镜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是欧洲制作的折射望远镜,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实物例证。这款望远镜除了用于地面观测外,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反映了当时欧洲光学技术水平和工艺审美,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br> <h5>迈克尔·巴特费尔德(“巴特菲尔特”款半圆仪)。故宫博物院收藏</h5> <h5>路易·沙皮托(“沙皮托”款平板仪)</h5> 上面两件也都是欧洲制造的地理测绘仪器。 <h5>《转花变字水法问乐钟》故宫博物院收藏</h5> 在我们一般的印象里,钟表都为欧洲人制造,其实在康熙年间,由于中西方的交流,广州就有了制钟技艺,这座钟就是由广州官方制作的,称为广钟。广钟的特点是主体用黄金打造,配有珠宝、法郎装饰,钟体雕刻繁复精美,线条流畅。<br> 这座钟的名称点明了其具有“转花、变字、流水、奏乐”的功能,体现了西方钟表艺术与中国传统装饰审美的完美结合 <h5>朱利安·雷诺《怀表》1750-1755 ,比埃尔·雷诺《圆规矩箱表》十八世纪中期,巴尔萨扎·马蒂诺《怀表》十八世纪早期,故宫博物院收藏<br><br></h5> 上面的三件钟表都是由18世纪欧洲人制作。 <h5>巴尔萨扎·马蒂诺《黒漆彩绘钟》十七世纪初~十八世纪初,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座钟由欧洲人巴尔萨扎·马蒂诺制造,进入清廷后,由内务府进行改制,保留了巴尔萨扎·马蒂诺的机芯,而面板则由内务府造办处用黑漆面板进行更换。清朝的造办处在康熙时设立,专门从事制造皇家御用品,一直运营到1924年终止。 <h5>《西洋仕女图画珐琅屏风一对》清中期,故宫博物院收藏</h5> <h5>《西洋仕女图画珐琅屏风一对》清中期,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是一对硕大的铜胎珐琅彩屏风,展方猜测可能由广东专门为清宫制作。如果由广东上彩的话,那一般是称为“广彩”;而若称为“珐琅彩”,在清廷那就只能是在景德镇御窑制胎,北京宫廷造办处上彩。“珐琅”其实是一种玻璃质地经煅烧熔炼后形成的一种熟料,磨碎成粉状与水、或油、或透明色胶、或树脂调和后描绘在胎体上再烧制成器。法郎熟料最早是由西方传入广东口岸的,其制品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上海博物馆东馆陶器馆里的常设展览中就有清乾隆年间景德镇窑的“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和“珐琅彩龙凤双联瓶”展品。对此感兴趣的倒是可以去看看的。<br> 据介绍,这对屏风上共有四件钟表,一只怀表,一座小一点的座钟,两座落地大钟,几个仕女在玩耍。可能是我眼拙,怎么看也没看出来有四件钟表。 <h5>亚历山大·罗斯林1768《亨利·贝尔坦像》凡尔赛宫收藏</h5> 亨利·贝尔坦在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在路易十五时候担任过财政大臣,在路易十六担任过国务大臣。这个人极度爱好中国的儒家文化和礼仪制度,是路易十五“中国热”的关键推动者。他秉承将中国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物引入法国的理念,资助出版了耶稣会传教士冯秉正神父的12卷本《中国通史》,推动了中法科学文化的交融发展。这是他为数不多的画像中的一幅。 <h5>碌碡(《胤禛耕织图》)故宫博物院</h5> 《耕织图》最早起于南宋,于17、18世纪传入欧洲。法国皇帝从中受到中国劝课农桑的启发,也思考其本国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幅图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由宫廷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而作。画中描绘了农作物从播种到收成、养蚕缫丝到纺织的全过程,与18世纪法国的重农学派提倡重视农业生产的理念有相通之处。