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诚好友杨干贤老师日前似乎手“痒痒”了,非得操弄一下笔杆子,不说不行,不写也不行(哈哈哈)。杨团的文才和口才俺早就领教了,他出身书香门弟,能没有才吗?许多人不知道而已。作为虽是一位小作家的我也自甘不如,非得好好向杨团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在我创作《美丽善良苏州河》散文美篇时,杨团向我提出因为掌握了许多材料,欲写写潘幽燕老师,并直接提出要求我做美篇。这关键时刻俺咋整?已经创作一半巜美丽善良苏州河》散文时,俺有点儿左右为难,苏州河知道后爽快地说:"周大作家应该将机会先让给杨团好好写写潘老师。"我想十分体谅俺的苏州河既然这么一说,俺也一跺脚,好吧,俺应该先积极助杨团一力。说:杨团既然这么有心信那就尽情地写吧,我将认真编辑。那么就请文朋歌友分享杨团的美文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凄美真诚的人间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杨干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篇迟宸琳同学的遗作,一首潘幽燕老师的挽歌《不辞而别》,引出一段凄美真实的人间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潘幽燕老师访日期间,巧遇迟宸琳同学,正因为短暂的相遇,给彼此留下了美好和深刻的感受,才有了迟宸琳同学的文章。疫情期间传来噩耗,迟宸琳同学不辞而别,这让潘老师不能相信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青年突然永远消失了,夜不能寐,挽歌《不辞而别》词,曲,及凄唱一气呵成,可窥见潘老师此时此刻的悲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世间人与人的交往不只是利益交换,应该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和交融,追寻真诚,向往美丽和美好,乃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最自然的追求。迟同学的文章,潘老师的挽歌都真切反映了各自内心世界。碰巧6月22日河合大使夫妇时隔六年的中国之行,又勾起了六年前的往事,歌声欢乐犹在,却不见了迟同学,怎不令人叹息,世事无常!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大使夫妇辞别时刻,正巧大雨如注,悲哀不辞而别的旧友。大雨如泪,痛悼迟宸琳同学!人生百年总有末,悲因君去非此時,蒼天如知应有泪,痛煞人间真情人!下面我就全文转发迟先生的美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绽放绚丽歌声的初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已故作者:迟宸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章 音乐家潘幽燕女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星辰闪耀,绿意盎然。梅雨时节刚刚过去的宇都宫市向我们展露出她夏日的姿色。在初夏的时节,伴着蝉鸣和微风,我的心也随之浪漫起来。期盼着能在这个可爱的夏日留下一缕缕难忘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夏末,我在宇都宫大学读国际学本科一年级。那时,我刚刚开始国际学生交流活动。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活动里,我有幸结识到宇都宫市日中友好发展协会的张蓓华会长,而后在她的介绍下,我又结识了此次初夏音乐洗礼之旅的主人公,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日中友好亲善大使,潘幽燕女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刚刚结识潘老师的时候,就感觉到她对人亲切、十分平易近人。和她交谈之后,我深深被她的经历所感动。无论是她在日本的留学生涯,还是在中国的奋斗经历,我都从心底里敬佩这位中国音乐家。她的传记《幽兰燕歌》中也正如我想,记录了她奋斗人生的点点滴滴感人的瞬间。同样身为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我,无论是学习还是打工,她的经历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每一根神经,令我为之共鸣和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章 回忆交织的初夏音乐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年初,我了解到潘幽燕女士希望在7、8月份回到日本宇都宫市--她的第二故乡,回报这些地方上曾经鼓励支持过她的亲友们。这些亲友平均年龄甚至超过70岁,他们都是潘女士在求学时代怀着一颗颗热情的心给予过她帮助的人们。他们中有的在当时只是公司员工,有的是日语学校的老师,有的是大学的教授。但他们都超越国境,向曾经的潘女士伸出援手。陪伴她走过酸甜苦辣的海外留学之路。所以此次的故地重游,伴随着太多回忆、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下旬,我作为潘幽燕老师曾经的母校之一的宇都宫大学的在读学生,以及留学生交流会的代表,同日中友好发展协会的张蓓华会长以及张会长之姊——萨克斯演奏家的张蓓玲女士,当地企划公司的社长小林弘臣先生一同负责接待并筹划了潘女士的恳亲奉献演唱会。