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瓮城遗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聚宝门垣六百年,</p><p class="ql-block">三层四道瓮城坚。</p><p class="ql-block">深沟壁垒知多少,</p><p class="ql-block">细雨楼台看变迁。</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言绝句,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凝练地概括了迄今为止已有656年(拓建于1369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的明朝时期应天府(南京)“京城”13座城门之一的“聚宝门”(今中华门)所承载的沧桑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历经了千百年风雨侵蚀,却依旧巍然屹立的宏伟建筑,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工事的原始属性,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枢纽。</p><p class="ql-block"> 据史籍记载,1356年(元朝至正十六年)3月,红巾军(农民起义军)左副元帅朱元璋率兵攻占了“集庆”(即南京代称之一),并将集庆改称“应天”。从此,朱元璋长期以“应天”为大本营,开始推行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朱升荐言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同年7月,朱元璋自称“吴国公”(早在三国时期南京属于吴国疆域)。</p><p class="ql-block"> 1364年(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元旦,朱元璋自封“吴王”(史称西吴王),并建百官司属,开始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诏令。</p><p class="ql-block"> 1366年(元朝至正二十六年)8月,吴王朱元璋开始在集庆城内外大兴土木。首先在集庆城东北郊填湖(旧称燕雀湖)建造吴王“新宫”( 今南京明故宫遗址地)。然后以“新宫”为中心,环套修筑“皇城”、“京城”、“外郭”城垣。新宫中轴线(今南京御道街)北端直指钟山(紫金山)主峰(北极星方位),南端延伸至聚宝山(今南京雨花台)。</p><p class="ql-block">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新宫之基,乃钟山之阳,旧城东白下门外二里许。” 故在开建新宫之前,先由太史监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轴线(误差仅0.5度),体现了所谓“天子面南而治,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宇宙观。 </p><p class="ql-block">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吴王朱元璋正式在应天登基称帝(史称明太祖),建立大明王朝。自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且拥有长江天堑的应天(南京)成为大明王朝的京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吴王新宫改称“宫城”(亦称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宫城:宫城乃明太祖朱元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宫城坐北朝南,周长约3.5公里,围合面积1.2平方公里。宫城设有6座城门,即左掖门、午门、右掖门、西华门、玄武门和东华门。</p><p class="ql-block"> 皇城:皇城环绕宫城,是护卫宫城的重要防御设施。皇城的建筑主要包括太庙和社稷坛,为明太祖朱元璋祭天、祀神、敬祖的地方。皇城周长约为宫城的两倍,设有6座城门,分别是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p><p class="ql-block"> 京城:京城是应天府的核心防御设施,故此城全部用城砖和条石垒砌而成。京城城垣周长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京城设有13座城门,即朝阳门(中山门)、正阳门(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中华门)、三山门(水西门)、石城门(汉中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和平门)和太平门。</p><p class="ql-block">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将应天府京城的13座城门按逆向顺序编成一首谣谚:“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p><p class="ql-block"> 外郭:外郭城是应天府最外层城垣,全长约60公里,合围区域面积达230平方公里,主要用土筑成,只在地形险要处用砖石垒砌部分城墙和城门。外郭城设有18座城门,即姚坊门(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坊门、夹冈门、双桥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江东门、石城关(栅栏门)、外金川门、上元门、佛宁门和观音门。构筑外郭城无疑扩大和加强了应天府的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京城”(俗称南京明城墙)城垣尚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结构城市城垣。