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圆玉润 • 缤纷夏日2025

曾氏子

【67届初二4班 曾卓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络航拍图片</h3><div> 麦积山,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秦岭西段北麓。此山孤峰突起,山峦送翠,周围泉(马跑泉)河(颍川河)流淌,群山环抱,得了个“秦地林泉之冠”的美名。</div> <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林壑之美还在其次,山上的石窟才真正使麦积山声名远播,“麦积山石窟”因其悠久的历史,众多优美的雕塑、壁画、碑刻、文物等,毫不逊色地跻身我国四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之列。</p> 据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秦著名的禅僧玄高、县弘聚积僧人300在此禅修,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彼时。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岩凿,造像万千,以后各朝不断开凿或重修。<div>  现今悬崖绝壁之上,存有洞窟221个,崖阁八座,内有石胎泥塑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文物价值蔚为大观。</div>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山体陡峻,垂直高度140多米,大部分洞窟都开凿在20到60米之间,最高的距离地面85米左右,这些洞窟之间用栈道连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修缮,如今远远望去,红色的栈道凌空穿云,来往反复,盘旋在山腰之间,构成了另一道绝美的新景观。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攀梯而上</h3> 大部分石窟都是这样的,防风沙雨雪还在其次,主要是防老鼠和鸟雀。我们这些看热闹的,看不清就看不清吧。 手机紧贴细密的纱窗所拍,以免对焦错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13窟</div><div> 开凿于隋代,宋代重修。一佛二菩萨,俗称“东崖大佛”,是麦积山石窟现存石胎泥塑造像中最高,也是最大的一组造像,整体近似方形,高17宽18深约1米。<div>  主佛身15.70米,倚坐式,面如满月,法相庄严。千年来俯视着芸芸众生,展现出“观照大千”的精神气度。 1982年修复中,从主佛右侧脸颊内出土手抄本《金光明经》一卷,又从白毫相中出土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墨书题记白瓷碗一件,均属国家一级文物。<br><div>  当年造像在其附建的楼阁内,年深日久,楼阁坍塌,造像遂暴露于外。壁面看到的大小桩眼,系建楼时插置挑梁及其他构架所留。</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旁边的菩萨高13米,侧身侍立,右手贴胸,左提法器,和蔼可亲。</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9窟</div><div> 始凿于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大型栈桥式崖阁建筑,后壁并列开七个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壁画约60平米,均经历宋、明、清重修或重塑。</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第4龛的“迦楼罗”壁画,迦楼罗是古印度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其形象半人半鸟,生有鹰喙利爪,身躯和四肢与人无异,以恶龙为食,后经佛祖点化,收为天龙八部的护法之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命鸟双头童子像”</h3><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3窟</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北周(公元557~581年),又称千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现存“千佛千面”297身,分上下6排,结跏趺坐,造型敦厚,排列规整,场面壮观。上两排佛像虽经宋、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div></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4窟</p><p class="ql-block"> 又名“散花楼”,为北周(公元557~581年)大都督李允信所造,庾信为之作铭。大型庑殿顶崖阁,分为七间八柱。后壁一字并排七个大龛,龛外石胎泥塑天龙八部。</p><p class="ql-block"> 整窟雕凿精致,宏伟壮丽。现存造像85身,壁塑700余身。七个内主佛构成七佛,均为北周原作,历经、宋、明、清重修或重妆。</p> 七个佛龛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胳膊、手等人体裸露的部分,均采用泥层浮雕手法,泥层厚度在2到3毫米之间,最多不超过5毫米,谓之“薄肉塑”,是麦积山壁画的精品之作,专家称是“古代壁画艺术的绝品”。 <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5窟</div><div> 5窟和4窟相连,隋代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现存泥塑造像15身,中间龛内的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左右龛内的初唐造像丰润俊美。<br></div> 前廊顶部的《夜半逾城》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div>  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气势不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云穿架,绝壁丹梯</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98窟</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崖中部,石胎泥塑西方三圣造像,称“西崖大佛” 。 立佛高12.2米,原作于北魏,历经修缮。</p><p class="ql-block"> 释迦摩尼佛跣足立于升腾卷云之上,体姿挺拔飘逸。大势至菩萨则弯眉细目微启下视,立于莲台 。</p><p class="ql-block"><br></p> 西崖大佛左侧的观音菩萨像已不存,似有残体。边上仍残留旧时的木桩,资料上说,保留以供看到真实的建筑原貌云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62窟,</div><div> 北周(公元557~581年),是麦积山保存最完好而又未经历代重修的洞窟,内塑三佛六菩萨二弟子加一力士。<div> 无论是哪尊,62窟所供均为方圆面型,不同于西魏的“秀骨清癯”,体现了北周的雕塑“珠圆玉润”,雍容典雅的风格。