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一晃60年过去了,65年的夏天,是我们的中考季。</p><p class="ql-block">那一年,中考有一场重大改革。而这改革的红利只有我们这一批学生,是唯一的一批。</p><p class="ql-block">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的上一届中考要考:语文、数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当时有句口号: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而我们这届快毕业考试时,突然得知理化不考了,外语不记入总成绩。学校期末理化考试记录在册。对理化、外语不好的同学真是喜事一桩,而各科都好的同学真挺失落。</p><p class="ql-block">和我家先生聊起中考,他竟都不记得了。于是我絮絮叨叨说起了当年我的中考:我们是在本校考的,监考老师是外校或应届师大毕业生。总之都不认识。</p><p class="ql-block">那年爸爸在梨树、榆树搞社教(我初二时就去了),因此,我中考只有妈妈一人助力。妈妈给我借了一本中学老师的语文书,那本书上有那位老师标注的主题思想、重点句子,名词解释、段落大意等,应该是个女老师,字很娟秀。</p><p class="ql-block">考试前一天,妈妈给我借了一块手表。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手表给我用,偏偏借了一位女老师的表。</p><p class="ql-block">考试当天,我骑着妈妈的26永久自行车,开开心心去学校参加考试。没一个家长送孩子,更没有陪考的。心无波澜,平平常常,只是多了一只表、有了座驾。</p><p class="ql-block">第一节考语文,不同以往语文试卷,只有两道作文选题:1、我最喜欢的一首歌,2、是毛主席教导我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在校时我写过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我写的是《国际歌》。那篇文章我写得很用心,一向作文批改苛刻的齐老师也说我写得好,但他说他夫人给我画龙点睛成为范文,在校广播室播出,走廊壁报展示。可想把该文搬出却丢失了很多记忆。因为当时写时可以翻找国际歌的产生、巴黎公社的影响。还是第二个选题吧。考试出来齐老师问我,我仔细回忆复述给他,他说还行,我能给你90分。</p><p class="ql-block">政治考试我的优势是时事题,大多数同学都没答上。我因爸爸在搞社教,偏得了。</p><p class="ql-block">监考有一个显得很小的年轻人,个不高,戴黑框眼镜也掩盖不住他的稚嫩。我在第一排从不回头,监考老师几乎不管我。可数学时那个小老师不知为何毎每看我的数学卷都会敲敲桌子,有两次他还把我答完的卷子拿起来看,放下时也会敲敲桌子。我抬头看看面无表情的他,再继续答题。数学卷我检查三遍,两道附加题也做得很顺利。看看表,还有几分钟下课了,感觉无所事事的,开始巡视考场,大家都在埋头答题,我放下了卷子,收起了笔,开始等铃声了。这时那个小老师又奔我来了,我以为他要收卷了,可他手指直接指向了运用勾股弦定理的一道题。我把算式列出来了,但忘了解了。我赶紧拿出笔准备解时,下课铃声响了,那小老师气哼哼地第一个抢了我的卷!那小老师看我解题挺好,敲桌子是想提醒我,那知不解意呀!数学除那道忘解的全对。</p><p class="ql-block">考外语,当时学的是英语,英语不计成绩,没太重视,不到半个小时就答完了,但不让交卷,耐着性子等到半小时,第一个交了卷,跑操场玩单杠去了……</p><p class="ql-block">65年7月15日到学校取录取通知书,学校人不多,取通知书也没遇到谁,也没问谁都考哪了,一看自己是长春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就一张白纸上印的那几个字,跟老师连谢谢都没说转身就走。收到录取通知书,没有一点惊喜。</p><p class="ql-block">(当年教改,要提高教师待遇,师范优先录取。必须第一志愿,而我压根没想过入师范就会当老师。在《我是怎样当上老师的》一文中有详解)</p><p class="ql-block">从东大桥走到七马路大娘家,问问宝石哥(和我同年中考)一进门看他剃了个光头,吓一跳,他说过:考不上我就剃光头。我都不敢问了,他说:你考哪了?我说师范。他说他考的是汽车厂技校。我说:你不说考不上剃光头,你考上了还剃光头,净吓我。在大娘家吃完午饭,磨磨蹭蹭三、四点才往家走。</p><p class="ql-block">走到人民电影院时看到《青春之歌》在上演,买了张票就进去了。初中一年读的书,想看看书和电影的差异。没想到真看进去了,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那有……”响起时,我竟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从电影院出来,天完全黑了,我沿着清明街走到民康路,回到家时八点多,妈妈急坏了,以为我没考上,不敢回家呢。</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我再次奖励了自己。小学毕业在儿童电影院看的《王子复仇记》,中学是《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当了老师,不负那借我书、借我表的老师。我成了“赤脚医生”,无证行医四、五年,未负妈妈的座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