“外郭城”尚存遗迹约30公里。因此,无论是历史规模还是现存体量,南京的“京城”和“外郭城”都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 据明代《洪武京城图志》记载,当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计并督建的应天府四重环套城垣,并没有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而是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以“外郭城”为据,南抵阳山天然壁垒,东有仙鹤山为依托,北以幕府山为屏障,西则濒临长江天堑,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这种设计理念既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都城布局的独特见解和战略决策,又使得城垣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 应天府的四重城垣,从1366年8月开始修筑,至1393年底(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部完工,共计耗时27年。工程涉及长江中下游162个府县的官吏、匠人、夫役等,据说,实际参与工程的劳工人数达百万之众。修筑四重城垣一共用掉了8亿块“城砖”,且每一块城砖都是采用特殊工艺烧制而成。当时,仅修筑“京城”城垣,就用掉了3.5亿块城砖。</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文献介绍,明代的城砖烧制技术堪称明代工业文明的奇迹。以京城城垣(即今南京明城墙)为例,迄今,虽历经了656年的风雨侵蚀,仍坚固如初,应该说这背后凝结了无数工匠的心血和自然的馈赠。彼时,从选材到砌筑,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尤其在“城砖”烧制过程中,严格实行朝廷工部制定的“物勒工名”责任制,即要求在城砖上详细刻制责任人名字,包括府、州、县、总甲、窑匠等多个层级,以确保城砖的质量。每块城砖的尺寸规定为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每块城砖重量为20公斤。城砖的烧制工艺复杂且精细,需经过选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培烧、出窑等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与力量,特别是“制坯”环节,需要匠人有足够的力气和精湛的技艺,确保每一块砖都必须四角四棱、填满填实,不能有任何缺陷,从而确保城垣的坚固与耐用。</p><p class="ql-block"> 堪称“世界第一规模”的应天府京城城垣,是在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的“建康城”与南唐时期的“金陵城”的基础上拓建而成。周长35.267公里的应天府京城,东依紫金山,西纳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入内,南临淮水(外秦淮河),北濒后湖(今玄武湖),天然形成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会”的战略格局。</p> <p class="ql-block"> 自应天府京城拓建完工后,京城里便流传开一则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则略带夸张之意且流传至今的童谣,说的正是应天府京城13座城门之一的“聚宝门”城堡(今中华门城堡)。</p><p class="ql-block"> 据《南京城墙志》记载,聚宝门城堡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式“瓮城”,被誉为“天下第一瓮城”。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的聚宝门城堡,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聚宝门城堡的地理位置极其险要和独特。早在公元前472年(周元王四年),越王勾践灭亡吴国。越国大夫范蠡奉越王之命,在今南京中华门(即聚宝门)外长干里修筑城池,史称“越城”或“范蠡城”。此为南京建城之始。故“越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南京最早的代称。彼时的越城北临准水(今中华门护城河),南倚聚宝山(今雨花台),西控天堑长江,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p><p class="ql-block"> 顺便提一下,构筑于2500年前的“越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南京从荒芜郊野发展为繁华都城的历史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应天府京城聚宝门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在城堡的南、北面,分别有外和内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故其南扼“长干桥”,北倚“镇淮桥”,成为从南部出入“京城”的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 应天府京城聚宝门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更名,这座城门是在南唐时期(937年至975年)“江宁府”都城“南门”旧址上,于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至1375年(明朝洪武八年)拓建而成。