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千秋

<p class="ql-block">南越国是两千多年前秦将赵佗在岭南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北倚五岭,南临大海,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传五世,历93年。南越国在赵佗等人的积极经营下,对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郡县,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秦末,中原战乱。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南越国仿效秦汉政治制度,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为岭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以其地置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p> 百越之地 <p class="ql-block">五岭(大庾、骑田、都魔、畸渚、越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岭南”。先秦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因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而被史书泛称为“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早在史前时期,岭南就已经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定的交住和联系,并作为环南海地区的一部分参与了早期的海上交往。</p> 秦定岭南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后初平天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又发兵岭南,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以番禹(今厂州)为南海郡治,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伦为龙川县令。岭南地区首次纳入中央王朝政治版图,这是岭南开发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进军岭南</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岭南,两路由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越城岭、九嶷山向南进攻,一路从湖南直指广东番禺,一路从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庾岭向南挺进,还有一路在江西余干集结,继而向南进军。</p> <p class="ql-block">蒜头瓶</p><p class="ql-block">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11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广州南越文王墓后藏室出土</p><p class="ql-block">小直口,细长颈,扁圆腹,喇叭形圈足。瓶口作6瓣鼓突如蒜头状。这种类型的器物是秦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开凿灵渠</p><p class="ql-block">进攻岭南的西路秦军遭到西瓯越人的反击,主帅屠睢被杀。为解决秦军的粮草转运问题,秦始皇命史禄开凿了灵渠,为秦军取得最终征服岭南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p> <p class="ql-block">设立郡县</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郡立县,派遣官吏进行治理,促进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越民族的融合以及海外交通线的开辟,翻开了岭南大规模开发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云箭纹瓦当</p><p class="ql-block">秦代(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p><p class="ql-block">1994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操蛇铜托座</p><p class="ql-block">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11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广州南越文王墓主棺室出土</p><p class="ql-block">漆木屏风右下角折叠构件。下半部跪坐的俑双目圆登,眼珠外突,鼻短且高,口衔两头蛇。俑体矮胖,上身着短袖长衣,下身着露膝短裤。跌足,跪坐,两手各操一蛇,两腿也各夹一蛇,四蛇相互交缠,向左右延伸。现为中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秦迹所至</p><p class="ql-block">广东广州淘金坑秦墓、华侨新村秦墓,广西灌阳、兴安、平乐秦墓等墓葬的发现,与秦始皇统一岭南、“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的历史背景有关,是秦人足迹所至和文化所及,反映了秦文化在更大区域内和中原以及其他文化的融合,更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故秦南海郡尉任君墓碑》拓片</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所撰并书的《故秦南海郡尉任君墓碑》至今仍保留在广东迎宾馆内。</p><p class="ql-block">秦平定岭南后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他在今广州市区中心修筑番禺城,又称“任嚣城”,是广州建城之始。</p> 守疆管土 <p class="ql-block">秦末,为防止中原战火蔓延至岭南,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聚兵自守,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为汉武帝所灭,历五世共93年。在南越政权的积极经营下,岭南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为岭南文化最终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赵佗立国</p><p class="ql-block">赵佗(?-公元前137年),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秦时与任嚣一起率军平定岭南,曾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他既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将领,又是西汉南越国的创立者,被誉为“开发岭南的第一功臣”。</p> <p class="ql-block">泰子金印属于西汉,在广州南越王陵出土,方形、龟钮,印台长 2.6 厘米、宽 2.4 厘米。</p> <p class="ql-block">南越木简(摹写本)</p><p class="ql-block">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11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屯边戍越</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秦统一岭南后多次从内地迁徙大批中原人到岭南屯边。镇守岭南的赵佗曾上书为士卒“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这不仅给岭南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也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为其之后建立南越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铜剑、弩机、铁矛(筒部)</p> <p class="ql-block">“文帝九年”铜句鑃</p> <p class="ql-block">南越立国</p><p class="ql-block">为维护岭南地区的社会安定,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檄关绝道,聚兵自守,“诛秦所置长吏”,“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接受汉王朝册封为南越王。《汉书·高帝纪》曰:“南海尉它(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南越政权在统治岭南的93年间,为维护国家统一、守卫秦汉南疆安全、促进汉越民族融合、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市象岗山发现了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胡)的陵墓。墓室依“前朝后寝”布局,由墓道、前室、耳室、主棺室、侧室和后藏室等部分组成,出土“文帝行玺”金印、“赵昧”玉印等重要文物1000多件(套)。这是岭南地区发现墓主身份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代彩绘石室墓。</p> <p class="ql-block">铜壶</p><p class="ql-block">器表鎏金,器盖破碎不存。器身共有3条宽带凹纹,腹部饰铺首衔环1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鼎</p><p class="ql-block">敛口圆腹,圈底,矮蹄足,长方形附耳,盖面有3个环形钮。</p><p class="ql-block">铜勺</p><p class="ql-block">勺体平面呈椭圆形。竹节状勺柄,实心。</p> <p class="ql-block">铜钫</p><p class="ql-block">口微外侈,器腹呈椭圆突出,器壁有1对铺首衔环,足外撇。器盖呈覆斗状,盖面4个斜棱上各有一凤鸟立钮。</p> <p class="ql-block">番禺都会</p><p class="ql-block">《汉书·地理志》南海郡条,班固自注:“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南海郡辖县六,番禺居首,“尉佗都”。