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故居: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旧址之一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世纪初中国革命“播火者”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同志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钊于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杀害于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牺牲时不满38周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今年清明节前夕,专程到北京李大钊故居祭奠先烈,向李大钊同志敬献鲜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仅以本美篇致敬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驱。</p> 北京李大钊故居复原陈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故居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华胡同标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故居所在的文华胡同,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很多文章里都这么写,但实际上文华胡同东头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并不能直通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北侧有小巷通文昌胡同,南邻新文化街。文华胡同全长454米,均宽3米。明代属阜财坊,万历年间成书的《宛署杂记》称石附马街后半边胡同,据明史记载,明宣宗的二女儿顺德公主下嫁石,驸马宅邸就在这一带,此处是府邸后身儿。清代属镶蓝旗驻地,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称后闸。宣统年间称石附马后宅,亦简称后宅胡同。1950年出版的《北京市街道详图》中仍标注为后宅胡同。1965年,为纪念李大钊,更名为文华胡同。而南邻的新文化街是为纪念鲁迅而命名,北侧的文昌胡同曾有一座张学良宅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故居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华胡同24号(原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是李大钊故居。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度过了十年的工作与生活时光,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其中,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和妻儿在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生活近四年,是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李大钊故居是一座小三合院,坐北朝南,为民国时期建筑。两进院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院落西北隅开大门一间,北向,为平顶小门楼。一进院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二进院有过厅5间,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李大钊一家当时生活在一进院中,二进院系后来添置的。李大钊身为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收入为120块银元,后来还兼任四所大学教授再加上稿费,最多时每月收入甚至能达到近300银元,按当时物价400银元就可以买一处四合院,但李大钊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革命事业‌和‌接济贫困群体‌,导致其家庭生活极度清贫‌,在北京居住期间一直靠租房生活,没有为自己置下一套房产。这里见证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实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故居院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故居北房堂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录李大钊一家搬入石驸马后宅35号(现文华胡同24号)消息的《少年中国》杂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房东屋:李大钊、赵纫兰夫妇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赵纫兰卧室里的针线盒和炕桌上的《红楼梦》及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李大钊故居,庭院幽静古朴而别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大钊半身铜像,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去李大钊故居时正值清明前夕,人们都手拿白色菊花,依次在塑像前肃立默哀、鞠躬献花。院内堂屋前的两株海棠树,依旧绿意盎然、鲜花绽放,枝条上系着一条条黄丝带,也系着一份份哀悼与思念。故居北房堂屋,是李大钊用来接待客人以及家人活动、用餐的场所,对着门摆放一张八仙桌,两侧各放一把椅子,靠北墙的条案两端各摆着一只掸瓶,中间摆着一台老式座钟,条案上方悬挂着一幅中堂画,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这正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堂屋西侧摆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当时大学教授在社会上地位很高,北京大学教授家中都有电话。堂屋东侧墙上,挂着一张刊发于《少年中国》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的消息,里面记录了李大钊一家搬入石驸马后宅35号(现文华胡同24号)的消息。北房东屋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的卧室,陈设十分简朴,墙上挂着两人的照片,炕上是一张木质小桌和针线盒,桌上是一本发黄的《红楼梦》和一盏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厢房:李大钊伏案写作的书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厢房:李大钊书房的会议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书房会议桌上的报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厢房:李大钊和儿女们淘回来的旧风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走进西厢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旧风琴,这架旧风琴看起来虽普通,它的故事可不普通。据说李大钊经常去东边头发胡同的小市场淘一些旧家具和旧书,这架风琴就是他带着子女淘回来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李大钊常将子女召集到这个房间,教他们唱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国际歌,对他们进行教育,也经常用琴声掩盖召开重要会议的声音,防止敌人窃听。风琴上方墙上挂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斯内夫利特)的照片,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马林到李大钊家里开会,讨论解决党内的一些工作问题。李大钊书房里北侧,是用于伏案写作的桌椅书柜,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平展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和北泽新次郎的《劳动者问题》,以及待写的稿纸。书房里南侧则是会议桌和报架,摆放着《晨报》《新青年》等国内外报纸杂志,墙上挂有一幅反映当年场景的油画。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的会议室,李大钊接待过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进步青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房西耳房: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房东耳房:李大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幼女李钟华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厢房北间: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厢房南间:临时客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房的西耳房,是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卧室。东耳房是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幼女李钟华等人卧室。东厢房北间是长子李葆华卧室,南间是亲友往来居住的客房。子女房间墙上挂着他们的相关照片,除了供生活学习的家具外,没有任何可供玩乐的摆设。‌李大钊的五位子女‌,都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子李葆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为新中国金融和水利事业发展奠定基础。长女李星华,1932年加入共产党,参与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及文学创作,1943年在延安写的回忆父亲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被选为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次女李炎华,曾在李大钊创办的大黑坨中学任教,传播革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教育事业。