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调研。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同乡亲们亲切交流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侗族人民朴实、勤劳、有文化、有智慧。临别时,乡亲们深情地唱起《侗歌声声唱给党》,热情欢送总书记。此后《侗歌声声唱给党》迅速红遍侗乡大地、大江南北,并登顶全球华语流行音乐金曲榜冠军,成为侗族文化的一个新标杆,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了解侗族、欣赏侗族文化的一个新切口。《侗歌声声唱给党》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音乐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这首歌曲以侗族特有的音乐风格为基底,旋律悠扬婉转,似山间潺潺溪流,又像天边袅袅炊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歌词质朴真挚,饱含着侗族人民对党深深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他们的赤诚之心。它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这美妙的歌声,了解侗族、感受侗族人民的热情与对党的深情厚谊。《侗歌声声唱给党》以侗族文化为根,以时代精神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奏响了一曲别具一格的颂党乐章。为深入欣赏和感受歌曲的魅力,我们特意从网上下载了原唱杨春念老师和各种侗语版的演唱视频反复播放,并陶醉其中。经反复欣赏、思考、消化,我们觉得《侗歌声声唱给党》在创作与艺术呈现上具有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特从文化基因和音乐理论视角剖析如下。 一、创作基底: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br>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侗族“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哲学。在《侗歌声声唱给党》中,创作者以侗族大歌为文化母体,保留其多声部无指挥的特色。开场段落模仿《蝉之歌》对自然音效的捕捉,运用空灵人声营造出历史纵深感,隐喻侗族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种传承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将侗族大歌的文化基因融入现代创作思路,为歌曲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叙事结构上,歌词采用“生态意象 — 现代成就” 的对照叙事模式。从“绿水青山”“鼓楼花桥”等传统生态意象,到“坐上高铁”“云上起航”“迈上新时代”“踏进新征程”等现代发展成果,既延续了侗族与自然界合和共生的理念,又巧妙反映乡村振兴与科技发展成果。这种双重编码的叙事方式,借鉴了音乐中的复调思维,使政治抒情跳出口号化窠臼,如同侗族史诗《祖公上河》般引发集体共鸣,实现了传统叙事与现代主题的有机结合。 <br>情感表达层面,创作者杨家昭、黄昌松两位老师深入侗寨采风,捕捉到“侗款”自治传统与现代基层治理的呼应之处。歌曲中“天天把歌唱” 的反复吟诵,既传承了侗族“以歌代文”的传统,又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这种代际对话在音乐中类似于主题变奏,以传统情感表达为主题,在新时代语境下进行变奏演绎,赋予歌曲新的生命以上无不体现了歌词创作者对侗族历史文化和侗乡现实生活的全方位了解和深深热爱。 二、音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跨界碰撞与和谐共生<br>《侗歌声声唱给党》在音乐语法的跨界实验中,声部设计实现了数字化转译。传统侗族大歌“众低独高”的声部结构和无伴奏的特色,被创造性地转化为领唱与电子和声的虚实互动。副歌部分,演唱者的真假声转换模拟侗族大歌的蝉鸣腔,电子和声则通过特定频率与音色的设计,营造出类似芦笙合奏的声场效果。这一处理运用了音乐声学理论,通过不同音域、音色的搭配,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使传统声部结构在现代音乐语境下焕发新生。节奏型态方面,歌曲将“多耶舞”的踩堂节奏(5/8 拍)与流行音乐的 4/4 拍相叠加,并进行多次变速处理。从Largo到Allegro的节奏转换,如同音乐中的节奏动机发展,既保留了侗族音乐的即兴特质,又通过增强律动感契合现代听觉习惯。这种节奏型态的现代重构,打破了传统音乐节奏的单一性,使歌曲在节奏推进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变化。 符号系统的创造性转化同样精彩。在建筑意象的音乐化处理上,鼓楼的层叠飞檐转化为旋律的阶梯式上行,风雨桥的弧形轮廓通过滑音装饰呈现,这运用了音乐中的音高组织理论,将建筑形态转化为音乐符号,实现了视觉意象与听觉符号的转换。语言混融方面,侗语衬词“呀啰耶”与汉语主歌词形成复调对话,侗语声调与旋律走向紧密契合,如同语言与音乐的对位,不仅强化了民族身份认同,更实现了跨语言的情感传递。