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上年纪的人而言,心安之处往往系于那一方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宅。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里穿梭久了,愈发懂得老家宅院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建筑,更是生命的根系、情感的纽带与文化的基因库,它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p><p class="ql-block"> 老宅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坐标。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辞官返乡,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千古名句,那份跨越半个世纪仍未消散的乡愁,背后正是老宅给予的归属感。正如作家冯骥才在《乡土精神》中所言:“一个人远走他乡,抑或漂泊异国,一旦想起故乡的老房子,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眷恋的商州老宅,都印证着老宅对创作者的意义。我的一位同村张叔,退休后毅然离开大都市,回到关中的祖宅翻新居住。他常说:“在这里,每一块青砖都记得我儿时的脚印,每一片瓦当都藏着祖辈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家。”老宅如同磁石,牵引着游子穿越千山万水,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老宅是维系人情温度的情感纽带。“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在老宅构成的村落中得到生动诠释。在关中的村落里,每逢农忙时节,邻里间自发组成“互助队”,你帮我收麦,我助你播种,这种互帮互助的传统,正是依托老宅构建的生活空间得以延续。逢年过节,老宅更是成为家族团聚的磁场。就像我老家,每逢春节,散居各地的堂兄弟姐妹们都会齐聚老宅,贴春联、包饺子、围炉夜话,孩子们在天井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堂屋追忆往昔。老宅让血缘亲情在烟火气息中愈发醇厚,让“家和万事兴”的古训化作具体的生活图景。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老宅让人情世故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老宅是赓续文明火种的文化摇篮。关中老宅的砖雕木雕里藏着“耕读传家”的祖训,山西大院的楹联匾额中镌刻着“诚信经商”的信条,这些建筑细节无声地传递着家族文化。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环形建筑,展现着聚族而居的智慧;海南骑楼则融合中西建筑风格,诉说着华侨先辈的奋斗史。这些老宅不仅是砖石土木的堆砌,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我曾在浙江北仑的吴宅看到,家族后人将老宅开辟为家风家训馆,通过陈列族谱、旧物,讲述先贤故事,让年轻一代在触摸历史中理解“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深意。老宅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老宅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溯源地,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存储器。当我们凝视老宅斑驳的砖墙,抚摸雕花的窗棂,听到的是历史的回响,看到的是文明的延续。守护老宅,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因为唯有守住这方承载着乡愁、人情与文明的宅院,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让中华文明的根系永远深扎在这片古老而温暖的土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