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日本人办的世博会还是值得期待的,在几方合力推动下,抽了六月底七月初的一个空档,加上了两天周末,安排了2015关西大阪世博之旅。 前后一共六天,中间四天,看三天世博,中间调整休息一天。所以住处还是安排在大阪市中心难波附近,离黑门市场和千日前市场都很近。 大家分别乘坐不同航班,从各地聚集到住处,因为我们四个人,谁都无法跟谁住双人床(找两个两床房实在不容易),我只好找了这样四张床的一个民宿,其实除了下铺比较低,无法坐直(上床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直接躺着冲向枕头)以外,其他没有毛病。尤其是有洗衣机和烘干机,天天都可以洗得干干净净。<div> 由于看世博是重点,住处对我们来说真的就是个休息站,要求不高。</div> 世博会位于大阪新建的人工岛——梦洲岛上,其实看看地图就知道,离环球影城很近,离大阪港只有两站。 我们从住处,坐御堂筋线坐两站到“本町”,然后换中央线,坐到终点,就是梦洲站, 出站之后就是世博会的东门,东门一般是给公共交通,或特殊人群的私家车进入的口;西门是乘船进来,或者是私家车前往的。 这就是梦洲站的终点站,其实离东门直线距离也就是二百米。 但是门口是被这样的栏杆拦着。 出了地铁口,就是烈日,就是人的海洋。如果没有对世博的期待和好奇,直接就可以被吓得钻回空调满满的地铁。 不做功课一定会死,所以来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准备,首先,不得不说,DeepSeek真的很垃圾,完全没有最新资料的更新,深入思考也不知道思考了啥。 所以资料的查询,基本上都是来自小红书。我对这个碎片化的媒体上的信息一直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最新的信息又往往集中在这里,所以一直是一边儿看一边儿存一些有用的信息,一会儿会说,有些信息还真的有价值。<br> 但,还是希望有更官方的指引,这就需要前往官方主页:https://www.expo2025.or.jp.c.att.hp.transer.com/<br> 另外,还有个世博会的APP,但其实APP最后还是指引到网页版操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关于票</div><div> 1、购票就去官方网站就可以,购票前先注册邮箱,这样所有的购票及预订信息都会通过邮件及时通知到位。</div><div> 2、登录购票网站的时候,同时还有第二重确认,可以是生物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认证。</div><div> 3、入场时间在购票的时候就要确定,但是可以修改,每张票可以修改三次入场时间。</div><div> 4、在网站上的二维码可以截图或者打印出来,这样在现场预约的时候,直接扫描二维码速度就比较快。</div><div> 5、比较周末和平日的入场人数,觉得能不在周末入场就不要买周末票,又贵感受又差。</div><div> 6、有人说,可以买晚场的票,下午四点入场,这时候人少,票便宜,可以看夕阳,排队也没那么晒,确实如此,但实际上,九点闭馆,中间满打满算五个小时,其实能看的也没几个,私以为,如果想看得更充分一点,还是白天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关于预约</div><div> 其实这是个关于“命”的话题,有一些场馆是完全预约制,要想进去,只能预约,预约不到,就不要考虑了。</div><div> 预约可以分几次,我们购票的时候已经不能用提前两个月预约,后来邮件收到,可以提前一个月预约和提前四天预约,但说实话,通过网站只是预约了一个寂寞。</div><div> 关于这个规则,基本上可以忽略,反正算一下每天15-18万人入园,再算算可预约的人数,就知道只有极少数可以通过预约进入。</div><div> 而且预约的时间,基本上是在日本时间0:00开始,这个时候进去,就会有空位放出来,但如果这个时候能上得去,一定要早点儿在网上排队,否则,前面就会有几万个人在等着。</div> 我们之前的预约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应该意味着什么都没约到,但是完全预约的场馆基本上都是非常精彩,非常震撼的,所以还想现场在预约机上去试一试。 难度不大,但要看命。我看到前面有人排到的时候,拼命刷,但什么都没有,等我们两个队员刷的时候,还是刷到了两个馆,已经算是很幸运了。<div> 我相信这些预约的后面是有算法的,按照规定,要想继续预约,需要等预约到的项目看完了,再进行下一次,这样算下来,排队刷机,等参观,再排队,还不一定有结果,其实一天下来真的看不到多少期待看到的场馆,还不如随遇而安。</div><div> 我也试着排队的时候刷手机,很多场馆看上去有空位,等点进去,又说没有。</div><div> 预约这事儿,简直就是个鸡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入场</div><div> 1、黄金入场时间是早上9:00,但这也意味着,如果看到晚上,有可能在世博里呆上一整天,精力和体力能否承受的问题。