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染时,福州南公园的牌坊已沐在淡红色里。八根朱红立柱挺拔矗立,支撑着歇山式屋顶,斗拱繁复层叠,仿佛自云端悠然浮现,彩画龙纹跃然其上,彰显王府旧制之庄严,更为市井晨练者添上一抹历史的厚重背景。穿过门楼,桑柘馆静立如史册——青砖墙上悬着左宗棠设桑棉局的旧事,两株桑树繁叶舒展,绿意漫过百年,犹记蚕事兴农的遗风。 沿石径悠然西行,忽见一脉长廊蜿蜒于水畔,宛如巨龙伏卧。三百米长的烟雨廊曲折迤逦,梁枋间苏式彩画依次铺展,绘有鹭鸟掠水、墨梅傲霜、渔舟唱晚之景……数百幅工笔竟无一同者。木栏色彩艳丽如新,指腹轻轻抚过,仿佛能感受到匠人匠心独运时留下的丝丝温度。廊外半亩方塘浮翠,荷叶如碧盏承露,风过时清响泠然。忽见鱼影窜动,原是非洲罗非鱼群,灰鳞闪烁如撒了一把碎银,在闽地烟雨里早扎了根。 假山叠石间,亭阁错落有致,各显性情。问梅亭畔,老榕树垂须轻拂,连理亭双顶相依,恰似“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缠绵。最奇是荔枝亭,朱栏犹染果香,传说左宗棠曾在此眺望马江水师。而今但见石榴花红渲染枝头,恍若当年将士血性未销。 转过枕云桥,望海楼巍然踞于高台。相传如登楼北眺,闽江一线浮金便浮眼前,而今已经被城市拔地而起的建筑群遮断了视线,五百年前琉球贡船便在此系缆。楼下碑亭静立,“请用国货”四字斑驳,石纹间隐约透出民国商战的烽火余烬,国货路之名便源于此,历经沧桑,车马往来依旧喧嚣。 日影渐高,琉球亭毅然立于石上,飞檐如钩,挑挂夜半弦月,亭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遥相呼应东海彼岸的琉球国。昔日柔远驿的朝贡船只,如今已化作“水上朝贡”航线上的画舫,满载着茉莉花的清香,悠悠驶向光明港。 离园之际,回望这方寸之地,竟承载了四百年风云变幻:王府的笙歌余韵、桑麻田间的旧梦、海丝路上的帆影点点,皆化作石板上光滑的磨痕,于寻常百姓的步履间,默默记录着远去的历史。 图文:罗森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