演唱会于2019年初开始筹备,最终于7月25日在宇都宫市NEW-itaya(ニューイタヤ)酒店圆满举行。这期间,尽管潘女士仍然在国内进行繁忙的授课工作、同时还在上海各地频繁受邀参加音乐演唱活动;潘老师仍然尽可能地腾出时间与我们积极联络、交流并准备此次的演唱会。在此基础上,通过宇都宫市日中友好发展协会张会长姐妹,小林计画事务所社长小林弘臣先生的大力支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才能使此次的活动圆满成功。我也在此次的活动中学习收获到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25日当天,天气非常炎热,但令人感动的是,潘幽燕女士曾经的Fans和友人(方才提到过,他们的年龄都已经偏高,其中不乏80、90岁以上的先生和太太)仍然从外地、外省特地赶到宇都宫市参加潘女士的演唱会。演唱会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宾客就已经开始入场,那时潘女士正在同当日一同演出的二胡演奏者李英姿小姐进行排练。但是客人们对排练的曲目亦然赞不绝口。排练曲目结束的时候,掌声此起彼伏,一时间门外的客人竟以为演出已经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演出中,潘女士展现了她对于音乐领域异于常人的天赋。从古典到美声再到歌剧。从脍炙人口的昭和流行音乐,再到伴着手语的《泪眼簌簌》(涙そうそう)均信手拈来。当天也有第一次前来的客人,他们也都被潘女士惊人的演唱技法所打动。演出末尾,一曲中日双语的《青藏高原》(日语版本的曲名是《千年の祈り》),整个会场都为之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由于前台的检票工作,并不是一直在会场中,导致非常遗憾地错过了一些曲目。但在最后一曲的时候,我站在会场后方的入口处,听到歌曲唱毕。那时宾客们纷纷起立鼓掌,连张会长都亲自上前献上花束。场面使人十分激动并为之一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演唱会后,宾客们纷纷前来和潘女士热情握手交谈、希望合影留念。往日的友人一见如故,亲切地攀谈,并向潘女士问候。宇都宫大学的学部长佐佐木老师亲自到场、向我们表示热烈的感谢与祝贺。来自台湾、一直以来宇都宫的亲朋好友们也为之喝彩。我站在一旁看到这温暖人心的一幕幕,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真挚的情感。此情此景,真正地体现出不分国界的友谊和艺术所成就的伟大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章 外交官河合正男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亚洲局势的稳定,其基础必然是中日两国关系的稳定。而中日友好交流的未来在于民间交流、更在于年轻一代人的友好交流。”这是前日本外交官,日本前驻汶莱大使、日本前驻挪威大使——河合正男先生所做出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合正男先生在退休后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交流活动,至今已经接近20年。这些年里,他自学中文,几乎每年都到中国各地的大学进行友好访问并在大学授课。他妙趣横生的演讲中处处体现着他作为外交官独到而深邃的见解,同时,不断增长的年纪也丝毫没有扑灭他对亚洲地区发展和中日友好交流所抱有的极大的热情。尽管他已经80多岁高龄,但仍然业绩斐然;近年来他访问中国各地大学,其中包括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知名院校。同时,近年来他受托于日本外务省,曾多次负责在日光和宇都宫市接待外国参观访问学生团体。团体成员有来自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各地的高校学生。另外,他同宇都宫市日中友好发展协会的张蓓华会长共同承办中国多所高校的日本观光游学家庭寄宿体验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合先生在民间交流活动中格外重视音乐交流,他相信通过音乐可以超越国境和民族,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的目的。他也在中国的高校中自发组织学生合唱团并亲自指导和参与演出。今年4、5月间,河合老师访问上海音乐学院,同众多中国知名音乐人以及音乐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了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7月26日,也就是潘老师的演唱会第二天,我同潘老师一道前往日光。拜访外交官河合正男老师。在河合老师家,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关于中日交流的热情以及对于中日音乐交流的期望。他同我们说起中日音乐交流,他对我们说,现在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但在日本了解的人并不多。如果能将中国现代优秀的音乐作品带到日本,这不仅能够增加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更能让现代中国的印象体现到日本,刷新日本对中国的印象,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反之,日本的音乐如果能进入中国歌坛,这对于两国友好来说意义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老师的留学经历使她对于中日的乐坛都有很深的了解。