</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边的二菩萨落落大方,自然侧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91窟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西魏 宋代重塑。此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窟或佛龛,它利用崖壁凹进去壁面稍加雕凿,制作了以悬塑为中心的整组造像。</div><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整体是这样的,右上塑了一交腿听讲的菩萨</h3> <p class="ql-block">  到此游览线路完毕,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下得山来,忽然一声熟悉的乡音使我们邂逅了两位昔日同窗好友,真有了“万里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唏嘘一番,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戏作:</p><p class="ql-block"><b>麦积随众下丹梯,佛意窟龛尚自迷。</b></p><p class="ql-block"><b>直女款曲身前走,斜眸似见旧影移。</b></p><p class="ql-block"><b>未敢貌似轻相认,忽闻乡音重问悉。</b></p><p class="ql-block"><b>互对田田皆惊诧,千里会友喜称奇。</b></p> 她们是跟团,我们是自驾,没法聚起继续旅行,只好抱憾而别。 麦积山石泥塑造像以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很多洞窟不开放,有些“寂寞”感,但看到的都是真的历史遗留,还是不虚此行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end</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6.29</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下面是为写此文翻拍的图片,可惜在麦积山没能目睹。看看吧,很美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窟 佛入涅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窟 供养人</h3><div> 在石窟中,“供养人”指的是出资建造佛像,开凿洞窟或资助宗教活动的人,身份涵盖社会各个阶层。有些信徒为了来世福报或留名后世,在洞窟中留下了自己的雕像或图画,在我国的许多石窟中都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2窟 地藏王菩萨及昆仑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44窟 西魏 东方美人</h3><div><br></div><div> 44窟的主佛被认为是麦积山石窟的至尊之作,技法精湛,是西魏泥塑艺术的巅峰。</div><div> 佛像脸部为标准的鹅蛋型,眉宇间透出深沉和灵气,微闭下沉的双眼带着一丝含蓄和柔和,鼻梁高而修直,与额相连,内敛地隐藏着一份自信。佛像结珈跌坐,施无畏印,通体袈裟质感厚重,线条飘逸,下摆如莲花绽放般地极富动感。</div><div> 也许与那瞬间神秘的一笑类似,她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74窟 西域之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78窟 正壁佛说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87窟 迦叶老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21窟 窃窃私语</h3><div> 在佛教造像中,无论是佛还是弟子菩萨,多数为肃穆冷峻的形象,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而该两组北魏造像中的菩萨和弟子,则在佛的两侧相互依偎,窃窃私语。 </div> 古代艺术家将世俗中少男少女的传情瞬间永久的凝固于庄严的佛的两侧,不能不说是对佛教造像仪规的大胆冲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23窟(特级保护洞)</div> 此窟共九身西魏造像,尤以门内两侧一供养男童和一供养女童最著名,即俗称的“童男童女窟”。在佛教造像中供养人塑为童男童女井不多见,将两身身着世俗服饰,天真无邪,稚气可亲的少男少女置于佛国世界,是艺术家热爱生活,精微观察生活的传神之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27窟 主佛侧龛菩萨</h3><div> 这图像好像面很熟,哪儿见过?</div><div> 127窟因较完整保存西魏精华壁画100余平方米而著称于世,藻井中东王公邀游太空图,笔法粗狂奔放,是中国早期壁画精品。左壁维摩变、右壁西方净土变、正壁涅变是北朝时期最成熟的大型经变画。<br></div><div> “经变画”是指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的画作。古代识字的人相对较少,经变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使信徒更易理解佛教教义。</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127窟 经变画“舍生饲虎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3窟 万佛洞中的小沙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3窟 释迦会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3窟 佛传故事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3窟 千佛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35窟 北周库藏弟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47窟 主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165窟 左壁菩萨</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43窟 力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3窟 即“寂陵”,西魏文皇后乙弗氏曾葬于此。这位乙弗氏原本是西魏的开国皇帝文帝的皇后,然而立国之初的西魏,国弱民贫,为笼络北方强敌柔然,文帝不得不又迎取柔然首领之女,乙弗氏被迫让出皇后之位,迁住秦州。几年之后,迫于压力,文帝令侍从带着他的亲笔信逼乙弗氏自杀,时乙弗氏年31岁。死后侍从们便把乙弗氏的棺木安置在石窟中。</p><p class="ql-block"> 好在文帝临死时,没有忘记他的这位结发妻子,死后乙弗氏迁出石窟,与文帝合葬于“永陵”。</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43窟 右侧菩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