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王兴明 梅梓祥书屋</p><p class="ql-block">2025年06月28日20:01北京</p><p class="ql-block">2025年06月28日20:16天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梓祥导读:</p><p class="ql-block">王新明战友的作品风格朴实无华,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少用,白描、叙事、细节见长,我喜欢看。</p><p class="ql-block">他写的部队生活多。这篇写“父亲”,不是通常所见的父子亲情,而是回忆父亲当生产队长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p><p class="ql-block">生产队长是大集体时代最基层的生产组织的管理者。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读高中后假期参加劳动,对这一职务的担负者有所了解:权威,会管理,懂生产,多面手;年度计划,一日劳动分配、计工分,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是足足实实老黄牛的形象。我后山坞队的生产队长多归于土地了,我怀念他们智慧、能吃苦的音容笑貌。</p><p class="ql-block">新明的父亲,是优秀生产队长的缩影。高度的责任心,廉洁自律让自家人吃亏,有创新观念科学种田,积极交公粮……“像守护婴儿一样”爱生产队集体,在社员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辞世后乡亲列队一里路相送。</p><p class="ql-block">新明文字功夫深,记忆力也好。看到他写看水,想起小时候队长戴斗笠、披蓑衣,扛一把锄头走在田头……原来是对农田排水,如此重要啊!</p><p class="ql-block">向带领广大农村社员为共和国经济奠基、已走进历史的“芝麻官”——生产队长致以崇高的敬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和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父亲是生产队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新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老党员,老队长,一个芝麻大的“官”,清白如水,农村基层干部的缩影 ,十分受人称赞的老人。</p><p class="ql-block">父亲读了三年私塾,毛笔字写得不错,特别是算盘打得很娴熟,两只手可以同时打。</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如此,1949年刚刚解放不久,父亲就被选送到农业合作社当会计。五十年代初,农业合作社 刚刚开始, 父亲又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在生产队长这个职位上,父亲任职20多年。一个生产队,一百三十多个村民,一百五十多亩水稻田,父亲就要对它全权负责,官小责任大。</p><p class="ql-block">父亲当生产队长几十年,历尽了艰辛,带领广大社员,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经过不懈努力,逐步改变落后面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产队就成为家家有饭吃、户户有余粮的先进单位。生产队多次被评为公社、宁乡县、益阳地区先进单位。父亲被评为益阳地区劳动模范,他还在表彰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对父亲当生产队长的辛劳,全队的社员历历在目。父亲接受新鲜事物很快,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早稻晚稻两季加起来800斤就叫跨“纲要”。为了队上的水稻产量跨“纲要”,父亲按照跨“纲要”的耕耘方法,精心组织,首先是选出优良稻谷种子,全队男女老少正月初就坐在队屋里选稻种,大家把良种稻谷放在茶盘里一粒一粒选拣出来。我父亲对每个人选的稻种严格检查。父亲对社员们说:“好种出好苗,良种产量高。选好良种很关键。”父亲十分严厉,对选种不合格的,要求一粒一粒重选,必须粒粒壮实饱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想跨“纲要”,种田人都知道,肥料很重要。那个年代,化肥还不普及,父亲就带领全队社员广积肥,把各家各户的家禽粪、猪牛粪、杂草和草皮等混合在一起,积在每丘田的肥凼里。每年大年初一就开始积肥,那个年代叫“开门红”。正月初的南方气温在零度左右,父亲总是第一个先带头赤脚进冰冷的肥凼里。尽管脚都冻得通红麻木,父亲也义无反顾,为了粮食跨纲要,就得积足肥料。到了开春后气温高的时候,肥料就开始发酵,黑油油发臭后,就成了水稻田里最好的有机肥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的4月中下旬,是南方水稻早稻栽秧的季节。栽秧的头几天,父亲得周密计划安排生产队所有的劳动力,把队上能出集体工的社员分成犁耙组、稻田打格组、扯秧组、插秧组。每个组指定专门负责人,两个星期的时间,150多亩稻田要把秧苗栽好,也十分不易,父亲严格把控插秧过程,亲自检查每丘田秧苗插得是否均匀,插的大小、深浅是否合适,每丘田一一过目,凡插秧质量不合格的必须重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稻秧苗插下去的前两个星期的管理十分重要。稻田中的水深水浅都不行,水深了秧苗会淹死,水浅了,太阳就会把秧苗晒干。看水,就成了秧苗生长好坏的关键。这个工作,几十年里,父亲总是专门负责到底。每天早中晚三次看水,父亲扛着锄头,天刚蒙蒙亮就对150亩田的平水口进行检查,</p><p class="ql-block">看秧苗田中的水深浅是否合适,不合适时,对平水口进行调整。整个生产队水稻田检查一遍,要忙到早上九点多才能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稍微休息一会,十点钟又作第二次巡检,到中午1点后才回家吃午饭。下午六点,再一次巡查。父亲像守护婴儿一样守护着150多亩水稻田。特别是遇到狂风暴雨漆黑的夜晚,父亲穿着蓑衣,打着手电,整夜守护在秧田里,生怕洪水灌坏秧苗,暴雨把父亲全身淋得透湿,社员们看了都十分心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父亲的精心组织与管理,我们队的粮食产量两季加起来每年都超过800斤,达到了年年跨“纲要”。每年父亲组织社员,用箩筐挑着最好的稻谷交给粮站,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征购粮任务。社员们家家户户也能按各自所得工分分到粮食,全家大小吃饱饭就不成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对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的关心有口皆碑。一是在安排劳动生产时,尽量把轻活,劳动强度小的活安排给他们。二是逢年过节分鱼、分肉、分粮食的时候,父亲在社员大会上强调要先分给这些最困难的人。三是个别社员有病有特殊困难时,父亲总是带头去看望,去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与队委会商定,从上交国家购粮(征粮即农业税,购粮,国家给钱)款中救济特困户。几十年后,一谈起这些事,生产队上的人们都伸出拇指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对自己和家庭成员要求十分严格。队上分粮分油,分鱼分肉,他从不到场。总是叫母亲去领,而且一再交代母亲,要等大家分完了,把好的领走了,你才领。我们家庭成员出集体工,他叫记工员每天比人家同类型的人少记一分工。我上高中时,星期天回队上出集体工,同班同学一天记8分工,我父亲只让记工员给我记7分。</p><p class="ql-block">后来改革开放时期,解散人民公社大集体,分田到户。当时分责任田到户的方案是最棘手的。因为生产队水稻田有一二三等肥瘦好坏之分,父亲和队委会共同制定方案,要求队委会成员先人后己,以身作则。父亲公布分田方案后,全体社员一致通过。他把离家距离远,田质差,浇水困难的田先分给自己和队委会成员。把好些的田分给广大社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大公无私,从不多要队上一分钱、一粒谷。“四清”运动工作组的成员都十分佩服。“四清”工作结束前,工作组的老干部党员培养父亲加入共产党,父亲成为我们家庭中最早的党员。</p><p class="ql-block">受全体村民爱戴,我尊敬的父亲2018年九月逝世,享年87岁。全村大大小小的人们流着泪给父亲送葬,送葬的队伍有一里多长,大家都说父亲是“好人”。</p> <p class="ql-block">王新明,湖南宁乡人,1953年生,1972年入伍,历任军校学员、助理员、科长、高级工程师。热爱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