正如河合老师所说,正是如同潘老师作为中日友好的桥梁的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中日友好交流的氛围才能不断而长久地保持它的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同河合老师和其夫人共进早餐并交谈后,河合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引以为豪的庭院林地。在林中,他对我们说起他关于宁静的人生哲学。他家后院的林地,是他最热爱的地方。每天,他漫步在林中、时而照顾草木时而聆听流水的声音。这片林地中,春天花鸟芬芳、夏天绿意盎然、秋天红叶满山、冬天白雪纷纷扬扬,富有极大的艺术美感。他说起自己宁静地在这里阅读的乐趣,他能够在不被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静静地思考。这里是对于他的学习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一片内心的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同潘幽燕女士随河合老师一同漫步于这片林中,一起做了一次“森”呼吸、一场森林浴,切实感受到了内心的放松与宁静。是的,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的灵魂得以舒展腰身、卸下平日的重荷,回归到宁静与平稳之中。想必潘老师也会同样感受到这样的宁静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河合老师热情地带领我们前往日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东照宫。日光东照宫是日本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在此祭祀江户幕府时期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潘幽燕女士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到访过此地,时隔多年的故地重游让她感概颇多。在东照宫中,前来祈福礼拜的游客络绎不绝。河合先生为我们认真详细地介绍东照宫的历史及文化意义。他对我们的热情和亲切使我倍受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下山的途中,他对我们讲起日本人的信仰和精神。他对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旨便是自然和神灵一定会保佑努力奋斗和认真对待并热爱生活的人。听完他的讲述,我们感受到身心被鼓励。不由得感觉到整个人变得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河合老师笑着说,这便是走过一趟“神道”所带来的洗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章 艺术与宗教,夏日与花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27日中午一过,宇都宫市基督教会门前小小的停车场里,车辆已经停满到了入口。平日稀疏的停车场由于当天的另一场恳亲音乐会而变得满满当当。生活中说来便是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也会因为这些巧合带来数不清的缘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情开始于前一天的日光之行,河合老师对我们说起他第二天受邀参加宇都宫市青年钢琴家大野广平的恳亲音乐会。青年钢琴家大野广平现就读于东京音乐大学。作为日本顶级音乐学府,东京音乐大学培养出了众多优秀音乐人才。大野广平从小学起,便在日本众多青年音乐比赛中获奖,至今为止已成为日本国内未来钢琴界领军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野同学出身于宇都宫市,在这些年中他不忘当地市民的支持,时常回到宇都宫市举行无偿的恳亲音乐会。此次的音乐会便在宇都宫市基督教会举行。而由于河合正男老师的介绍,我同潘幽燕女士一道出席了此次音乐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教会,不同于东照宫,另一种安宁和抚慰沁入我的心灵。在优雅的古典音乐声中,潘老师作为嘉宾献唱数曲。虽然没有经过排练,但是潘幽燕老师的歌声伴随着大野同学的钢琴声,没有夹杂着任何一丝不和谐的旋律静静地流淌进听众们的心房。仿佛就如同教会十字架旁所写一样,“为世间的阴霾带来神圣的光”,我的心扉也向着这小小的圣堂打开,令这优美的曲调飘入其中,感悟着一种悠扬的洗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场的河合老师同样表达了高度的赞美,这不正是令人期待的超越国界的音乐交流的最贴切的表现形式吗?这不正是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活动的最实际的体现吗?我想日中友好它本身,不正是被这天籁之声赋予了最为鲜活、最为纯粹的灵魂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奏毕,听众们纷纷起立鼓掌表达敬意和赞美。