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9652174</p><p class="ql-block">文 字:征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北京游览长城后的第二天,在陪岳母步行前往颐和园东宫门的路上,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高高耸立的“涵虚”牌楼。“涵虚”这两个字就这样第一次闯进了我的视野,并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谓“涵虚”?带着这个问题,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颐和园,希望能一探究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了苏州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和意境,在清乾隆年间建成的一座大型的皇家山水园林,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漫步在园林内游览、观察,仔细了解相关建造的内容和景点介绍。逛了一天下来后,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大概有了些许的收获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这座充满东方美学韵味的皇家经典园林,在山水布局、建筑营造等方面均充分体现了“涵虚”之意境。因自己在京时间匆忙,且才疏学浅,关于“涵虚”在颐和园表现形式的理解,感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指正。</p> “涵虚”之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涵虚牌楼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外,是颐和园的标志之一,也是北京现存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在前往颐和园路上,路经涵虚牌楼时,我驻足拍照,一位老者曾问我,“涵虚”为何意?我竟一时回答不好,他随后为我简要地说了几点。表达谢意后,我继续前行追赶远处的岳母和妻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涵虚牌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牌楼上“涵虚”二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涵”为包容、包含之意,“虚”即空,代表宁静幽远、恬静无为的境界,寓意着颐和园包涵了太虚之景,山高水阔。反映了历代以来文人墨客对山水意境的至美追求,皇族更不例外。</p> 湖山相映之“涵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湖面浩渺,水域的面积占园区四分之三,广阔的水面倒映着万寿山及周边建筑,山水交融,虚实相生,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确实体现了“涵虚”中包容万象、山高水远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园内以“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两湖内建造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这些岛屿在湖面上若隐若现,如仙境般虚幻缥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空灵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颐和园游玩,水的感觉让人难忘,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漫步湖堤,还是划船湖上,水的特性——至柔至刚、包容万物、澄澈映物、流动不息,均能引发人们“上善若水”的哲学思考。结合皇家园林的恢宏与自然山水的灵秀,“涵虚”之境自然催生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表里俱澄澈”等空灵悠远的诗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悠然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湖的“涵虚”意境,绝非一片普通水域,而是一个融合了自然造化与人工匠心、空间营造与时间流转、视觉享受与心灵感悟、哲学理念与诗情画意的极其复杂而精妙的审美整体,是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意境深远”美学理想的典范之作。正如乾隆帝在《昆明湖记》中所期望的:“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最终达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至高境界。</p> 建筑营造之“涵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从十七孔桥路过,登临南湖岛涵虚堂上凭栏眺望,佛香阁高耸于山林之间,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庄严而又空灵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将万寿山和昆明湖连接起来。漫步长廊,一边是湖光山色的实景,一边是廊内彩绘所展现的虚幻故事世界,虚实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南湖岛最高处遥望佛香阁,面对浩渺清澈的湖面,人的视野变得开阔,尘世的纷扰似乎被涤荡。这种“虚”和“净”的环境,引导人产生“澄怀”的状态——内心宁静、空明。在这种状态下更容易体悟宇宙的浩渺、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生的哲理。这是“涵虚”意境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似乎有一种无穷的魅力,以水为虚、以山岛堤桥为实,虚实相生。它是空间层次营造的非凡艺术,是承载四季、展现流转不息的时间艺术,它是引导人们澄怀静观,体悟天地大道,获得精神升华与审美愉悦的心灵艺术。与许多年前在巴黎观赏过的、充满卡迪尔几何对称张力的凡尔赛宫后花园相比,我更喜爱颐和园蕴含东方哲学的“涵虚”意境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虽建造在北京,却似江南梦里水乡,给人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还能遇见那位慈祥的老者,我定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怀相述,敬请点拨指正,并感谢他的提问让我有机会领略到了山水园林绝美的哲学意境,否则整天游览下来,也就是看个热闹,与营造园林的思想精髓定会失之交臂了,这下我感觉算是遇见高人了,真不愧是高手在民间啊。</p> 感谢您的雅赏! <p class="ql-block">图片:蕤秀、征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