</p> <p class="ql-block">“蕃禺”铜壶</p><p class="ql-block">素面,器肩上有一突棱。颈部有2个对称的长方形孔孔内和颈上残留用以提拿的藤索痕迹。肩部刻“蕃禺三升”,笔划带弯转,与鼎上的方正刻字稍异。</p> <p class="ql-block">南越宫城</p><p class="ql-block">南越国宫城区位于番禺城的中北部,是都城的核心所在。其范围大概在今旧仓巷以西,吉祥路以东,中山路以北和越华路以南的这一片区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公元前111年,汉兵攻灭南越,纵火烧城,使近百年的王宫变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绳纹折腰板瓦</p> <p class="ql-block">同制京师</p><p class="ql-block">“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序》</p><p class="ql-block">南越国由秦将赵佗在秦时设立的岭南三郡基础上建立。赵佗一方面接受汉王朝的册封,臣属于中央王朝,另一方面在国内依然“称制与中国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同制京师”,仿效秦汉之制,并保留一定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万岁”铭带钉绳纹筒瓦</p> <p class="ql-block">涂朱“万岁”瓦当</p> <p class="ql-block">铜框玉盖杯</p><p class="ql-block">银洗</p> <p class="ql-block">政治</p><p class="ql-block">南越国政治制度大体承袭秦汉,设立郡县的同时分封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延续秦时的郡县制设立郡县。公元前180年前后,赵佗灭安阳王,在骆越地区设置交趾、九真二郡。南越国沿用汉制在岭南分封诸侯王。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对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左夫人印”鎏金铜印</p> <p class="ql-block">玉璧</p> <p class="ql-block">南越官制</p><p class="ql-block">从《史记》《汉书》等文献和丰富的考古发掘材料可知,南越国与当时的诸侯王国一样,“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在国中设郡县,置监、守,封侯、王,建立起了一套由中央和地方组成的庞大官制系统,与汉初中央王朝保持基本一致,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货币</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开始进入金属货币时期,“半两”钱成为全国流通的货币。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为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国内使用秦汉“半两”钱作为流通货币。两广地区发现的秦和西汉早期遗址和墓葬中,除发现秦半两和汉初半两外,未见其他类型货币。</p> <p class="ql-block">度量衡</p><p class="ql-block">秦定岭南后,度量衡制度得以在岭南推广。南越国沿袭秦制,采用了与汉朝相同的度量衡制度,递进单位长度用寸尺丈,容量用升斗,衡用两斤石;各种单位的计量值标准与汉朝基本上一致。这都为岭南商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文字</p><p class="ql-block">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南越国使用的是汉字。先秦时期,极个别的现象表明汉字已慢慢传至岭南。随着秦的屯军戍边和大量汉人南迁,秦王朝推行的“书同文”制度,为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奠下基础。赵佗“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更是加快了汉越文化的交流。秦汉以后南越地区的墓葬中出土的文字材料,皆为汉字,说明汉字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并在岭南推广和普及。</p> <p class="ql-block">和集百越</p><p class="ql-block">赵佗建立南越国以后,实行“和集百越”的政策,在其统治范围内让越人参与管理政权,鼓励汉越通婚,尊重越人习俗,阻止越人好相攻击恶习,因地制宜让越人自治,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等,加强了汉越民族之间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陶鸠杖首</p> <p class="ql-block">越式铜鼎</p><p class="ql-block">印篦纹四耳四足陶五联盖罐</p> <p class="ql-block">银盒</p> <p class="ql-block">农渔业</p><p class="ql-block">西汉南越国时期是岭南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边境“关市”,中原的铁具和牲畜输入岭南,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岭南地区濒临南海,境内河道纵横,因此渔业在这一时期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南越国的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铁制生产工具、粮食作物、家禽、家畜、海产品及动植物遗存等,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南越国的农业、渔业、种植业等的发展水平和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制陶业</p><p class="ql-block">南越国的制陶业继承和发展了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几何印纹陶的制陶工艺,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制陶技术和工艺又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成为岭南地区古代陶瓷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在目前发掘的南越国遗址和墓葬中,出土器物以陶器为大宗,数量以万计。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陶器达991件,是出土陶器最多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p><p class="ql-block">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影响,南越国的其他手工业如纺织、漆木器、玉石加工、玻璃制造等,和先秦时期相比,有了飞速的发展。虽然史书在这方面的记载较匮乏,但来自考古发掘的材料却很丰富。</p> <p class="ql-block">四连体铜熏炉</p><p class="ql-block">陶熏炉</p> <p class="ql-block">海路初开</p><p class="ql-block">番禺北倚五岭,南临大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和东、西、北三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出土文物表明,番禺作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河港兼海港,不仅是沟通中国内陆并联通海外的重要海陆交通枢纽城市,而且早在南越国时期已通过海上交通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开展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蜻蜓眼玻璃珠</p><p class="ql-block">模制,扁圆算珠形,中有一孔,表面有绿、白两色“蜻蜓眼”,并有白色小点排成双线菱形纹饰。其化学成分含铅量较高,可能是受海外珠饰的影响,按西方玻璃珠的样式仿制的。</p> 万里同风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分其地设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儋耳和珠崖九郡,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岭南与中原的联系与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中央王朝渐趋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在南越国已开辟南海交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外交通贸易,派出使节出使南海诸国。大规模官办商船出海从事官方对外贸易,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岭南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番禺成为西汉早期全国九大都会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岁”文字瓦当</p><p class="ql-block">云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平南越后,在汉文化的强力推进下,两广地区的墓葬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型以及井、灶、仓、楼舍等模型明器。到了东汉,大量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出现,尤其是象征庄园经济生活的井、灶、仓、楼圈等建筑模型和家禽家畜动物模型,地区文化风貌与中原汉文化逐渐趋同。</p> <p class="ql-block">陶井模型</p><p class="ql-block">鹿角打水挂钩</p> <p class="ql-block">陶屋模型</p><p class="ql-block">曲尺形建筑,开两门,后院为栅栏围成的猪圈,有一猪正在进食。</p> <p class="ql-block">“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通过展示院藏精品文物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呈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