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青海之U型公路

隽秀人生

<p class="ql-block">  我们青海之行的第三天是德令哈到水上雅丹往返中途观赏雅丹地貌。从德令哈出发随着车子的前行,逐渐远离了青藏高原的草原风光,地貌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连绵起伏的山脉变得愈发荒芜,植被越来越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裸露的岩石和戈壁滩,地面上铺满了大小不一的砾石,在阳光的炙烤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仿佛是岁月遗落的神秘宝藏,狂风呼啸着吹过,卷起阵阵沙尘,天地间一片昏黄,让人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苍凉。</p> <p class="ql-block">  车子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不断切换,起初,映入眼帘的依旧是青藏高原那广袤无垠的独特风光,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冷峻的光芒,山顶上的皑皑积雪仿佛是山神撒下的银霜,终年不化,与湛蓝如宝石的天空相互映衬,美得惊心动魄,山间偶有云雾缭绕,像是给雄伟的山峰系上了一条轻柔的哈达,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  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虽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般密集的牲畜,但星星点点散布着的牦牛和羊群,就像是绿色绒毯上随意点缀的黑白珍珠,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丰美水草。它们或低头吃草,或慵懒地踱步,偶尔传来的几声咩咩、哞哞叫声,在空旷的草原上回荡,更衬出这片天地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路过G315U型公路时,大巴车停了下来,这是一条网红公路,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被称为“中国版的66号公路”,因为坡急弯大,又经常有游客肆意在公路中间拍照,曾经引发了不少交通事故,现在时常有交警不定期的巡查,不让游客在公路上逗留。为了不给司机师傅带来麻烦,我们迅速下车,在就近的一个土坡上抢拍了几张照片。这条如黑腰带一样蜿蜒至远方的“天路”,路面起伏很大,建设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我想象不出青海的公路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高海拔、荒无人烟的荒漠中艰难修建出如此“畅洁美安”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  315U型公路处于柴达木盆地腹地,是连接青海、新疆的交通要道,车子行驶在 315U 型公路上,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黄土丘陵,高低起伏的地势地貌形态各异,在飞驰的汽车里一掠而过,来不及想象它的容貌,下一个形态又撞入眼帘。一边用手机记录下沿途的茫茫戈壁,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那边是鱼肥水美,绿草成荫;这边是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土地的贫瘠却孕育了青海的另一种美,盐湖、戈壁,沙丘,还有冷硬的,不含一丝温度的山岗,途径一段红崖火星地貌,胭脂红的颜色在山峦底部如匹练般披在戈壁的腰身上,让死寂的黄沙变得生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汽车在315U 型公路上疾行,有种《逍遥游》的快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迎着六月的息风,在公路上飞驰,高低起伏间仿若已扶摇于大鹏之背,翱翔九万里高空。放眼望去,两侧延绵的黄沙若鹏鸟的羽翼,直伸向天边的云朵。野马、尘埃,都不过是天地的过客,无边的旷野,最能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豪迈气魄。</p> <p class="ql-block">  旅游大巴在一处平坦的路段停下来,大家翻上了土丘,在荒漠中欢呼跳跃。虽然我们来自黄土高原,对黄土地并不陌生,但是为了证明我们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到此一游”,大家还是争先恐后的在苍茫的黄土层前拍照留念,沧海桑田,也许再过亿万年,我们现在站的荒漠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也未可知。</p> <p class="ql-block">  雅丹地貌是柴达木盆地里一种特殊的地貌。车行在在戈壁中,渐渐的出现了一些比较陡峭的土丘,一个挨着一个,如一座座连着的堡垒,也像是散落在荒漠里的一只只土舰,有序排列,据说这些地貌都是两千万年前的河流、泥沙、砂质等在极端寒冷干旱的气候下长期风蚀侵蚀沉积而成。</p> <p class="ql-block">  踏入青海,风沙是最先迎接你的 “使者”。这里的风,裹挟着岁月的沙砾,从远古呼啸而来,吹过戈壁、沙漠与土塬,雕琢出千奇百怪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  雅丹地貌,无疑是风沙最得意的杰作。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风如刻刀,年复一年地镂刻着这片土地,那些林立的土丘,似城堡、似战舰、似怪兽,在落日余晖下,投下诡异而修长的影子,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风穿行其间,发出如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为这寂静的 “魔鬼城” 更添几分阴森与神秘。站在那片雅丹地貌上,脚下是干裂的土地,每一道裂痕都是大地的伤口,记录着风沙侵蚀的痕迹。狂风呼啸而过,沙砾打在脸上生疼,远处的土丘在风沙中若隐若现,宛如虚幻的蜃景 ,那一瞬间,我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无情,人类在这广袤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这片雅丹地貌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数百万年的风蚀作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于地壳运动,使得湖底沉积物逐渐露出水面,又在强劲风力的持续打磨下,最终塑造出这般奇特的景观,成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有力见证。</p> <p class="ql-block">  “雅丹”,系维吾尔语音译,为“具有陡壁的小丘”之意。强大的风力带走弋壁上疏松的沙土层,留下低洼凹槽,坚硬的泥岩层相对稳固,经由风的揉搓、雕琢,遂形成或大或小、形状各异的土墩,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现在处于雅丹地貌壮年期的一个个山丘,被老天爷的神来之笔变成了雄狮、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天坛......随随便便就山寨了一批经典形象。</p> <p class="ql-block">唐岑参有诗云,“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p> <p class="ql-block">  面对此刻这种野性的美,我的心是感动的,也是鲜活的,心封印久了,就得给它放出来透透气,去荒野走走,唤醒年轻的心,去领略自然的辽阔和广博,去寻找心中的平静和自在,因为你下次去荒野,又不知道是猴年马月,所以我特别珍惜和拥抱荒野的每一次机会。</p> <p class="ql-block">  狂野的风有了一丝生机,它肆意穿梭,狂放恣肆,把我们的头发吹得一片凌乱,衣服随意地撩动。山峦亘古如斯,它们见证过过多少王朝的兴衰,从来不置一词,那阳光下斑驳的岩层,就是时光留下的墓志铭吧,记录着这片土地被风霜、流水、烈日慢慢蚕食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  我走在这粗砂和石粒上,吃力登上一座土山,仿佛走在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孤寂而不屈的空间,这也是这一次青海行最想感受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这种毫无人工地雕饰的美,是那样的苍凉,那样的浑厚。我坐在戈壁上,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远处的人变得越来越渺小,而心灵却变得越来越宽广。我不想回到那个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盒子里,在秩序和制度的笼子里,收起锋芒,渐渐失去灵性,好像行尸走肉一样。</p> <p class="ql-block">  水上雅丹出来,我们往返网红U型公路,其实西北有很多这样的公路,一条路蜿蜒在苍凉广袤的戈壁中,消失在世界的尽头。人们去打卡U型公路,也许并不是去打卡某一条路,那是一颗跳动的心,去追寻荒野美,去追求自由和梦想,就让这荒野之路,带领我们去开启新世界,去寻找生命之旅的新意。</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住海西州德令哈。德令哈是个有诗意的城市,因为当代诗人海子的《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闻名。今夜,我也在德令哈,夜色安详宁静;今夜,我不是两手空空,我携着戈壁的风,带着荒漠的沙;今夜,我在小店里吃着肉,喝着茶,聊着天;今夜,我不想谁,只想美美的睡一觉…</p> <p class="ql-block">  那夜在德令哈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看清了真正的星空,也第一次真正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些星星,璀璨而遥远;那些记忆,深刻却渐行渐远。而我,正一步一步向前走,在这短暂的西行路上,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