没想到世界上最美妙的瞬间无需金钱、不为华丽,就在这简朴的一座小教堂中、在这充满爱与幸福的恳亲音乐会中,绽放出了它的美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天,潘幽燕老师受邀参加东京的花火大会,不久便要启程前往东京。而这次的宇都宫之行也即将接近尾声。但即使在最后,仍然发生了一件令我感动的小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宇都宫教会的停车场的空间不大,当天音乐会的出席人数较多,导致先到的车辆无法出入。潘老师由于需要及时赶到车站,所以必须要离开,但我的车被牢牢挡住无法出库。在这时,有人提议拜托停在最外围车主。令人感动的是,车主的女士同意亲自开车送潘老师到宇都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将行李从一辆车搬到另一辆车,但在搬运行李的短短几分钟里,在教堂外的停车场中,我的心情仿佛清风吹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在后面的话(1)在那之后,潘老师安全返回东京。在电话里,我得知她顺利见到了往日的友人,她向我诉说连日来的感受并真切地感谢这些天里同这些人发生的事。我微笑着听完了她的话,对她说道,回想起这短短三天,我已经收获到的太多、太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潘老师挂下电话,我的双眸被动人回忆所织下的温馨盈满,隐约传到耳中的是绚丽烟火绽放的声响,这飘荡在隅田川上空的代表着初夏的浪漫与感动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耳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在后面的话(2)至此,我陪同潘老师短暂的夏日音乐之旅便告一段落。期望潘老师的歌声之旅不断延续,走入更多人们的心中,同样为他们带来感动与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旧文迟先生写于2019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就是潘幽燕老师创作的《不辞而别》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辞而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曲:skeeter Davis</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填词:潘幽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你突然远行,/留下难忘的背影,/我怎么能怎么也不相信,/为何离别话没有一句?/背影化成一朵白云/可听到我呼唤你,/你那么好给人太多温馨,/不知道这竟是结局。/丢下了回忆忘不了的情景,刺伤一颗滴血的心,/我想呼唤背影,/我要寄语白云,/留下了无奈和叹息。/丢下了回忆忘不了的情景,/刺伤一颗滴血的心。/我想呼唤背影,/我要寄语白云,/流下了无奈和叹息。/怎样能抚慰我心?/重现那往日情景。/你怎么能如此的狠心?/就这样无声的远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辞而别,痛煞人间真情人——悼宇大留学生迟宸琳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7月,我重访日本宇都宫进行短暂的文化音乐交流,结识了宇都宫大学留学的迟宸琳同学——一位二十几岁的阳光男孩。他开朗热情,聪慧稳重,眼里总带着光。那次在宇都宫的活动中,他全程陪伴,贴心照料,从参与到拍摄、从接待到联络,体贴入微,毫无矫饰。前往河合大使府上访问时,也是他刚考取驾照后亲自安排、陪同前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短暂的相遇,却让我难以忘怀。他的真诚令人动容。分别后虽联络不多,但他寄来的文字,朴实有才气,如他的人一样,带着温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疫情期间,噩耗突至——迟宸琳同学不辞而别,永远离开了人世。我难以接受:如此年轻、充满生命力的他,就这样悄然离去。那一夜,我泪流不止,词、唱一气呵成,写下挽歌《不辞而别》,只为纪念这位难忘的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那份真情的回应。他的离去让我更深地明白,情感的连接比任何东西都更值得珍惜。他的笑容、声音与温柔,永远留在我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22日,河合大使夫妇重返中国上海。那天风雨如注,仿佛天地同悲。忆起六年前的旧事,迟宸琳的身影却已杳然无踪,唯有歌声仍在耳畔回响,徒留唏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百年终有尽,悲因君去非其时。苍天如知应有泪,痛煞人间真情人。愿天堂无病无痛,愿你在另一个世界,依然阳光如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幽燕 合掌2025年6月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作者杨干贤简介:文才口才俱佳,现为上海幽燕艺术团副团长,主持、歌唱皆能上手,为人真诚谦和而广受粉粉丝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美篇特约编辑:周劲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纪实文学作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