</div><div> 2、即使你没有毅力一大早就起床,奔向世博,我还是建议你买9点场的入场券,因为,因为,因为:世博是允许迟到的!!!也就是说,你即使十二点到,9点钟的票也给你预留着直接入园的通道,而无需重新排队。</div><div> 我们第一天十二点去的时候,排队已经快排疯了,前面九点、十点、十一点入园的各自有通道,直接入园,爽得很。</div><div> 3、做准备工作的时候,看到有人说,排25号通道,我们第二天就奔着25号通道去,不知为什么,果然比别的通道快得多。第三天,仍然如此。也许有不知道的奥秘。</div> 幸亏排队的时候有这个利器,可以转着圈儿吹冷气,才不至于在这个120年来最热的6月天排队热死。 入园安检的时候,水是要过这个机器检查一下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场馆布局</div><div> 说实话,我去万博,主要是去看建筑和设计的,回过头来,看的最多的还是人。</div><div> 建筑和设计,既需要切近看,也需要拉开距离看,拍照这种事情,就算了,一个是拍出来都是人,一个是我的水平也实在不行,好照片不需要我拍,拍得比我好的比比皆是。</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国家场馆不分大洲,不分贵贱,或者说,没有规律。要想在场区不迷路,这个“大屋根”是个好东西,设计师是藤本壮介,有扶梯上下三层,甚至还有电梯继续上到五层,在三层以上,看海,看大屋根里外的建筑,都是非常好的视角。</div> 这是从大屋根看下去的葡萄牙馆和加拿大馆。其实真的建议,如果有时间的话,先在大屋根上走一圈,定一下位,把所有该看的场馆从宏观上了解一番。 白天,大屋根下有很多座椅,可以休息;走在大屋根下,还可以躲避阳光;大屋根下根据编号可以找到饮水机和饮料售货机,还有世博会各样纪念品,不需要去礼品店排队。<br> 另外,大屋根下,还有各种标志,指示着场馆的方位。<div><i></i></div> 依据大屋根,很容易对场馆的位置进行定位, 圆形中内接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下边外接的就是一片水域,晚上放烟花就是在这个水域之上,上图大屋根上的那些人,就是6月28日下午四点半以前上去在等着看烟花的,那天的烟花一共放了不到四分钟,这些人在上面晒着太阳等着三个多小时。 中央圆心部分是一片树林,供游客休息。<div> 圆里有C、S、P三大区(按照名称首字母来命名的)呈三角形分布,中间垂直于亲水广场有两个F和X两个部分。</div><div> 圆外还有两个东门区(E)和西门区(W)。西门再远一些,还有个未来生活区(F)</div> 认真学习,研究策略的同学。 园区不小,在场馆中走来走去,不知不觉一天两万来步也就达成了,其实,走来走去看场馆,总比排着队一动不动要舒服得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排队</div><div> 逛世博,不可避免要排队,入场排队,接水排队,参观排队、刷预约排队、上厕所排队。</div><div>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月一次的烟花表演,还是周末,单日人数破纪录,总人数超过1000万。</div> 我们还盖上了一个特别的章。 参观排队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其实,只要队伍在动,考验的就是你的体力和耐心。 其中,最让我终身难忘的排队是第一天晚上,周末,加上烟花表演的周末,随着离场的队伍,抵达东门,大屏幕上显示晚上21:14,从等着出闸,到在东门广场上横着竖着打着蛇饼前往直线距离200米的地铁站,用了一个半小时,毫不夸张。整个广场所有的人都在黑夜中麻木地移动…… 实在累得很了,就得几个人互相撑着站一会儿。 去以前我问DeepSeek能不能带凳子,这个怂货回答我说安检不会通过,结果进场以后看到各种凳子。 各种凳子。 这两个凳子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一般都是按批放人入场,也就是大概二十分钟左右,队伍才会前进一段,所以如何等待,如何排队也是一门学问,前面坐双人凳的老先生买了一本小册子做笔记。 我带了书去,抽空看几眼,碧珠带着水彩去画画。 三笔两笔就把眼前的瑞士馆画出来了。 在等着看烟花的时候,又把下面游乐的孩子画了出来,这幅画后面的背景中可以找到原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命题作文</div><div>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据说有几个馆科技感非常强,让我们看到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可惜无缘约到,预约到的场馆,给两个小孩去了,我们进的一般都是国家馆,进去以后,发现很多场馆的布置并没有扣题写作,本该畅想未来社会,明日生活的模样,或点明未来社会、明日生活的隐忧,结果进了场馆,基本上就是该国历史风情的简介,或者旅游的推广、品牌的展示,一句话:花了钱在这里写跑题作文。