拓建完工后的“南门”恰好与城外的“聚宝山”(今雨花台)遥遥相望,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南门改名为“聚宝门”。</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5月2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了适应首都南京道路建设和改造的需要,除了在聚宝门城堡东、西两侧修筑侧城门外,还将聚宝门更名为“中华门”,并由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中正题写了“中华门”三字横匾,刻石镶嵌于主城门上方。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彼时,将聚宝门更名为“中华门”,不但彰显了中华民国的立国精神,也凝聚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憧憬和期待。</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南京“中华门城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已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据说,耗时6年时间(1369年至1375年)拓建完工的聚宝门,在应天府京城13座城门中最为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东西长118.5米,南北宽128米的聚宝门,由坐北朝南的主城门和三道“瓮城”(每道瓮城分上、中、下三层),以及四道贯通的券门洞组成。每道瓮城的券门洞内又设前、后两道城门,前一道是可以上下启放的“千斤闸”,后一道是双扉包铁皮门。这一闸一门,既可以紧闭,拒敌于城外,也可以诱敌入内,围而歼之。</p><p class="ql-block"> “瓮城”,这一古代城垣中独特的防御性设施,其命名源自汉字成语“瓮中捉鳖”。位于聚宝门主城门内,且与主城门连为一体的三道瓮城,(俗称内瓮城)开创了古代瓮城建筑的独特模式,当敌军进入瓮城后,守城将士会迅速关闭主城门和三道瓮城的城门,将敌军截为三段,围困其中。此时,入侵的敌军犹如“瓮中之鳖”,无处可逃,只能束手待毙。这一巧妙的城防设计,既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军事防御智慧与策略,又体现了古人对战争规律和战术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聚宝门主城门与三道瓮城的平面呈“目”字形状。在瓮城两侧各设有80米长的缓坡跑马道,可供守城的将士(如弓兵、炮手)策马迅速登上城头,迎战来犯之敌。</p><p class="ql-block"> 聚宝门瓮城的高度21.45米,三道翁城的顶层均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三道瓮城及两侧马道共建有27个藏兵洞,可屯兵3000人,素有“藏兵三千不见影”之说。设计与构筑这些藏兵洞,不仅颠覆了传统城墙的被动防御模式,还能够通过藏兵洞实现“防守与反击”一体化,堪称是冷兵器时代军事工程学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在修筑聚宝门城堡时,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离奇的现象,即每当主城门建到一半高度时,城基就会突然下陷,致使整个墙体坍塌。无奈,工匠们只得重建,可是重建到一半高度时,城基又会下陷,墙体再次坍塌。如此,屡建屡塌,屡塌屡建,工期一再被延误。这件怪事传到明太祖朱元璋那儿,不知所措的明太祖朱元璋立即下令通阴阳术数、擅堪舆的太史令刘基到民间打探,在打探过程中,刘基听到了一则童谣:“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墙笃定建得成。”这则童谣中所提及的“聚宝盆“,正是富可敌国、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家之宝。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沈万三那儿征借到聚宝盆,将其埋在聚宝门主城门的城基下面。说来玄乎,自从将聚宝盆埋入城基下面后,主城门的城基竟不再下陷,聚宝门也就顺利建成完工。</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虽然于聚宝门城下埋入“聚宝盆”宝物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却成为了聚宝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在观赏这座举世无双的古城堡之时,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与精湛技艺,还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神秘感与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当年在聚宝门三道瓮城上都修筑了“镝楼”,其建筑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城楼颇为神似,楼顶皆为三重檐歇山顶。不过,聚宝门瓮城的镝楼较之传统的镝楼多建了一层,看上去显得更为宏伟壮观。所以,在聚宝门瓮城建成之时,便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恢宏的气势,成为古都南京地标性建筑之一。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特别是到了1421年(明朝永乐十九年),应天府(南京)成为“留都”之后,聚宝门便与“京城”中的其它城门一样,修葺次数逐渐减少,直至最终被人遗忘。</p><p class="ql-block"> 由于聚宝门瓮城上的镝楼采用的是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再加上年久失修,所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聚宝门瓮城上的镝楼已破败不堪。