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值高考“发榜”期,难免几家欢喜几家愁。回想几十年前此刻的失落与彷徨,不禁百感交集、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从科举考试的"金榜题名"到现代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走过了千年历程。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历经1300余年;高考制度自1952年建立至今,也已走过七十余载(1966-1976被废除)。这两种制度虽相隔千年,却共同构筑了中国社会流动的阶梯,成为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变的是考试的形式与内容,不变的是对公平的追求与对知识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曾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伟大的制度创新之一。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生动展现了科举及第带来的命运转折。科举打破了世族门阀的垄断,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据《明史》记载,明代进士中有43.5%来自三代无功名的家庭,这种社会流动性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堪称奇迹。科举制度构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不同阶层的才智之士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迁。</p><p class="ql-block"> 高考制度继承了科举公平竞争的核心精神,并在新时代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1977年恢复高考,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录取率仅为4.8%,却点燃了整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望。数学家张益唐曾回忆:"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还在农场放羊。"高考不仅改变了无数个体的命运,更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提供了人才支撑。与科举不同的是,高考选拔的不再是单一的治国之才,而是适应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多样化人才。从文理分科到"3+X"改革,高考内容不断调整,力求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素质。</p><p class="ql-block"> 然而,无论是科举还是高考,都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的两难抉择。科举后期出现的八股取士,使思想僵化;当代高考也衍生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曾试图改革科举,增加实用科目;今天的高考改革同样在探索多元评价体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选拔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但改革必须谨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科举之设,乃国家取士之大典,不可轻变。"这对今天的高考改革仍有启示意义——在保持制度稳定性的同时,逐步推进内涵式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科举到高考,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科举留下的不仅是考试文化,更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高考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梦想,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期许。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应当珍视这份文化遗产,既不盲目崇拜古人,也不轻率否定传统,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公平、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虚无先生,又名愚叟、真言。笔耕数十年,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剧作等作品多种。著有《激情飞歌》《梦里的故乡》《活着 想着 写着》《远去的风景》《为了纪念的记忆》《迂生愚论》《古风-打油诗300首》等9部。近年以诗歌创作为主,诗风通俗、细腻、走心,出版情感诗集《我和另一个我》。</p><p class="ql-block">诗观:好诗歌在心底,好诗人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