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天经(1579-1659年)字长德、性参,又字仁常,河北吴桥人,明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p> <p class="ql-block">(1),李天经生平</p><p class="ql-block">李天经出生于吴桥城东南距城约2公里的杜庄,其家族是当地的望族,祖父李㦤是嘉靖甲辰科进士,其父李如峰也在京城任职。李家家风纯朴、勤奋,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对李天经的成长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李天经自幼聪慧,热爱天文学。七岁时读《春秋繁露》,十岁作《河防策论》,能援引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之法。十三岁与生员辩论《尚书-洪范》令老学究们愕然。</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他和同乡范景文双双进士及第令人震惊。一个小县城同时考中两名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p><p class="ql-block">李天经进士及第以后,曾先后任开封府教授、国子监博士、户部员外郎等职。李天经在官场表现出色,后被提拔为济南知府。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他为“李青天”。此后又转任山东省督粮道,他革除粮政弊端,减轻了农民负担。他的政绩得到朝廷的赏识,后又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等职。</p><p class="ql-block">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因病无法工作,李天经被推荐接替徐的职务,任光禄寺卿,主持历局。在主持历局期间,思想开放,聘请了多位国内外科学家作为助手开展工作,其中有龙华民,邓玉涵,汤若望等人。在李天经的主持下,《崇祯历书》于崇祯七年完成。</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天经告老还乡。回乡后,李天经积极赈济灾民,捐粮达万石,深受百姓敬仰。</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李天经病逝,享年80岁。</p> <p class="ql-block">(2),李天经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李天经(1579~1659年)是中国科技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徐光启编纂的基础上主持编纂的《崇祯历书》是我国最早吸收西方先进天文学知识的大型学术著作,它对中国的传统历法进行了重大改革。</p><p class="ql-block">《崇祯历书》这部巨著共137卷,全面介绍了西方天文学知识,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几何学、三角函数、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运动等内容,并翻译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部分著作。</p><p class="ql-block">它奠定了我国现行农历的基础。清朝入关后,汤若望(註1)将《崇祯历书》进呈清廷,清廷改名《西洋新法历书》,并颁行天下。</p> <p class="ql-block">李天经编纂的《浑天仪说》,阐述了十余种精密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全书分五卷,富有科学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李天经主持翻译的《坤与格致》是一部地质学著作,共四卷。对西方地质学知识在中国传播起了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李天经和徐光启、利玛窦(註2)合译了《同文算指》介绍西方的数学,推动了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李天经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推动中国传统天文学向近代天文科学转变。他的工作不仅在技术上革新了中国历法,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3),《崇祯历法》简介</p><p class="ql-block">本书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地球经纬度、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改变了中国传统对天文现象的理解。全书137卷,46种著作,其中分“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p><p class="ql-block">“节次六目”涵盖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会、五纬星和五星交会等内容。</p><p class="ql-block">“基本五目”包括法原(天文学理论)、法数(天文学用表)、法算(数学方法)、法器(天文学仪器)和会通(中西单位换算)等内容。</p><p class="ql-block">以上这种分类法与中国古代将原理寓于算例的做法完全不同。《崇祯历书》中西结合,方便实用,提高了天文计算精度。这部著作为中西天文学交流奠定了基础。《崇祯历书》是中国天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崇祯历书》中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不仅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理论,还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星官体系。它开启了中国天文学“西学东渐”的时代,推动了科学思维的转变。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4),李天经和范景文对家乡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李天经和范景文是同乡,范住城内,李住城外杜庄,但是相距并不远,不足五里路。万历41年冬季,太和殿传胪(註3)声响徹云宵,李天经和范景文一同穿上了进士冠服,拾级而上。二人同乡,同为进士,同朝为官,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二人成为儿女亲家,范景文唯一的女儿范元清嫁给了李天经的次子李衍庆。彼此来往密切,同怀满腔报国热忱,也同怀佛道情结。</p> <p class="ql-block">范景文和李天经同时身为进士对家乡的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一个小县城同时出现两个进士,这在古代是件极为罕见的事情,这使得吴桥在北直隶士林圈中声名远扬,刮目相看,极大地提高了吴桥的文化地位和知名度。</p><p class="ql-block">李和范在学术,文学,政治等方面的成就和著作,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李和范的成功,为学子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年轻人勤奋学习追求功名。并且在当时的吴桥形成了良好的重视教育风气。例如,明朝之后的清初康熙年间,吴桥组建了学界有名的“澜阳书院”,此后的二百年间,吴桥澜阳书院先后培养出六名进士和众多举人,成就斐然,震惊学界。</p><p class="ql-block">李天经和范景文都是朝内重臣,当然也会给家乡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崇祯十一年(1638年)吴桥城重建,李天经曾捐银千两赞助建砖城。时任知县知道吴桥是朝廷重臣的家乡,自然会努力把吴桥的事情办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吴桥的经济和民生。</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汤若望(1592~1666年)德国人,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1619年进入中国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2),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神父,传教士,学者。1582年进入中国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3),传胪,即殿试以后,皇帝宣布考中进士名单所举行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编纂:樵人 2025/06/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