加上杨春念老师娴熟的唱法、清脆甜美的声音、自然优雅的舞姿、恰到好处的表情,再配上欢乐喜庆的伴舞场面,刚好与歌词和乐曲的意境相匹配,让整个演唱过程严谨、顺畅,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br>以上无不体现了作曲者和演唱者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融合呈现的深度把握。 三、艺术升华:多维表达与文化传播创新<br>编曲中,声音景观的生态构建别具匠心。通过嵌入古井流水、杉木林风等环境采样,并运用电子音效的延迟效果,营造出“可听化的侗寨”。这一手法结合了音乐心理学理论,环境音效的运用能够唤起听众对侗族生活场景的联想,电子音效的处理则构建出传统村寨与数字文明交织的听觉元宇宙,使听众在音乐中感受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记忆的表达上,歌曲通过“萨岁信仰”的隐性叙事,将侗族女神崇拜与党的形象进行符号嫁接。“幸福万年长”的尾音拖腔在侗语发音中接近祭祀萨岁时的长调,这种处理借鉴了音乐符号学理论,使政治话语获得神圣性加持,将民族文化记忆与时代主题相融合,深化了歌曲的精神内涵。传播媒介方面,MV运用侗锦纹样的动态投影技术,实现鼓楼壁画与高铁线路的视觉共生,完成从“非遗活态展示”到“文化IP塑造” 的跃升。这一创新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代文化传播理论,通过视觉与音乐的协同传播,扩大了歌曲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侗族文化与歌曲所承载的深情厚谊。《侗歌声声唱给党》以精湛的音乐创作与多维的艺术表达,实现了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它如同侗族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开放性与适应性。 四、侗语版的韵律之美与传播价值<br>在《侗歌声声唱给党》的侗语版中,译者石川洁、姚仕威两位老师采取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式将侗族大歌的意境和韵律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多嘎多耶情豪放dos kgal dos yeeh tiingk kuanp sais”等句中采用意译,让在侗语中难有直接对应词句的汉字得到了意思相近的表达。同时,在意译时,并没有完全对照歌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根据侗族的生活习俗、侗歌的创作技窍和演唱习惯及侗语音韵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使之更适合侗语演唱更有意境。在“美丽的侗寨哎senl gaeml dih fangp (ei),绿水青山好风光jenc sup naemx kgaemv nyaengc douh yangh”和“唱给祖国 dos saip Zux Goc,唱给共产党 dos saip Gongl Canx Dangx”等句中采用直译,使“fangp”与“yangh”押尾韵,“Goc”与“Gongl”押腰韵,“Dangx”又与前面的“fangp”“yangh”形成尾韵呼应,同时“senl gaeml”与“jenc sup naemx kgaemv”又形成内韵,情感传递直接且有力,不仅勾勒出侗寨的秀丽风光,更让译文充满诗意与韵律感。此外,在结构和语音上工整做到严谨顺畅,让歌词节奏感十足,极具音乐性,符合侗族人民对歌声韵律的审美追求。 从文化内涵来看,译文以侗语承载对党的歌颂,将侗族文化与红色精神紧密相连,体现了侗族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成为侗族文化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交融的典范。在传播效果上,独唱、多声合唱都朗朗上口的韵律,贴近侗族生活的语言表达,使得歌曲易于传唱,在侗族地区广泛传播,激发了群众的情感共鸣,既强化了侗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也增强了对党的向心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的双重价值。<br>侗语版出来后,因更接地气,更贴近侗族群众和侗族生活,在侗族内部更有反响,不同土语区或方言区的热心人士还根据本地的侗语语音特点和生活习俗翻译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侗语版,并通过琵琶伴奏、侗笛伴奏、芦笙伴奏等不同方式在侗乡大地迅速传开,形成了全民歌唱共产党的良好氛围。 <p class="ql-block">总之,这首歌充分调动了侗族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中积极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为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党的深情礼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政治悟性和极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力。我们应当将《侗歌声声唱给党》这首精典的歌曲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新亮点大力宣传,并让之深入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 强文 梧桐树</p><p class="ql-block"> 2025.5.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