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在翻看手机相册里储存的照片时,2021年9月29日拍摄的孟庆国的一帧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和孟庆国是好同学,还是好“糖友”。他性格外向,为人耿直,客观公正,仗义执言。正因为孟庆国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所以20多岁就开始担任第一生产队队长,以后又担任村农业服务站站长、瓦厂厂长、村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 25, 25);">↑老同学向我讲述孟庆仁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这帧照片是孟庆国正在向我讲述他口中的:“演礼村乃至全罗村镇独一无二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孟庆仁的故事时我拍摄下的。孟庆国还告诉我说:“孟庆仁当生产队长时,冯衍明曾担任会计,你再向他了解一下这位真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并请你制作成美篇,或许能够让人们受到教育和感悟。”我满口答应下来。遗憾的是,孟庆国因病于2022年不幸逝世,未能看到这个美篇。现把孟庆国、冯衍明为我讲述的孟庆仁的故事,复述给大家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 25, 25);">↑与孟庆仁共事的冯衍明向作者讲述孟庆仁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孟庆仁1927年出生,他是人民公社成立后第一生产队的首任队长。1957年,中共演礼村党支部建立,他是党支部发展的第一批党员的其中之一。从1958年起,孟庆仁在第一生产队队长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以后又先后担任村贫协主任、村民理财小组组长、林业队队长、村办煤井地面井长等。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几十年如一日,严格按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5px;">↑孟庆仁宅基地的东北角</b></p> <p class="ql-block"> 喊破嗓子 不如干出样子</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业生产,不像现在这样实现了机械化,特别是到了麦收时节,特别是三秋大忙季节,每个生产队除了三头黄牛拉着一套犁具耕地以外,其余的全都是社员们从事的繁重体力活。在生产劳动中,孟庆仁总是以“言教不如身教”的榜样力量带动大家。例如:1、“大炼钢铁”时期,孟庆仁超负荷运转,连续七天七夜不睡觉,累得两眼布满了血丝。有一次,炼铁炉出了故障,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奋不顾身冲进炉中把排除故障,出来时满脸通红,棉衣都被点着火了。2、从地里用肩膀往外扛玉米秸秆时,别人扛一个他就扛俩。3、用镢头刨地或用锄头锄地时,他都比别人干得多,到达地头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他顾不得休息还要返回头来帮助别人。4、人民公社初期,本来就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生产劳动中,孟庆仁除了严厉要求他的大女儿,像自己那样比别人干的多以外,给她的工分却比女社员们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一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和工分值能实现双高,是因为有一个好队长。”这是社员们对孟庆仁实事求是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5px;">↑孟庆仁宅基地的西北角</b></p> <p class="ql-block"> 一心为公 不占集体一点便宜</p><p class="ql-block">孟庆仁这个一心为集体的共产党员,把集体的利益看的比泰山还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仅举以下下几例:</p><p class="ql-block">1、有一年的秋收时节,孟庆仁的老伴在中午回家吃饭途中,发现路边有两个谷穗,这是从运输谷子的手推车上撒落下来的。她就顺手捡起来带到家里打算喂鸡。孟庆仁看到后,询问完事情的经过后,命老伴把谷穗送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因为他的老伴非常了解孟庆仁铁面无私的性格,只得无条件服从这一铁的命令!</p><p class="ql-block">2、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夏的一天,他的老伴打猪草时,发现堰边有一棵野生的南瓜,就挪了出来。回家后,种在了自家的南瓜架下。这事又让孟庆仁看到了,他把老伴叫到跟前,询问是咋回事?老伴只好实话实说:“这棵南瓜是在堰边自己长出来的,要是生产队种的,就是借给我一百个胆,俺也不敢挪回家的啊!”</p><p class="ql-block">“自生的也不行!总之它生在了集体的土地上,就归集体所有。你赶快提着水,把它重新栽回原地,并且保栽保活,不得有误!”孟庆仁斩钉截铁地说道。</p><p class="ql-block">老伴只好无条件服从。