</div><div> 下面就我们去的一些场馆做一下点评:</div><div> 第一个尝试排队进去的是“捷克”馆,这是个比较快就可以进入的场馆,大概排了二十分钟,排着队就可以看到捷克馆里螺旋上升的楼梯上站着螺旋前行的人,进馆后,看到原来墙上是捷克艺术家的画以及多媒体展示,看了简介,探讨的是哲学的话题,整个展馆里无论是画作还是玻璃雕塑,都看不懂。但也算是跟人类自身的生存有关吧。</div> 连拍照都是匆匆忙忙,后面的人都在等着,这也是为什么捷克馆排队速度快的原因吧,你不走,后面所有的人都没法动。 走到楼顶,可以买一杯啤酒,如果占据这个位置,看烟花绝对一流,可惜我们的时间还早,不在这里耽搁了。 第二个排队进去的是北欧联合馆,看这一串国旗!进去以后,空空荡荡,好在有座位可以歇歇脚,坐在那里看四周墙壁上播放的北欧生活的视频,然后就可以出来了,门外除了盖章,就是在北欧见到的各种纪念品:姆明、长袜子皮皮等等等等。 第三个馆是土库曼斯坦(别问为什么,只是见到队伍就去排),馆外墙上反复放的视频是土库曼斯坦风光以及这个诚意满满的骑士。 进馆之后除了在一楼坐地上看这个视频,剩下的就是看他们的土特产了。像这样的馆,作文评分绝对不及格,不及格里都是低分,唯一的优点就是馆内有电梯,有厕所。 第一天最后一个是巴西馆,外表不起眼,在门口看解说里面应该是几个板块的展出,一进门,乱七八糟天上地上都是塑料袋子,后来在混乱中看出些规则。 里面有现实的人与人的共存; 还有超现实的人与植物与动物的共存; 整个场馆既像个装置艺术,又像个沉浸式的戏剧舞台,这些充气的人和动植物,经历了迷雾中各种光影的变化,生存——毁灭——重生。<div> 需要花时间来看,而且应该多琢磨琢磨。</div><div> 从扣题的角度来说,可以打到8分左右。</div> 后面两天我们努力刷馆,后来统计,很多大国的馆都刷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瑞士、新加坡、韩国……中国馆没进去,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意大利馆是全预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实在排不动了。这些场馆里面,严重跑题的是英法美三个大坏蛋。<div> 英国基本上是可可爱爱的旅游宣传片,讲一个日本人爸爸在日本旅行的过程,整个参观过程中充满着积木哗啦哗啦的碰击声,并用积木的形式拼接出各种英国的情境,要说扣题,没感觉。</div> 这个周末人暴多的法国馆,我们也咬着牙过来排,没想到,进场速度非常快,没有传说中的三四个小时,应该也就二十多分钟就进去了,简直出人意料。 一进门这个大屏幕就在反复感谢法国馆的赞助商们。 一进去,就是传说中非常多的LV行李箱,看了以后,觉得还好吧,场馆本身也没多大,显得多,可能是镜面效果。 与其说看行李箱,不如说看光影变化,如果说这里也有未来生活的隐喻,那真的算我眼拙,我只看到现世的奢华。 DIOR白色的礼服确实很漂亮。 法式优雅从来都不缺少呈现的途径。 法国和日本的展馆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中有一颗橄榄树, <p class="ql-block"> 场馆里还有来自罗丹美术馆的各种手型雕塑。场馆外面还有一堆雕塑。</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一个有名的葡萄酒赞助商的场馆,一串大葡萄真够放肆的。</p><p class="ql-block"> 法国馆,最多说是文化交流吧,华丽丽跑题万里。</p><p class="ql-block"> 韩国馆也是看外立面很震撼。</p> 拍了几圈儿队伍之后,让大家进入这个小隔间,对着屏幕说一说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后来进入场馆,这一批人刚才的声音就出现了,后面还有几个互动环节,严格说来,科技感并不强。 最后有这个一个韩国的乐队(视频)讲了一个跟穿越有关的故事,就算呼应主题了。<div> 这篇作文只能算是勉强扣题,手法僵硬,最多6分。</div> 最后盗个图说说美国馆,这个队伍从马路对面排到场馆门口,我们跟着日语解说的队伍进去的,其实,解说不解说真的一点都不重要,如果我看到美国馆的章在场外也可以盖,我绝对不排队进去,进去以后的感觉,我觉得跟辛辛苦苦拿到美国签证的感觉差不多,just so so ,都是对现有科技的展示以及对美国风光的介绍,有人说,有了后面火箭腾飞的环节,就值了,我真想问问,你没看过好莱坞大片吗?哪个不比这个逼真?<div> 美国是个标准的差生。5分。</div> 还有新加坡馆,本来也带着期望,进去以后,没有故事,没有科技,没有特色。<div> 其实这些都根植于——没有诚意。</div><div> 实在有愧于政府的拨款和我们排队的时间、脚力与期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