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4日上午,游程从平遥古城开始,踏上了探寻这座千年古城的旅程。阳光洒落在斑驳的青砖上,仿佛为这片厚重的土地披上了一层历史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国十大遗址之一,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记忆。作为中国九大千年古镇之一,它以独特的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是山西十大风景与晋中著名景点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古城规模宏大,乘着观光车穿行于大街小巷,既能节省体力,又能细细品味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寸肌理。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明清繁华之中。</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并扩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整座城池宛如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故有“龟城”之美誉。古城由城墙、街道、寺庙、民居等组成庞大的建筑群,布局对称,以市楼为轴心,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达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呈“土”字形,依八卦方位布局,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展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古城建筑独具特色,尤以“房子半边盖”最为典型。这一建筑形式源于“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理念。由于山西气候干旱、风沙较大,单坡屋顶不仅有助于收集雨水,还能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临街墙体高耸,不开窗户,增强了安全性,而院落紧凑的布局则体现了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之初,平遥古城在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重筑,城池周长达“九里十有八步”,充分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礼制在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扩建后的古城向西、向北扩展,仍保持方形格局,城墙每边长三里,遵循“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南墙则因地制宜,随古河道蜿蜒而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内外建筑群严格遵循“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在建筑选址、体量、造型上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南大街为主轴,市楼为至高点,城隍庙与县衙分列东西,对称而立,象征着“人神共治”的理念。宗教建筑分布于交通干道两端,大街小巷经纬交织,主次分明。市井商铺林立,古民居鳞次栉比,宅院布局严谨,中轴突出,对称有序,从房舍配置中可见长幼尊卑的封建伦理观念。</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后历经多次修缮,形成今日规模。城墙呈方形,周长6142.63米,由墙身、马面、挡马墙、垛口、城门及瓮城组成。六座瓮城、六道城门,分别名为迎薰门、拱极门、太和门、亲翰门、永定门、凤仪门,每座瓮城上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墙身高约10米,底宽8—12米,顶宽2.5—6米,外表青砖砌筑,内为土筑,顶部铺砖排水。城墙设有垛口3000个、敌楼72座,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体现了文武兼备的建筑风格。护城河深宽各四米,原植槐柳,为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文物遗存丰富,城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现存大小街巷199条,主要街道两侧保存完好的古店铺达220余家。古城共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完整保存的有448处,城内外各类遗址、古建筑300余处,碑刻千余通,琉璃实物色彩斑斓,形式多样,堪称中华古建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古城重点民居多建于清朝中晚期,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外观封闭,院落幽深。房屋雕梁画栋,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配以剪纸窗花,充满浓郁乡土气息,是汉民族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展现出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极致美学。</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位于古城东南隅文庙街,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坐北向南,占地35811平方米。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六进院落,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保留原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殿宇,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文庙建筑群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是研究儒学文化与古代建筑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博物馆位于南大街105号,总占地约904平方米,是展示清代镖局文化的重要场所。镖局创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武术家王正清创办,为平遥商号护镖长达58年,镖路遍布全国。博物馆通过原景陈设与史料展示,再现了晚清至民初镖局的运作与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协同庆钱庄博物馆位于南大街45号,占地3500平方米,依托清代协同庆钱庄旧址设立,全面展示了清代平遥钱庄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为晋商金融文化的代表,协同庆钱庄见证了平遥作为“中国华尔街”的辉煌时代,是研究晋商金融体系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古城由城墙、街道、寺庙、民居等组成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呈“土”字形,依八卦方位布局,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展现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前日晚,夜游古城,灯火阑珊中,平遥更显古意盎然。街巷间灯笼摇曳,古建筑在光影中更显庄重,仿佛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平遥市楼位于南大街中央,贯通南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后多次修葺。市楼东南脚下有井一眼,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被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市楼为砖木结构二层三重檐楼阁式建筑,高18.5米,琉璃瓦覆顶,花纹南为“囍”字,北为“寿”字,寓意吉祥。市楼为古城中心地标,是研究城市发展史与建筑史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整座衙署坐北朝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完整再现了封建基层政权的运作体系。县衙建筑群规模宏大,等级森严,是全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也是地方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隍庙位于城隍庙街,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年间续修,现存三进院落,总占地730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戏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