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邱东晓</h3> 收藏的乐趣、知识的浩瀚让人富有和充实,也会给予人安慰和心灵寄托,让人感到振奋甚至重生。收藏从表面看是人与物发生着直接的关系,其实不然,这种关系是隐匿的、复合的,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再生。结合参观“嘉兴2025全国电力行业第六届集邮展览”,谈几点感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方寸开始的属性演变思考</b></p> 众所周知,从1840年英国“黑便士”诞生至今,方寸邮票历经了从邮资凭证到“国家名片”的身份跃升。它从政治、政权载体演变到今天文明交流的媒介,记录了很多的历史,甚至是一整段历史的重现。本届邮展邮品之中有非常多这样的记录,可以说一枚邮品就是一个故事,看着使人有产生好奇心和历史的负重感,比如今年非常重大的一个主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李宏先生的一组《天津沦陷,邮政蒙羞》让我倍感悲愤!这件因为被日寇占领而被撕开又被邮局重新封好的邮品,展现的不仅仅是日寇的蛮横霸道,撕开的也不仅仅是邮件,而是对国人的凌虐和欺凌!这就是历史,被一件小小的邮品记录了下来,它是一件铁证,让此次的邮展有了鲜明的主题特征。 当然这样的邮品很多,我对收藏者们表示敬佩。到了今天,这样的属性有了质的改变。比如“国家名片”,《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水电之歌》《抗震救灾》《新中国电力》等等,它展示的是国家的百年巨变,展现的是人民的奋斗不屈,展现的是电力的辉煌之路。这些主题,能从方寸的邮票、小小的邮品中得以展现,体现的不仅仅是历史基因,更是艺术的创造、精神的升华。所以可以肯定,集邮这个收藏界的品类,它的特殊地位不容小觑。 那么从这里我的思考是:收藏必须跟着时代特征而转变,而主题收藏的意义或许更大于撒网似的收藏。也就是在收藏之中要有选择性的主题,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这样,才可以成为业余中的专业收藏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集邮这类“慢审美”的思考</b></h3> 随着社会的发展,“快”成了时代的一个标签。各种快节奏、快阅读、快感受成了生活的日常,而以往的静心、凝神的“慢生活”渐渐变得奢侈。而集邮正是这种“慢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它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每一枚邮品的细节,哪里有特殊意味?哪里是变化?哪里给了不一样的感受?这些都是需要经过“慢审美”才能有收获的。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有一句话叫作:读书,是快节奏生活的“减速带”。其实集邮也是,否则那些“珍品”就发现不了,比如这次展出的几件珍品,都是因为在慢慢审视中发现了“不同”而成为珍贵的品类。它被收入囊中的快乐不是一般的快乐能够比拟的。这才是深度的感受,在当下的快餐式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而这就是我们需要宣传和提倡的,它提供给我们的思考极为深刻:为什么山珍海味都有了,而从心底里涌现出来的快乐却越来越少?答案是:不是越来越少,而是你不愿意静下心来,去慢慢发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业性收藏的集贤模式思考</b></h3> 本届邮展已经是全国电力行业举办的第六届,可以从中看到这种行业性集贤模式给了电力收藏家更多的展示平台和交流机会,也给与了电力行业一种新的企业文化风貌——这非常难得!展品中不乏电力主题的邮品,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一种“反哺”。电力行业给了电力收藏家收藏的爱好支撑,电力收藏家也给与了电力行业体现历史、记录事件、展现辉煌的回馈,这种“双向奔赴”其实是电力人和电力行业的共同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那么这种模式给于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其一对于集邮收藏者来说,行业集邮是整个集邮收藏的重要部分,它不是一种辅助,而是一种助力;其二,行业深度的挖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惊喜。我举一个例子,现在嘉兴的电力博物馆中有一份陈云同志的亲笔信。这封信的发现颇有戏剧性,它是1988年嘉兴电力局副局长李望荆在一大堆文革遗留的资料中发现的。正因为它的发现佐证了陈云同志当年在嘉善从事革命工作的时间和原因,那是一段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历史。也正是这封信提升了整个嘉兴电力博物馆的档次。对于电力行业来说,一个收藏者绝对是一个有心人,他会主动留存电力发展的痕迹,在我们需要的档口,这便是我们的价值支撑,所以要重视这样的人。其三,电力收藏是一个“硬盘”,更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可以为教育、科普、研究提供直观生动的素材,更是增强企业认同感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所以它是企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邮破茧重生的变革思考</b></h3> 在看到集邮收藏光辉的面貌之余,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集邮市场所存在的寒意,甚至是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危机。病灶可能有很多,但多重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普通爱好者流失、过度发行引发库存积压、邮票实用场景的缺失等等。 面对这样的境遇,如果摒弃供给侧的因素,收藏者自身该如何应对呢?我提供两个不成熟的想法。 实用场景再造和年轻化拓展。除了供给侧推广的使用场景,可以延伸至孩子的生长历程记录、结婚纪念等,这些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可以继续向婚庆公司、月子所等推荐,这是其一;其二可以开展诸如“跟着邮票看世界”这样的活动,亲子活动、深度游等都可以,最后还有自己参加活动的邮票。从而让邮票的实用性得以再造,让收藏人群的年轻化得以拓展。 研究深度的挖掘与邮品特殊化的宣传。从集邮爱好者转型为邮政史学者。这是一个专业精度的问题,需要一个集邮爱好者首先摒弃“经济增值”的理念,而是通过深度研究,挖掘邮品背后的事件,且不是单一事件,要有纵览全局的意识,把不同邮品的共同特征挖掘出来,形成系列性、专业性主题收藏。与此同时要形成理论性、研究性文章,垒起主题的高度收藏。这样或许能让收藏更有意义,也能让众人的“增值”想法得以实现。 以上是我对本次邮展的一点感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六届全国电力集邮展“集邮展品品鉴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本文作者:邱东晓,笔名冬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文艺评论专委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多部。) <font color="#9b9b9b">来源 |《电力文协》微信公众号,2025年6月28日《集邮:一种文化现象的延续与再生》,供稿:电力文艺评论专委会,作者:邱东晓。</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