最为奇特的是画中那个犁田人据说是雍正皇帝本人,当然谁也没见过雍正,或许是从画的配诗中推测。 <h5>法国塞弗尔瓷厂制造,查理·尼古拉斯·多丁彩绘1759~1760《开光花卉人物图两截瓶(一对)》故宫博物院收藏<br></h5> 这种款式的花瓶现在不多见,形似我国商代的一种称为“觚”的制酒器,开口似花瓣一般,瓶中图案上的人身穿精致的洛可可风格的衣服。整个花瓶的造型、图案布局、装饰手法借鉴了中国瓷器元素,并给予了一定的变形。法国塞弗尔瓷厂生产的产品专供皇室及贵族,有较高的声誉。 <h5>中国景德镇制《彩绘描金徽章纹盘》(路易十五的凡尔赛宫餐具套装)凡尔赛宫收藏</h5> <h5>中国景德镇制《彩绘描金徽章纹袋盖罐》<br>(路易十五的凡尔赛宫餐具套装)凡尔赛宫收藏</h5> 这套餐具是清乾隆3~5年由法皇路易十五委托中国景德镇烧制的,是凡尔赛宫使用的第一套由中国制造的瓷餐具,也是中国烧制的第一套带有法国皇室徽章的餐具。餐具采用青花,釉上彩绘描金瓷,看上去细腻温润,大气端庄,完全的欧洲风格,可见当时中法两国的交流之深之广。<br><br> <h5>《开光花果图潘趣酒碗》软瓷、彩釉描金,1753年由法国文森瓷厂制造,让·克劳德·迪普莱西设计,皮埃尔·路易·飞利浦·阿尔芒彩绘。凡尔赛宫收藏<br><br></h5> 这只碗是法国第一只烧制的潘趣酒碗,所谓潘趣酒就是一种混合了多种水果和酒精的饮料,深受18世纪欧洲贵族的青睐。酒碗采用“开光”技法,彩绘装饰,描金工艺,突出了碗的华丽、精致和高贵。文森瓷厂是法国早期重要的陶瓷生产地,法王路易十五在1751年向其订购了1749件晚餐及甜点成套餐具,其中就包含了这只酒碗。 <h5>《开光花园图狮首耳高足瓶》(一对),1780年由法国塞弗尔瓷厂烧制,安托万·约瑟夫·沙皮伊和热纳维埃夫·塔杨蒂耶设计,亨利·马丁·普雷沃描金。凡尔赛宫收藏<br></h5> 这对花瓶是法国塞弗尔瓷厂掌握了“硬瓷”烧制技艺后烧制的,受中国风格的影响,瓶中描绘了中国风的花鸟。采用开光工艺,所谓瓷器的开光,并非是宗教意义上通过诵经、洒净仪式的“开光” ,而是在瓷器表面用线条精心勾勒出特定形状的区域,然后在该区域内描绘各种图案的一种工艺。 <h5>《彩绘描金花卉碟》1786年由法国塞弗尔瓷厂烧制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这只碟子由法国塞弗尔瓷厂烧制,它和许多流入清宫的瓷器一样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流入的,据展方介绍,至今仍是一个谜。不过17、18世纪中法两国的交流如此深入和宽广,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这种器物的流通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h5>弗朗索瓦·休贝特·得鲁耶1764《庞贝杜夫人像》 凡尔赛宫收藏</h5> 庞贝杜夫人在法国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是路易十五的情妇、知己。她出生在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有着姣好的容貌和超高的智慧和适时的机遇。1745年在凡尔赛宫遇见路易十五,从此开启了她的传奇一生。她大力推崇洛可可风格和中国风尚,支持建立塞弗尔瓷厂,庇护和资助伏尔泰等思想启蒙运动学者,参与国家外交和军事事务讨论,是一个能影响路易十五的女人。但这幅画像看上去觉得像一个中国的村妇。 <h5>中国景德镇制仿哥釉瓶《香水喷泉》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件装饰精美具有洛可可风格的花瓶由中国的景德镇烧制,是已知迄今为止唯一一件路易十五所拥有的一件中国瓷器。路易十五一直把它放置在他的衣帽间内,让香氲弥漫在衣帽间内的衣服上,可见他生活的精致。 <h5>《缠枝莲纹狮首耳桶式瓶》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只瓶子是用低温烧制的珐华器中的一种,称为“绣墩”。以景德镇的产量为多。绣墩其实是一种凳子,以前家景殷实的人家家里一般都有几只这种陶瓷的凳子,只不过不叫“绣墩”,而是叫“石鼓凳”,因为凳子的中间一般都是鼓出来的,放在厅里、天井里或阳台上。