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球诵读《学生立志文》大型公益活动,在2025年3月22日8:30~10:00举办,上午9时00分共同诵读《学生立志文》3遍(不能看直播者建议自行诵读9遍或更多遍),同频共振。这次活动目的是集全球人的力量为一体,同频共振,以此合力转地球的能量场、能量等级,把现在的负能量场转为正能量场;把现在的低频能量场转为高频能量场;把现在的低级文明场转变成高级文明场。通过全球同步诵读《学生立志文》形成合力,同频共振立志文的强大信息能量,以此来转变、提升、扬升地球的能量场,化解、降低、消除地球上的各种灾难。诵读《学生立志文》、践行《学生立志文》,能够快速净化心灵,提升正能量,提升正气,快速提升心灵品质,与此同时恢复身心健康、和谐家庭、改变命运,并且同时为社会进步做贡献,为国泰民安做贡献,为复兴华夏文明做贡献,为世界和平做贡献,为保护万物生灵做贡献,为提升地球能量场做贡献,为化解、降低、消除地球上的各种灾难做贡献。《学生立志文》是成圣成贤的标准、方法和路径。祈愿全球人都诵读《学生立志文》,立圣贤志,走圣贤路,做圣贤人。按《学生立志文》的九个“我相信”去做,做到极致,就会成圣成贤。我们生活在新时代,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需要学习成长。《学生立志文》能激活我们内在的大爱力量,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众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个人等,以及个别地区的政府部门,通过诵读、践行《学生立志文》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典型事例数不胜数,反响很大。部分省市电视台及央视频等官方媒体宣传报道了《学生立志文》的相关活动。2024年3月31日举办了首届全球诵读《学生立志文》活动,主会场在河南郑州。今年举办第二届全球诵读《学生立志文》活动,主会场在南京,在2025年3月22日上午9时00分,开始诵读《学生立志文》,届时将进行现场直播。<a data-itemshowtype="5"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k5NTQzMQ==&mid=2247492036&idx=1&sn=b2627c42a70f226d15ea4fc2c3643996&scene=21#wechat_redirect" linktype="text" target="_blank" textvalue="全球诵读《学生立志文》现场直播回放(2024年3月31日)">全球诵读《学生立志文》现场直播回放(2024年3月31日)</a>参与诵读的人越多,同频共振的能量就越大,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这个同频共振的力量有助于全人类觉醒,提高全人类的素质,提高人类的文明层次,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世界大同。邀请大家踊跃参与这项活动,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组织大众诵读《学生立志文》。如果没有条件组织他人,就带动家人或个人来诵读《学生立志文》。建议大家选择适宜的场所,充满力量的同时诵读《学生立志文》。有条件的进行直播,参与的人越多,诵读学生立志文的力量就越大,每个人正能量的提升就越快,贡献就越大。欢迎大家共同参与,广为推广、传播此安排,利于更多的人知晓并参与,我们在2025年3月22日上午9点00分,共同大声诵读《学生立志文》3遍(不能看直播者9遍或更多遍),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提升地球的正能量。愿中华大地遍地响起“我立志、我发愿:我相信,我是一个对世界、对祖国、对大众有益的人……”愿地球遍地响起“我立志、我发愿:我相信,我是一个对世界、对国家、对大众有益的人……”请大家关注--公众号《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及视频号《赵宗瑞的视频号》,及时了解更多活动信息。<h3> 2025年3月7日</h3></br> <strong>附:</strong><strong>学生立志文</strong><h3>我立志、我发愿:</h3></br>我相信,我是一个对世界、对祖国、对大众有益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是一个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完成老师交给我的学习任务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能力清晰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心胸宽广、性情平和、不发脾气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有大爱心的人。我是一个爱祖国,爱世界,爱自然万物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感恩的人。我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爱我、帮助我的人。我是一个感恩一切的人。我相信,我是一个充满智慧,充满正能量的人。(注:中国版和国外版,仅有一词不同,中国版中的“祖国”,在国外版中改为“国家”)<strong>国内版(中国)</strong> <h3><strong>国外版(各国)</strong><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M5MKen8xkWUAD1-X3Fn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