‌‌次子李光华,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三子李欣华,1940年加入共产党,长期在门头沟矿区从事教育工作,被誉为“布衣校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李大钊故居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当时的石驸马后宅35号,一度成为爱国国画大师黄宾虹寓所,后来一直被作为民居使用。1979年8月21日,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西城区政府启动李大钊故居腾退和修缮工作。2007年,在李大钊就义80周年之际,经过近两年筹备,北京李大钊故居于5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3月5日,李大钊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3月27日,李大钊旧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经过布展提升后,于2021年6月1日继续正式对外开放。李大钊故居还推出青少年专题讲解,以及沉浸式演出《播火者》。</p> 李大钊:中国革命“播火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厅中耸立着的李大钊全身塑像及总书记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题展《前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进院内,陈列着《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李大钊在这里以极高的热情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领导北方工人运动,积极促成国共合作,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专题展除前言和结束语外,从“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开拓者”三个维度,分三个单元重点展示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伟大贡献。展览充分使用了不同的多媒体手段,不仅有与李大钊相关的书籍、文字资料、照片,还有一段1924年李大钊率中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五大时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的影像,这段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十分珍贵。此外,与李大钊相关的绘画创作,也让展览的形式丰富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题展第一单元: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油画《李大钊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传播马克思主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镇馆文物、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奠基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青年》第6卷第5号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的《新青年》杂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钊是中国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人,对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行开创性探索,培养了一批对马克思主义怀抱热情的先进青年,是中国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学说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人比较早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李大钊的《史学要论》,是李大钊系统阐述其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更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石,这也是李大钊故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馆之宝”、馆藏国家一级文物。</span>在五四社会思潮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将目光转向社会主义,并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编译“社会主义丛书”,翻译社会主义研究集,发表社会主义相关论文。社会主义研究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与北京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有密切关系,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重要实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题展第二单元: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革命先驱张太雷、高君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四时期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在《曙光》第2卷第2号发表的《团体的训练和革新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 团结进步青年,引导他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许多青年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与陈独秀开始筹划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在北京会见李大钊,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经李大钊介绍,在张太雷陪同下,维经斯基赴上海与陈独秀会见,商讨建党事宜。1920年10月,李大钊与张申府、张国涛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办公室成立北京早期共产党组织,同年年底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11月初,在李大钊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此后,北方各地广泛建立起党团组织。李大钊还起草并发表了《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呼吁全国共产主义者联合建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故未能参加会议,但他为筹建中国共产党所作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公认的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题展第三单元:中国革命实践的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大钊领导中共北方党组织成员深入厂矿、铁路开展一系列罢工斗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油画《孙中山与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中山拟定的国民党一大预算委员会名单,第一位就是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4年李大钊率中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五大时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题展《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书斋式的,而是在实践中寻求救国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李大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北方工人运动。 在李大钊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深入厂矿、铁路,开展了一系列罢工斗争,从1922年8月到1923年2月,发动了京汉路长辛店工人大罢工、京奉路山海关铁厂工人大罢工、京绥路车务工人大罢工,组织正太路石家庄机器厂工人大罢工、唐山铁路工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形成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2年8月至1924年初,李大钊多次往返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特别是到上海拜访孙中山,积极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时,李大钊被指定为主席团5名成员之一,协助孙中山主持会议。国民党一大后,李大钊成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国北方的实际负责人,大力推进国共两党组织在北方的发展。李大钊在党内较早提出武装斗争思想,多次与冯玉祥会谈,派人到国民军中开展工作,争取革命同情者,点燃北方革命星火,为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p> 结      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华胡同西口镶嵌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大钊同志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以“铁肩担道义”的担当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用“简易生活”的作风诠释革命者的纯粹品格,最终以生命践行了“为民族解放奋斗终身”的誓言。‌‌李大钊同志以他的奋斗、探索、牺牲,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楷模,做出了榜样,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值得永远铭记!</p>