这只绣墩到了法国宫殿里,被进行了改造,加上希腊风格的金属装饰后,贴近欧洲的文化审美,成为了一件观赏品,名称也变成了花瓶。我看上去它的造型和装帧与新近出土的我国三星堆的人面相似。<br><br> <h5>米歇尔·巴泰勒米·奥利维尔1765《宫殿里的英式茶会》 凡尔赛宫托管于卢浮宫<br></h5> <h5>法国塞弗尔瓷厂烧制,路易·弗朗索瓦·雷科彩绘 1774 《彩绘描金人物图茶具》 凡尔赛宫收藏</h5> 上面的两件展品要联系起来看,前一件是“宫廷里的英式茶会”,9岁的莫扎特在茶会上弹奏,而贵族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在品茗,把玩着精美的茶具,在画的下方一只小狗一动不动的沉醉在音乐中。在当时,法国已能烧制“硬瓷”。所谓“硬瓷”即在茶具里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具也不会爆裂的瓷器。所以法国的塞弗尔瓷厂为皇室烧制了许多生活中的瓷器,上图的那套茶具就是由塞弗尔瓷厂烧制并被路易十六所珍藏。而当中国的茶叶销往欧洲,旋在欧洲引起饮茶热潮。描绘着中国风格的人物、山水、花鸟的欧式茶具里飘荡着中国茶叶,两两相配,相得益彰,喝中国茶成为了宫廷生活的一种时尚。<br><br> <h5>法制1783年 《菊花纹壶》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h5>《菊花纹壶》底部</h5>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只金胎画珐琅《菊花纹壶》曾一度被认为是广东烧制并送到清廷的。后来专家在壶的底部发现一小小的红款,由法国的著名珐琅彩绘工艺师科托签署。仔细看才看得出是在中间“乾隆年制“的上方,黄白交界处由极小的几个字。其实它是由法国的让·丹尼·多弗尔做的胎体,法国人约瑟夫·科托彩绘,具体哪家瓷厂烧制不详。1774年,乾隆皇帝曾下令要制作一批“洋珐琅”器皿,广东官员即下单法国,法国人科托根据要求在金胎上绘制了具有中国风的菊花图样。1784年,此壶被送达北京清廷。<br><br> <h5>法国 1776~1780 《摺扇》 凡尔赛宫收藏</h5> <h5>让·马克·纳蒂尔1748 《阿德莱德公主执扇像》 凡尔赛宫收藏<br></h5> 中国的摺扇在16世纪经由葡萄牙人传入欧洲后,即在欧洲人中产生了兴趣。17世纪,折扇开始在欧洲上流社会的女眷中流行。法国借鉴了中国的折扇风格,制造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折扇,使折扇成为了宫廷女性的生活标配。上面是路易十五的女儿阿德莱德公主手持折扇的肖像。 <h5>让·马克·纳蒂尔工坊 1748~1762 《马利·莱什琴斯卡路易十五皇后像》 凡尔赛宫收藏</h5> <h5>马利·莱什琴斯卡等1761 《南京市集》凡尔赛宫收藏</h5> 18世纪的法国,一股“中国热”从皇室贵族流行到民间富商,热衷于收藏中国的艺术品。而这股“中国热”的推手,正是路易十五皇后玛丽·莱什琴斯卡,也就是前一幅画中的人物。 玛丽·莱什琴斯卡将自己在凡尔赛宫的私人套房布置成了“中国厅”,厅内贴满了描绘中国风格的壁纸和油画,《南京市集》就是厅内八幅中国油画之一。这幅画有多人创作,据说玛丽·莱仕琴斯卡也是创作者之一。 <h5>潘廷章画稿,查理·埃鲁瓦·阿瑟兰画师,法国塞弗尔瓷厂烧制1776《乾隆帝瓷板像》 凡尔赛宫收藏</h5> 这幅乾隆皇帝的瓷板像很有意思,怎么看都有点像外国人。据展方的介绍:在清宫供职的意大利耶稣会人士潘廷章曾画过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被法国国务大臣贝尔坦要求其带往法国,由皇家塞弗尔瓷厂在1776年烧制成瓷板像,收归法王路易十六所有,并悬挂在书房内。在1779年,路易十六又从塞弗尔瓷厂收得一幅相同的乾隆皇帝瓷板像,作为礼物赠予乾隆皇帝。塞弗尔瓷厂还根据这幅画像烧制出了多尊乾隆皇帝的全身瓷像,其中至少有13尊成为法国皇宫贵族的收藏。<br><br> <h5>法国塞弗尔瓷厂烧制,路易·弗朗索瓦·雷克彩绘,让-克劳德-托马斯·迪普莱西金属饰件1775~1776《彩绘描金中国人物图镶铜镀金高足蛋形瓶(一套)》凡尔赛宫收藏<br></h5> 这三件瓷瓶中的园林、建筑、人物图案反映的是中国风俗和元素,却是由法国人描绘和烧制。这些图案中的中国元素对法国的乃至欧洲的艺术家影响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两国的交往已经非常的深入和广泛。