于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大清国江宁府(南京)筹措银两,重新修筑了聚宝门瓮城镝楼。但在规格上较之明代有所降低。</p><p class="ql-block"> 星霜荏苒,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2月12日,南京中华门城堡(聚宝门城堡)这座冷兵器时代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开始了与热兵器的惨烈碰撞。</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8日,侵华日军纠集了8个精锐师团和1个旅团,总兵力21万多人,对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发起猛烈进攻。12月12日中午,日军突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88德械师驻守的雨花台(聚宝山)防御阵地,于当日下午集合了5个精锐师团的兵力,在火炮和战斗机的掩护下,对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最后一道防御屏障——中华门,展开了凌厉的攻势。日军的5个精锐师团以疯狂而密集的火力,轮番向中华门发起一次次进攻,面对日军连续的狂轰滥炸,中华门城仍堡岿然不动。无奈之下,恼羞成怒的日军又调动了数十架轰炸机,来对付这座“中华古堡”。至黄昏时,除了中华门三道瓮城上的镝楼被敌机炸毁外,整座城堡仍在中国守军手中。狡猾的日军发现从正面难以攻下中华门,便于当夜悄悄迂回到中华门东侧城墙下,用炸药将城墙炸开一个缺口,然后蜂拥而入,迫使中国守军与其展开了夜间巷战与白刃战。转瞬间,中华门城内狭窄的街巷变成了血腥的战场。至子夜时,中国守军在与日军进行了近两个小时惨烈的白刃战后,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殃尽,只得含恨撤离了中华门城堡。翌日凌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场南京保卫战”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失败而告终,但也给侵华日军带来了重创,打出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史上防御战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的画坛巨擘郭熙在其画论中曾以骨相喻山水:"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650余年后,南京“明城墙”((即明代应天府的京城城垣)以巨石之姿印证此理一一这些层层叠叠、缄默不言的城砖,恰似一位最忠耿的史官,用斑驳的肌理篆刻着王朝更迭的密码。每一道风化痕迹都像是未落款的编年史,每一块凸凹的垒石都在诉说未载入典籍的往事。这座用时间夯实的立体史册,远比任何文字记载更为庄重深刻。</p><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将“南京明城墙”列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对中华门城堡进行全面修缮,以期实现从“筑城以卫君”到“新时代文化地标”的历史性转换。</p><p class="ql-block"> 1980年,南京中华门城堡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1983年,南京中华门城堡以“中华古堡”之名,入选《金陵新四十景》。入选楹联这样写道:“凭万千位能工巧匠,此壁巍巍,和江山共寿;历六百年沧海桑田,其名灿灿,与民族同辉。”一目了然,这幅以中华门城堡为载体的楹联,将建筑之美、历史之重、民族之魂熔铸一体,是对中国古代工匠智慧与华夏文明生命力的双重礼赞。</p><p class="ql-block"> 1988年,南京中华门城堡作为“南京明城墙”的组成部分,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认其历史与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 2006年、2012年,南京中华门城堡两次入选《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定性其为“中国明清城墙 ”联合申遗项目核心遗产点。</p><p class="ql-block"> 当代国际建筑学界公认,中国南京的“中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其三重瓮城设计、27处藏兵洞等军事防御体系为全球孤例。</p> <p class="ql-block"> 翘首回望,当年,就在周长35.267公里的应天府“京城”建成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即颁布诏令,规定今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全城百姓都要登上城头走动,谓之“踏太平”。民间俗称“走百病”。故此,这项与南京城墙息息相关,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民间习俗,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笔者此生有幸,作为一名南京“土著”,每年都会在春季择一日,从距陋室百米开外的“通济门”(应天府京城13座城门之一)西侧的“东水关”(古称通济水门)登上城头,然后沿着高21.45米,宽19.75米的城头马道,畅行至4.5公里处的中华门城堡“踏太平”。</p><p class="ql-block"> 乙已年初夏的一天,笔者像往年一样,从东水关登上明城墙的马道,然后一路徐行至中华门城堡,重寻往昔。来到中华门城堡,笔者静静地站在一堵内檐墙旁,仔细地辨认着城砖上模糊的铭文,贴近墙壁时,依稀能闻到从城砖缝隙间散发出的“糯米灰浆”的香味(城墙粘合剂),遥想当年由大明王朝工部制定的"物勒工名"制度,让城垣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成为了历史的活页。