</p><p class="ql-block">3、1966年,孟庆仁的妻子在市妇幼卫生院做剖腹产,生下了他的儿子。妻子出院时,由于身体虚弱,就用生产队的小驴车把她们娘俩接回家。当天,他就拿着钱作为运输费交给冯衍明,并让他记到生产队的收入帐本上,这可让冯衍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了!问道:“你这是唱得哪一出戏呀?咱们生产队的社员,凡是因病到城里住院的,都是由小驴车免费接回家的,怎么到你这里就换了章程?“</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是队长,这个钱必须得交!“孟庆仁坚定地回答。</p><p class="ql-block">“队长也不能搞‘特权’,我这里就通不过!“冯衍明据理力争。</p><p class="ql-block">看到冯衍明真得吃了秤砣铁了心,孟庆仁只好悻悻而归。</p><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孟庆仁从自己家中端着一大簸箕麦麸(小麦加工成面粉的副产品),来到生产队饲养院,把麦麸倒进了饲料缸,并振振有词地说道:“你冯衍明不收我的钱,让集体受了损失,我就不能用自家的麦麸顶上吗?”后来,饲养员告诉人们说:“孟庆仁的这一大簸箕麦麸卖钱的话,比原先他交的钱还要多呢!”</p><p class="ql-block">4、孟庆仁担任生产队长的那个年代,每逢年终决算时,大队和各生产队的领导成员,都按等级享受不同的补助工分(相当于现在的职务津贴)。孟庆仁嘱咐冯衍明说:“队委会成员(副队长、会计、保管员和妇女队长)的补助工分,按照规定都要发给他们,唯独我一点都不要!”与孟庆仁搭档多年的会计冯衍明,深知孟庆仁倔强的性格,不得不答应了他。</p><p class="ql-block">按规定应该享受最高补助工分的孟庆仁队长,连续三年一分都不要,其余队委会成员却一分都不少。到了下一年的年终决算时,于心不忍的队委会成员暗地里商定,让会计冯衍明悄悄地把孟庆仁应该得到的60个补助工分记到了他的《工分手册》。年终决算结束,每家每户的年度总收支兑现后,孟庆仁察觉到出了问题,他拿着60个补助工分折合成的人民币,让冯衍明作为集体的收入资金入账。“这是除你以外的队委会成员的决定,你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生产队长,难道你就带头违反‘少数服从多数’的纪律吗?“冯衍明旗帜鲜明,寸步不让地问道。</p><p class="ql-block">孟庆仁无言以对,不得不另寻途径。</p><p class="ql-block">翌日上午,孟庆仁到罗村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用那些钱买了叉扒、扫帚、木锨、小簸箕等场院用具,交给了冯衍明和仓库保管员,并拿出发票当众撕碎。</p><p class="ql-block">孟庆仁担任生产队长十余载,没要一点补助工分。</p><p class="ql-block">5、1980年,孟庆仁的大外孙出生,隔代亲的缘故让他高兴得合不拢嘴。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用上了电石灯,所用的电石不用花自己的钱购买,都是从村煤井入坑职工或其它渠道弄来的。因为孟庆仁当时担任村办煤井的地面井长,他的女婿就让他提供些电石,被孟庆仁当口拒绝:“想让我以权谋私,那是绝对办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 25, 25);">↑孟庆仁的宅基地变成了文化广场</b></p> <p class="ql-block"> 毕生财产抵了五年房租</p><p class="ql-block">孟庆仁有二女一子,俩女儿出嫁后,妻子不几年又离他而去,未成家的儿子又横遭不测身亡,最后他孑然一身。一生积累的财富是:一幢北楼(共五间,当初建造北楼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儿子搞个体运输)、三间南屋、一间厨房和一个猪圈。1994年暮秋时节,随着村庄规划的进行,村领导告诉孟庆仁他家列为拆迁户。孟庆仁说,只要给我个住的地方就行。年底,他被安排在老年公寓居住,其全部地面建筑被拆除,他没向集体索取分文补偿。</p><p class="ql-block">为村集体事业鞠躬尽瘁三十余载,加上丧妻失子的沉重打击,让孟庆仁于1999年12月31日撒手人寰,享年73岁。死后,所居公寓由村委收回,实际上是孟庆仁裸捐毕生财产,只换来了老年公寓免房租五年的待遇。他家拆除后的宅基地一直闲置,直至2021年,村两委为举办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演出活动,才在那里建造了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孟庆仁的宅基地成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演出场地</b></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臧克家在著名诗篇《有的人》中曾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孟庆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想着集体,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演礼村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在党的104岁生日到来之际,谨以此美篇献给“真正的共产党员”孟庆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