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柳——竹青原创

竹青

<h3> 雪山柳<br>  雪山柳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老领导陈伟的微信名。他在西藏工作时,一次他与几位同志登上中不边境的白湖考察。在喜马拉雅雪峰半山腰的一处山坳里,发现了一丛绿格外显眼。他们攀登上去一看竟是一丛绿油油的雪山柳。他们发疯似地冲上前去,围着它摸呀,看哪,笑啊,高兴地不亦乐乎。<br>  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下,它是怎么安下家呢!它以娇小的身躯陪伴在雪峰前,使雪峰有了活的灵魂。他们竟舍不得离开它了。<br>  他为什么如此激动?因为雪山柳是他的化身,雪山柳顽强坚韧是他精神品质的写照。他十八岁当兵,军校毕业申请入藏,从事部队收发报通讯工作,常骑马转移奔袭,屡次遭遇匪敌,无不胜利完成任务;后因革命工作需要,他毅然选择转业到西藏地方,在县委工作。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深入基层,关爱农奴,联系群众,艰苦奋斗,为藏区兴修水利呕心沥血,深受干群的爱戴。直到48岁才返回老家,走上新的岗位,他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冷甚至挨饿,为祖国边疆安全和繁荣,奉献了宝贵的全部青春。回忆在藏区三十年的战斗和工作,他无比的留恋和自豪。他常说,我就是一棵雪山柳。<br>  虽然离开西藏已经三十多年,但那丛雪山柳,一直鼓励着他在中原新的岗位上努力为人民服务。<br> </h3> <h3> 筑巢黎乡<br>  我是2014年冬来到海南白沙。那时中原大地雾霾严重。这里却百花盛开,如同春天的感觉。第二年春天,我就在这里买房安家。当陈伟看到我发朋友圈的图片,他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要在这里乐享晚年。<br>  2016 年冬天他和老伴一起乘坐飞机来到白沙。<br>  小区不远出有一个池塘,旁边有一些荒地。他买来锄头,开荒种菜。有几次我从图书馆回来,都看见门口放着新鲜的蔬菜。就知道是雪山柳送来的。我常常劝他说:陈主席你都八十多岁了。和嫂子来这里安度晚年吧,不要再劳累了。超市的菜也不贵。<br>  他总是笑着说:我在这里觉得很好,干点活也不累。</h3> <h3>  他经常带我们出去游。,乘坐公交车和长途汽车。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到过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细水乡,天堂村还有松涛水库。一路上他还给我们拍照留念。他和嫂子都八十多岁了,走起路来从不落后于我们。<br>  <br>  </h3> <h3>  他写得自传体小说《喜马拉雅上的脚印》出版后,他送给我们白沙图书馆两本。送给我一本,我们在白沙的朋友都从我这借阅。我的好闺蜜如意,她老伴庞老师,来白沙越冬,借去看后,非常有感触,他说,陈主席给我做出榜样。他都八十多岁了,还能将自己在西藏的军旅生活展现给我们。我比他年轻。我要把我在新疆做测绘工作的生活记录下来。就这样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经过一年的创作。他的小说《大漠昆仑献青春》也出版了。<br>  这是庞老师在给我们同学赠书。</h3> <h3>  还有七十年代在新疆部队服役的韩文胜老师,也整理出自己的军旅通讯发表在老干部活动月报上。</h3> <h3><br>  我当然也受到陈主席的启发,开始用美篇的形式记录一些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我这几年一共创作美篇75集,阅读量38.4万人。除了纪念毛泽东诞辰的八个专集外。剩余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这些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忠厚善良的品格书写了一个个大写的&quot;人&quot;。我常常被我美篇里的人和事感动。<br>  </h3> <h3>读《喜马拉雅上的脚印》<br>  原郑州市总工会副主席陈伟在西藏战斗工作三十年,写此书以纪实,读之感人肺腑。<br> 辛 承<br> 走出校门奔雪原,<br> 戍边建设过中年。<br> 挺枪跃马摧魔胆,<br> 换地改天驯野川。<br> 血汗迎来奴众喜,<br> 青春铸就人生甜。<br> 冰山见证家邦志,<br> 脚印闪光伴雪莲。<br>  </h3> <h3>作者语: <br>  今天这个美篇,是我对一个心里只装着祖国和人民的老朋友、老领导陈伟的真实纪述。网名《雪山柳》是他的形象和精神品质的象征。他战斗生活在一个寸草不生,树木不长的艰苦环境,坚守三十多年,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啊。他编著的《喜马拉雅上的脚印》一书中,所展现的乐观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和我身边的亲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