城外护城河(外秦淮河)南岸,始建于248年(东吴赤乌十年),素称“百寺之首”的“大报恩寺”(古称建初寺)琉璃宝塔巍然矗立,与享有“天下第一瓮城”之誉的“中华古堡”隔河相望,宝塔苍劲,古堡恢宏,俨然天工布局一般,令人不禁深思它们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p><p class="ql-block"> “多少刀光成梦影,风云早已过墙来。”一位史学家说过:“遗址是记忆的栖身之地,也是记忆的失散之地,人类的手迹流徙在历史的涤荡中,许多风化了的故事在这里萦绕。”此言深以为允,抚今追昔,五千年华夏,三十朝兴替,君王与凡夫都俱为尘土,唯有这巍巍古老的城垣依旧矗立,用它那斑驳的城砖与基石铭刻下千载沧桑。</p><p class="ql-block"> 曾在“南京保卫战”中被侵华日军炸塌的中华门东侧的城墙,早已修复如初,唯有中华门城墙壁上的累累弹痕,依然清晰可辨。这些与古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弹痕,不仅是战争留下来的遗迹,更是见证民族遭受屈辱与抗争的标记。它在无声地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p><p class="ql-block"> 午时,笔者缓步来到用长条石砌筑的一道瓮城券门洞旁,门洞高深阔大,石壁上镌刻着岁月侵蚀的印记。穿过幽长的券门洞时,仿佛突然听见了当年车马辚辚、兵戈相击的声响,又仿佛听见了风声从历史深处呼啸而来,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微凉,裹挟着千年的寒暑气息,拂过笔者的脸颊。</p><p class="ql-block"> 瓮城内,宽阔空寂,四壁皆是高耸的城墙。墙壁上密布着细小的铭文,像蜘蛛网一样的蔓延开来,上面清晰地镌刻着工匠的名字与督造的府县。笔者反复抚摸着这些凹凸不平的刻痕,指尖触到的不只是冰凉与粗砺,更像是早已消逝于时光尘烟里的那些筑城者的体温,他们捶打、烧窑、运输、砌筑,最终化为了城墙上凝固的印记。恍惚间,笔者似乎看见无数位筑城者的背影,在历史明灭的光影里晃动……他们挥汗如雨,正在一锹一镐地夯筑城墙,足迹与汗渍层层叠压在城砖之间。粗重的喘息声在城垣中回荡……。</p><p class="ql-block"> 下午,瓮城的藏兵洞内,光线渐暗,幽邃的影子渐渐从藏兵洞中蔓延出来。笔者在一处藏兵洞中邂逅一位“拓文”的老者,他正仔细擦拭着洞壁上的铭文。老者虽已鬓发霜白,眼神却专注澄明,仿佛擦拭的不是冷硬的砖石,而是蒙尘的史册,是那些被遗忘于岁月角落的姓名与故事。老者枯瘦的手指拂过砖石上的文字,仿佛在替那些亡魂拭去尘垢。那动作本身就是对历史最虔诚的供奉。笔者默默注视着他,残阳的余晖从洞口斜射进来,在他身上勾勒出一道颤动的金边。此情时景,不禁让人感慨不已,眼前这位老者,不正是历史与此刻的连接点吗?他擦拭的哪里是冰冷的“纪事砖刻”,分明是时光褶皱里无数微小生命的纹路。</p><p class="ql-block"> 城堞上,青灰色的城砖在落日中泛着幽光。宽阔的城头马道上,游人如蚁,稀疏地移动着,似如不经意地踏在时光的脊背上。无数株小草从城砖的缝隙间顽强钻出,这点点绿意在随风摇曳中,打破了城垣的灰暗单调,仿佛让静止的城墙有了呼吸感。这种微小与宏大、瞬间与永恒的对话,想必正是这古老的城垣最能打动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夜幕四合,城堞上一溜排高挂的灯笼瞬间亮起,与此同时,城市景观亮化灯带将中华门城堡的轮廓勾勒的清䏳可见。忽然间风起,雨点毫无征兆地打落下来。淅沥的雨声,敲在斑驳的砖石上,敲在护城河的水面。昏黃的灯光透过细密的雨丝,晕染出 一片朦胧的光晕,此时的明城墙在湿润的夜色中更显庄重与神秘。雨水冲刷着城墙,顺着砖缝流淌,它一边洗刷着城墙上的沧桑痕迹,一边滋润着城砖缝里那一株株倔强的新绿。雨,自古是有诗意的。雨中的万物,自古也都是有诗意的。君不知,这场不期而至且水意荡漾的自然之雨,不正喻示了在岁月的长河中,万物皆有其生命周期,从崭新到陈旧,再从陈旧中悄悄孕育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城头马道上无处躲雨,笔者索性立于雨中,任凭雨水打湿衣裳。灯光朦胧,雨水模糊了视线,烟雨中的“中华古堡”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显得愈发静谧而深邃,历史的痕迹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晕染明代风骨的水墨长卷,每一笔皆是往昔的形神。</p><p class="ql-block"> 雨声渐歇,灯光穿过水雾,在湿漉漉的中华门瓮城上投下幽微的光晕。离去时,笔者伫立在瓮城北面的镇淮桥上,一边翘首向这座“天下第一瓮城”行注目礼,一边在想,这座历经650余年沧桑的中华古堡,不但是南京城的一个文化坐标,更是历史刻在大地上的印记,是岁月洪流中一块沉默的礁石。它最终会走向何处?或许它早已明白,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墙也会被时光风化,而唯有那些深嵌在城砖上的名字,那些在风雨中摇曳的绿草,那些雨夜里被灯光唤醒的记忆,才真正构筑了不朽的城池,这城池不在砖石之中,而是在世世代代抚摸城墙的手掌与凝望城墙的目光里。</p><p class="ql-block"> 拙文至此终篇,复附拙诗一首以缀之。</p><p class="ql-block"> 龙幡虎踞扼江东,</p><p class="ql-block"> 六百春秋瓮垒雄。 </p><p class="ql-block"> 砖印姓名铭匠骨, </p><p class="ql-block"> 洞藏兵甲隐霜锋。 </p><p class="ql-block"> 燕王烽烬湮残堞,</p><p class="ql-block"> 倭寇尘销泣晚钟。 </p><p class="ql-block"> 聚宝门高今胜昔,</p><p class="ql-block"> 一城烟雨沐新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30日拙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