<br><br> <h5>清中期《耕织图玻璃画》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h5>18世纪中期《西洋人物图玻璃挂屏》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上面两幅是“玻璃画”。所谓玻璃画是在玻璃的一面画画,观众从另一面欣赏画面。在乾隆年间,由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将玻璃画传入中国,而后传教士王致诚也常常为皇帝绘制玻璃画。两幅画,前一幅画色彩清淡,透光度较高,反映的是清代的男耕女织;后一幅油彩浓重,反映的是欧洲居家风尚。 <h5>宫廷画家《平定回部献俘》(印本平定西域战图) 故宫博物院收藏</h5> 1755年,乾隆皇帝对西域发动了平定叛乱军事行动,到1759年,平定了西域的准葛尔部叛乱和随后的大小和卓之乱,将西域改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div> 1764年,乾隆皇帝命在清宫供职的法国耶稣会士画家王致诚及其他的欧洲耶稣会士画家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等人一起绘制清军凯旋班师的宏伟场面,画中采用了透视技法。整套画稿有十六幅,后送至法国巴黎制作铜版画,历时十二年方刻印完成,弥足珍贵。现在看到的这幅画是仿制的。<br></div> <h5>尼古拉·德·拉吉利叶赫 1724~1725 《伏尔泰像》凡尔赛宫收藏</h5> 这是伏尔泰的画像。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级思想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他以犀利的批判、卓越的才智和广泛的著述深刻影响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思想进程,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伏尔泰通过传教士介绍中国的书籍,对中国有了较深的了解。他在他的《哲学书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的仰慕,称乾隆皇帝是一位开明、理性的君主;赞赏清朝是仁爱、公平、奉行法治的国度。由于伏尔泰主张人生而平等,提倡法治、崇尚自由,以至于后人将许多不是他说的警句也误认为是他说的了,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加持,以讹传讹得厉害。如我们要引用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然定会贻笑大方。<br> 尼古拉·德·拉吉利叶赫画的这幅《伏尔泰》,人物表情平静、目光正视前方,流露出一种睿智、从容的气质,与他作为思想家的气质十分契合;贵族服饰细节精准,蓝色外套搭配金色纽扣,白色蕾丝领口和袖口展露出优雅和贵气;发型流行着当时的欧洲气息。整体装扮体现了18世纪法国上层社会的着装风格和审美。 <h5>维多利亚港远眺</h5> <h5>中环远眺</h5> 看完展品,离开展厅来到平台上,暮色四合。远眺维港,天边翻滚的乌云中一缕强光刺穿云层把一抹亮色洒向海面,几艘货船犁开微澜的褶皱缓缓驶去。对面中环内的幢幢大楼已是星星点点点亮了灯光,中银大厦、国际金融中二期的尖顶又被雾霾笼罩着。近处花园内的绿植被灯照着尚能分辨出颜色,空气中仍漂浮着湿润的气息,是到了倦鸟归巢的时间了。<br>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的展览加上前面的故宫常设展也要看了三个多小时,展出的藏品虽然不怎么多,但也让观众看到了凡尔赛宫的藏品上的中国人物、风景和文化,紫禁城的藏品上也有着西洋人物、风景和文化。两国不仅相互欣赏,还互相学习,更是相互成全,促进本国的文化融合,收获还是很大的。展览虽然是展出了两国收藏的一些藏品,更是让观众了解到中法两国在17世纪就有了广泛的科技文化交流,而这种交往在当今世界共同体的进程中将会进一步扩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